-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基礎教材:文化產業商業模式
- 陳少峰
- 1598字
- 2019-12-25 17:14:30
一、文化產業的特性
從文化創意的經濟價值的角度研究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研究文化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首先需要借鑒經濟學研究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理解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特別是企業管理學的術語、標準和原理,如機會成本、成本控制、規模效益、產業集群、人力資源、邊際利潤率、企業并購等基礎知識。同時,也要研究哪些文化元素、創意方法或者獨特的商業模式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價值實現水平。
文化創意的水平及其商業模式體現方式決定著文化產業領域的價值增值實現方式。不過,涉及“文化經濟”的概念時,應當區分作為經濟元素的文化和一般的文化??傮w上說,一般的“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其外延并非都是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在文化概念中,包含著結構性的層次,即如果把文化作為一級概念,把大眾文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道德、美術等作為二級概念的話,那么,在文化產業的概念中,又包括著產業范圍涵蓋的諸多三級概念,如影視、動漫、娛樂產品等,而娛樂產品又包括主題公園、演藝等第四級的概念,演藝又包含音樂會、雜技表演等第五級的概念,音樂會又包含不同風格的音樂會等第六級的概念。以此類推,不斷細化,才能具體把握不同文化門類和文化產業門類的不同定位、性質和內涵。
文化經濟的視角主要是將產業經濟學的學科和文化的概念把握同時引入對文化的生產性研究中,將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的領域開展經營管理。一方面,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例如,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過,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侵蝕和經濟增速放緩,人們發現中國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文化的保駕護航。特別是在產業升級的進程中,缺乏文化的經濟是難以順利完成升級的,而推動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力量就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它也是一種需要適合經濟現代化的政治文化形態。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也逐漸凸顯,特別是它對調整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形態。
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文化進行研究,并非要忽視文化的價值,而是要利用文化元素來發揮其作為精神產品和提升物質產品價值的作用。它和其他經濟形態如物質產品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將“創意”和“策劃”作為產品附加價值來源的分析研究,屬于一種獨具特色的經濟專門領域。
文化經濟中的價值實現具有特殊性,如藝術授權可以通過對同一種知識產權進行多樣性的產品和服務開發,實現高附加價值,如將某個故事創意開發為圖書、影視、游戲和主題公園等。此外,相比于其他行業,文化產業領域的產品和消費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產品來說,它不僅是精神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而且受到該市場環境下意識形態和文化樣態的制約,同時也比物質產品充滿更大的不確定性;就消費而言,文化產品的消費有時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并且可以實現跨世代的持續消費。
文化產業創意產品中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領域具有“逆勢上揚”的特性。特別是當經濟處于蕭條時,文化產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20世紀30年代和90年代以及2008年等幾次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各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等)文化產業的繁榮就是明證?!皳绹娪皡f會統計,雖然2001年3—11月出現了經濟衰退,但當年影院的票房收入從2000年的77億美元增長到了84億美元”;“索尼影像娛樂公司的全球營銷和發行董事長杰夫·布萊克說:‘如果說有什么能經得起經濟衰退,那么非大片莫屬。'”實際上,美國2009年的電影票房同比增長近9%,也超過了一般經濟發展良好的年份。
從價值來源上看,文化產業內部的行業之間存在差異。核心領域的文化產業即內容產業的價值主要以知識產權為主,而其外圍層的部分則屬于制造業或文化制造業,它的價值來源主要是物質資源。因此,文化產業與高科技一樣,在產業內部存在著物質資源與知識產權資源開發上的較大差距。也可以說,在文化產業的某些領域,也存在轉變產業結構和提升附加價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