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21世紀創新系列教材工程倫理導論
- 肖平
- 910字
- 2019-12-25 17:25:18
三、工程特點總結
1.工程是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決定人類前途命運的具體而重大的經濟生產活動和技術創新活動,人類通過工程活動改變物質世界。換句話說,工程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實施階段,是社會組織的物質文明的創造活動。科技的特征和專業的特征是工程的本質基礎。工程“服務于某個特定目的”意味著它的社會應用性。這一特性就決定了工程與社會政治、軍事、經濟、醫療、文化、教育等的密切聯系,也決定了工程受社會價值目標的引導。早期英國城市公共工程涉及面寬,社會影響大。為修建穿越多個城市的運河,土木工程師要到英國議會作論證,因為它涉及太多的社會事務。社會應用性的特點決定工程的目標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必須遵守社會文化價值,必須受社會道德約束。
2.工程活動能夠最快最集中地將科學技術成果運用于社會生產,“各項技術工作的總和”意味著工程活動中技術運用的綜合性。尤其現代工程早已超出了單一學科技術的范圍,多學科合作成為工程的基本要求。例如,航天工程就涉及了許多復雜的現代工程技術門類。這一特性決定工程師必須承擔外行無法承擔的工程技術責任,必須以自己的努力為專業贏得榮譽,必須具備與不同領域工程師合作的精神。
3.工程活動歷來就有一個復雜的組織體系,規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尤其是現代社會進行的大型工程都具有多種基礎理論學科交叉、復雜技術綜合運用、眾多社會組織部門和復雜的社會管理系統縱橫交織、復雜的從業者個性特征的參與、廣泛的社會時代影響等因素的綜合運作的特點。因此,工程社會學與工程管理學應成為現代專業技術工程師必備的基本知識。工程的社會目標與技術目標是否能實現或者能否高效地實現,與工程組織管理與工程經濟經營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一個優秀的工程師不能不關心,也不能不懂點工程預算與工程成本、計劃管理與質量管理的相關知識。
4.“利用資源為人類服務”意味著工程是利用自然資源并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改變為社會提供有用性服務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工程活動中體現得最為充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已經成為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社會對工程界最強烈的呼聲之一。我國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就體現了國家對工程利用資源服務人類的價值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