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育領導的智慧

改革、創新:領導中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顧明遠

顧明遠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小學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本文意在給青年學者介紹一些信息。目前,國家正在制定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從2008年8月開始,到現在已經大半年了。大家對此都非常關心,因此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首先介紹一下研究和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基本情況。教育部已經在兩年以前開始教育發展制定綱要。但是上一屆政府還沒有討論就要面臨換屆。新一屆政府換屆后,國務院成立了一個領導小組,組長是溫家寶總理。下面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從2008年8月11日開始做調研,原來叫做“中長期發展綱要”,后來溫家寶總理加了幾個字,一個是“教育改革和發展”,另一個“規劃綱要”,所以現在就叫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意思是實實在在地規劃,而不是講空話,要做調研,調研之后要聽取全國的意見。2008年8月11日成立了11個調研小組,分別是教育發展戰略、素質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教育公平、制度創新、教師教育、教育保障、黨的建設。這11個調研組最難應對的就是素質教育。2008年8月2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了科技領導小組會議,并有一個重要講話。講話的內容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題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以下結合我的體會,談談對總理文章的理解。

這個講話的第一部分論述了制定綱要的重大意義。關于意義他講了很多,我只摘取幾句。他說,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教育振興直接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的振興。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就要有一流的教育。如何制定符合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現代化的建設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一個謀劃未來的規劃。他還講到這個規劃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相適應,體現全局性、宏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指導方針。我們要辦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教育。

第二是堅持改革創新,通過改革創新來發展。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沖破傳統教育觀念和體制的束縛。在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育評價,評估方法都要大膽探索。

第三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優先發展的戰略提了好久,對教育的投入,絕對數字這幾年增長很快,但是相對數字,占GDP的比例仍然不高,僅僅占3.2%。1993年制定的發展綱要,提出到2000年,也就是教育的投入到上個世紀末要達到GDP的4%,但是到現在還沒有達到。現在我們國家的GDP增長很快,從金融危機中就可以看出我國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希望本屆政府能夠落實4%。

第四,溫總理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關注教育公平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要求。教育界最關注的問題是教育公平。這幾年,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入到促進教育公平上來。比如,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免學費、免書本費,補助住宿費。把促進教育公平的重點放在農村地區。特別在汶川地區地震之后,校舍的改造被高度重視,各級政府都在檢查校舍的安全問題。這都需要教育資金投入,尤其是投入到農村地區。第二是東西部教育資金的投入問題,東西部的教育投入差距仍然很大,據調研顯示,東西部地區教育投入的差距差不多達到十倍。上海市中小學人均教育經費是六千到七千元,而貴州一些地方只有六、七百元。上海市與中部河南省的一些地區也是差幾倍。所以,要實現教育公平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現在,東西部地區不公平,城鄉之間不公平,還有就是城市學校之間的不公平。而叫得最響的是城市學校之間教育不公平的聲音。農民不太有發言權,叫得最響的是城市。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耙k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現在叫得最響的口號了。但是“什么叫人民滿意?”不是人人都滿意,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滿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北大、清華就不滿意。對于“人民滿意”,我們的解釋是,“人民滿意”的意思就是辦好每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成功。

第五,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溫總理提出了八個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第一個是對于義務教育問題,要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關于義務教育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要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另一個是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的問題。他說收入不公平會影響到人的一時,但是如果教育不公平就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他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今天的收入少一點,可能是時間的問題,而教育不公平就會是人一生的事情。我認為這話很經典。我們要重視教育公平,要講求公平,但是又不能把學校辦成千篇一律。學校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的,要有自己的風格。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學校既要有特色,又要提高教學質量。

溫總理還說必須改善農村的教育條件,包括校舍、設備等。調研組到西部農村地區去看了,存在很多問題。過去學校很分散,教育質量不高,后來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就把學校集中起來,集中起來以后,有些孩子上學很遠,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出現了寄宿制。國家提倡在邊遠地區、農村地區辦寄宿制學校。寄宿制有好處,就是留守兒童有地方了。但是寄宿制還有一些的問題,就是校舍問題、設備問題、教師問題。前幾天電視就報道了這些問題,有些寄宿制學校,孩子們要自己做飯,做完飯之后,馬上就要上課,條件還是跟不上。同時,在提高農村地區校舍、教學設備的同時還要提高當地教師的水平。溫總理特別強調要重視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為了解決農村教師緊缺的情況,溫總理提出了免費師范生教育,就是在聘用合同中規定免費師范生必須到農村服務兩年,以改善農村教育的條件?,F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特崗教師的措施。全國幾萬名教師到農村工作三年?,F在的師范生,畢業后到農村工作兩年,兩年之后回來讀研究生。另外還有一個情況,溫總理說,當年他上大學的時候,班上80%是農村來的子弟,現在的情況倒過來了,城市的子弟占80%,而農村的子弟只占20%~30%,他對這個現象很擔心,擔心農村子弟上不了大學。

對于職業教育的問題。溫總理說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學會技能和本領,從而能夠就業,能夠生存,能夠為社會服務。他說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這是對職業教育認識的問題。以前,我們對職業教育很不重視,大家都上普通大學。

溫總理在講到高等教育時說,不僅要不斷擴大招生規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質量。我們現在設想每年增加5%~7%,按照這個比例,到2020年,達到毛入學率40%,現在的毛入學率是23%。高等教育辦得好壞,不在于規模的大小,關鍵是辦出特色,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思想,和原來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思想不一樣。

溫總理用很長一段篇幅來講教學改革的問題,這就和基礎教育的關系特別大了。他說,課程改革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的實際,要減輕學生負擔。他講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還應包括整個的教學改革。過去,教育理論界只講教學不講課程,只有教學論,沒有課程論。近幾年來,又只講課程論,不講教學論?,F在課程標準制定了,就要強調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方法的改變。溫總理說,我們教學理論只強調教學認知,認知是教學的一部分,而內容和方法還有缺陷。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和別人相處。這與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相一致,要強調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別人相處、學會生存,但是溫總理又特別強調要學會動腦,學會動手,同時學會共同生活。另外還說,解放學生的意思不是不管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玩,而是要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

圍繞著素質教育,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要認真思考為什么培養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培養不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溫總理在許多場合都曾講到這個問題: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像錢學森那樣的杰出的人才。錢學森快一百歲了,總理去看望錢老,錢老就說,我擔心的是我們國家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培養不出領軍的人才。溫總理在許多場合都說過我們一定要思考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所以辦學的體制、辦學的模式要加以深入研究。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改革都要深入地研究,進行總體規劃。

要注重學生的社會負責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過去我們講素質教育,就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溫總理又加了一句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負責感,要培養復合型人才,文理科的差別不要太大?,F在社會上就在討論高中要不要文理分科的問題。所以他一再強調,搞自然科學的,搞理工科的要學點文科,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錢學森講過,要提高工科人才的文化素養。他說他遇到困難,問題解不開的時候,就聽聽音樂。她的夫人對他幫助很大。錢學森的夫人蔣英就是一個音樂家。

順帶講一下文理分科的問題,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出的20個問題中的一個,電視臺討論這個問題,贊成文理分科和不贊成文理分科的各占一半。我看了很多文章,看了他們在電視上的辯論,就感覺他們沒有說到點子上。因為有些問題在不同的群體中會有不同的看法,許多群眾僅從他們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從科學出發。對于文理分科的問題,大部分中學生都贊成文理分科。他們認為光學理科現在的負擔都很重了,再加文科,負擔就更重了。這是只從眼前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如果跳出框框來考慮,從教育基礎教育的任務來思考,結論就會不同。

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打好一個人的素質基礎?;A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礎:一個是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第二是打好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不僅是升學的基礎,還要為今后工作中不斷學習的基礎,終身學習的基礎;第三打好走向社會的基礎,就像溫總理講的要有社會責任心,要能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如果要打好這些基礎,就確實不應該文理分科。大學要講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就是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包括語言、歷史、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七個領域。大學里尚且提倡通識教育,那基礎教育為什么要分科呢?但是不分科并不等于不要照顧到個人的差異,有的人邏輯思維強,有的人形象思維強,有的人喜歡文科,有的人喜歡理科。高中可以多設一些選修課?,F在到高一就分文理科了,學文的不學理,科學素養很差,學理科的人文素養很差。尤其是有些學文科的,不是喜歡文科,而是因為當初學理科學得不好,到高中只好學文科。這樣怎能培養出人才?這并不是反對偏科,偏科也允許,但偏科要有天分,而且他們將來要發展到高水平,還是要有文理各科的綜合素養。從這一點來講,基礎教育就不要文理分科。其實文理分科是高考逼出來的。高考分文理,應試也必然要分科了。過去高三才文理分科,后來高二就分了,現在高一就分科,這都是高考逼出來的。但是高考是可以改革的,現在大家都提出高考制度要改革,我們也提出了好幾個高考改革的方案。所以我覺得應該從基礎教育的本質和任務來看要不要文理分科,尤其要注意不分科并不等于不照顧每個人的特長。

溫總理講的第六個問題,是關于探索適應各類學習辦學的體制問題。教育事業還應該讓懂教育的人來辦,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來辦教育,要讓懂教育規律的人來辦教育。2006年總理召開了基礎教育座談會,我去參加了,還有葉瀾老師、北京市原教委主任陶西平、一位中學校長、一位小學校長。我們座談的時候都談到教師的重要性,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吸引優秀青年當教師。溫總理就說,要讓教育家來辦教育,要實行免費師范生,吸引優秀青年來學師范,而且一輩子干下去。服務幾年以后就會產生對教育的感情。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過去我是在上海做小學教師。1948年我沒考上大學,是落榜生。那時年輕氣盛、一心想工業救國,要考就考最好的,于是就報了清華大學的建筑系和交通大學的運輸管理系,后來這兩所大學都沒考上。當時只好做小學教師,后來覺得當教師也很有意義,第二年就報考了北師大和復旦大學,被北師大錄取了。溫總理的意思是要讓教育家辦教育。現在很多人不懂教育,很多地方的教育局長、中學校長都不太懂得教育,是從地方的鎮長、區長提拔上去的。因為中學校長是正處級干部,縣委書記也不過是正處級干部。溫總理講要培養教育家,真正做到這個要求,我們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第七個問題是講教師培養的問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要建設一支獻身教育事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前面已述,不贅。

溫總理后來還講到教育保障和教育投入問題,這里不具體展開??傊?,溫總理的講話是制定綱要的基本精神,教育部按照這些基本精神搞了11個教育小組調研, 2008年從8月11號開始到現在已經快10個月了。我負責的是“素質教育研究”調研小組。分四個子課題,第一個問題:素質教育的目標、時代要求、內涵;第二個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這是講德育問題;第三個問題是,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包括課程與教學改革、培養模式的改變,減輕學生負擔、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第四個問題是,用人單位和素質教育的關系,例如現在用人制度講學歷主義,什么都講學歷,不講素質。四個子課題,參加調研的將近50人。上海的教科院的一些人都參加了調研。調研報告2萬字,摘要8千字,但背后的資料有幾十萬字。比如素質教育的目標問題,調研小組調研了各個國家對學生的素質的要求和我國各地的經驗,總共材料有好幾十萬字。8000字的摘要將來要在《中國教育報》上公布,20000字的報告將來可能在網絡上發布,征求各方面的意見。中央還要成立一個100人的專家咨詢會,這100人中包括科學家、院士,也包括經濟學家等各行各業的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

2009年2月7日規劃工作小組集中了四個方面20個問題公開征求意見。

第一個方面是加強農村教育的建議。這里面也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城鄉教育農村教育統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的一些建議。對于這個問題還有一個“三教統籌”的問題,就是把普教、職教、成教統籌起來,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來的問題?,F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里,要考慮“三教統籌”的內涵是否有變化。第二個問題是解決農村教師缺乏、提高教師素質的辦法和措施。第三是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問題。農民工子女過去長期以來是戶口在哪里就在哪兒受教育。十多年前我就提出這樣的做法不對。因為農民工在城市做工、納稅,為什么他們的孩子不能在城里接受教育呢?現在改過來了,承認城市要負擔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就可發現,培養農民工子女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市民。這些農民工的孩子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將來就是市民。這個問題理論上是解決了,但是農民工子女真正要像城市子弟一樣上學還沒做到。一部分是上學了,但是很大一部分農民工子女還沒有學上,或者說只能上很差的學?!r民工自己辦的學校。另一個是考試的問題。他們不能在所在的城市考試,必須回戶口所在地考高中、考大學。

第二個方面是深化教育教學以及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建議。比如,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辦法和措施;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減輕中小學生負擔的辦法和措施;如何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如何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健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如何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和區域教育協調政策措施。

第三個方面是解決各級各類教育中突出問題的意見建議。主要有解決義務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擇校問題的辦法措施;發展學前教育意見建議;如何改革職業教育發展的模式、調動企業行業教育的積極性、解決職業教育規模數量、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相吻合的問題;如何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如何改進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健全質量標準和質量評價制度;如何推進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分類辦學特色;以及如何構建終身學習與人生成長的“立交橋”等。

第四個方面的問題是保證教育投入和健康發展的意見建議。有如何依法落實“三個增長”、強調政府投入責任;如何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鼓勵社會投入、捐資教育;如何建設和諧校園的辦法措施等。

四個方面20個問題。但媒體反映最多的就是文理分科問題、高考制度改革問題等,而農村教育等重大問題討論得不多,可見農民缺少發言權。

教育制度要有所創新,第一要重視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公平要從早期教育開始。2009年人大、政協兩會代表也都關注學前教育,認為過去重視的不夠。今后學前教育肯定要有比較大的發展。特殊教育,前天中央開會了,劉延東同志出席了會議并講了話。我想,這方面今后還會繼續加強。

第二要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這就涉及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問題,規劃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但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不是義務的,不是義務教育。我們要把普及高中教育與義務教育分開,義務教育應是免費的,義務教育應該還是9年。從我們國家的國情來看,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不高,普及12年免費義務教育還做不到。而且普及高中階段在不同地區要逐步實現,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普及,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晚一點。總之,要提高國民受教育的年限,現在我國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8.5年,而發達國家已經到了12年、13年、14年。我們要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我覺得要從兩大方面著手:一是延長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二是要培養拔尖人才,培養杰出的人才?,F在這兩個方面做得都不夠。所謂拔尖人才、杰出人才,就是有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真正能夠推動科技、社會的發展的人才,包括科學技術人才,也包括社會科學人才和管理的人才。

第三就是職業教育的發展。過去我國長期不重視職業教育,這里有文化傳統問題。按照我們的文化傳統,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職業學校,還是過去“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的思想。另外中國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好大喜功,什么都要求頂尖,世界頂尖,認為職業教育是低級的。如果這樣的教育觀念不轉變,中國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清華一所北大就可以了,因為現在重點中學已經不是追求升學率,而是追求上清華北大率,在南方就是追求復旦交大。中國人還有一個傳統就是好面子,攀比,說你的孩子上了清華,我的孩子上了師大,似乎低人一等。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我的孩子考的是???,就沒有面子。當前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趨同化,都想學清華北大,不講自己的特色,專科要升本科,本科要辦大學,大學一定要有博士點,不加控制。如果所有的大學都要有博士點,教育還有什么層次?職業教育沒有人愿意上。所以現在教育的很多問題不單是教育內部就能解決的。以減輕負擔為例說,學校減輕負擔,家長就會給增加負擔,因為家長覺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斷地給孩子加壓,全體學奧數,學生苦不堪言。這些既有制度問題也有觀念問題,制度要改革,觀念也要改革,群眾觀念的改革還必須先有制度改革為保障,否則觀念也不可能改變。北大清華出來的能找到好工作、拿高工資,上職業學校出來的工資低,當然家長就不愿意送孩子上職高。所以我就提議,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起點工資要高于普通大學畢業生,這樣才能逐漸扭轉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最近職業教育開始被重視起來了,原來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才考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交的學費要比普通大學還要高,清華北大學費4000到5000元,高職倒要交10000元,這完全不合理。誰還愿意上職高?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改變,上職業高中有補貼了。這一制度的改變,會促進職業高中將來的發展。

第四,高考的問題是大家最關心的,也是調查研究最困難的一個。取消是不行的,但該怎么改?特別是綜合考核怎么考?不能只考書面的,要有平時的表現,在美國,學生必須做若干天的義工,才能獲得大學入學資格。中國現在也在提倡做義工,但要列入招生條件,弊端就來了,就會出現走后門。調研小組提出不要一次考試定終身,允許學生多考幾次。有人說這會增加負擔,可是我們認為,這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頭一次考得不好還可以考第二次。現在一次定終身,所以現在參加高考就像是上戰場似的。關于高考的問題調研小組提了好幾個方案,還不知道最后哪一個方案能夠實現。上海已經實行部分高職不考試,高中畢業就可以了。北京也有些學校在做,但不普遍。到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可達到40%,與現在數據對比,高等教育毛入率是23%,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全國是60%左右,上海已到82%。如果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相應的高中畢業生的入學率會大大提高。所以??茖W校可能就不要考試,報名錄取就行了。這就解放了一批學生。如果高職的工資提高了,找工作也容易了,這就又解放了一批。在這種情況下全國統考的要求可以低一點,科目也不要太多,普通高校按統考錄取。而像清華、北大、交大、復旦這些重點大學可以單獨再按專業要求考試錄取。

第五,減輕負擔是談得最多的問題,領導也最重視。這次調查研究統計有一組數據,中學生有的4點多鐘就起床,四分之一的學生6點前起床,小學生也是6點半就起床;中學生每天晚上11點才睡覺,四分之一的學生是晚上11點半睡覺,小學生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學生現在是苦不堪言。為什么負擔減不下來?有教育內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就業壓力的問題。有個真實的故事。前年,某區教育局長發了減負令,頭一條就是“學生的書包的重量不能超過學生體重的十分之一”。這個規定出來后網上就轟動起來,有贊成的,有的說這不是治本的辦法。我是贊同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也不過是40來斤,但要背七八斤重的東西,有損他們的健康。該區為此開了一次座談會,有家長、教師、學生參加,我也去了。有一個學生發言說:“希望國家定一天沒有作業日,像禁煙日那樣”。學生的要求就只有這么低。我在會上說,要減輕負擔,首先教師要把課講好,課講好了,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聽懂了,就不用布置那么多作業了,就可以減輕負擔了。第二,老師把課講好了,布置作業少了,家長千萬不要再增加負擔。我說,我最討厭奧數班,奧數班摧殘人才。說完以后,忽然一位小學生起來發言,他說:“顧爺爺,你說要取消奧數班,可我們不上奧數班就考不上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考不上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上不了好的大學,畢業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養家糊口啊?”這種話出于10歲左右的孩子之口,真是又可笑又可悲,完全是代表了所有家長的心聲??梢姕p負有多么困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嘉禾县| 黎城县| 绥德县| 留坝县| 靖江市| 兴文县| 临清市| 七台河市| 和静县| 全州县| 拉孜县| 怀集县| 清徐县| 紫金县| 榕江县| 华坪县| 双峰县| 连城县| 广德县| 清远市| 射阳县| 澄迈县| 大连市| 黎城县| 永新县| 嘉鱼县| 新建县| 禄丰县| 历史| 杭州市| 宁夏| 通许县| 富宁县| 本溪| 翁牛特旗| 绥滨县| 康保县| 霍山县| 卢龙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