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的實踐
? 2.1 國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的立法模式
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既是著作權人行使自己權利的有效方式,也是社會公眾合法使用作品的重要途徑,因此它構成了著作權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國家法律都是采取單行法的形式,或者是在著作權法中設專章或專條來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的內容,這些國家包括法國、意大利、瑞士、瑞典、西班牙、波蘭、俄羅斯、斯洛文尼亞和愛沙尼亞等。雖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根據著作權人的授權而為其管理權利,發放許可、收取和轉付費用,但是其職能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卻是深遠的。它可以為社會公眾的利益而不斷更新作品的信息;積極地與作者取得聯系并爭取獲得他們的授權;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體系以保證集體許可的公平和效率。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有其獨立的地位和價值,正是基于這一點,有些國家和地區采用專門立法的方式來詳細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內容,如德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法》、日本的《著作權和鄰接權管理業務法》。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集體管理制度是根據公司法或競爭法建立起來的。這一點與英美法系國家將版權視為動產,屬于自由貿易的客體具有密切關系。他們認為,版權人將某些權利讓渡給集體管理組織而由后者進行管理和使用相當于一種投資,而集體管理組織發放許可和收取費用的行為屬于商業經營行為,與其他商業經營活動一樣需要付出成本并承擔風險。在這些國家看來,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來運作版權集體管理組織有利于限制作為會員的權利人的財產責任,可以幫助權利人避免承擔過大的經濟風險。
如果單純從理論上判斷兩大法系的立法模式孰優孰劣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從實際運作的效果來看,似乎大陸法系國家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更加富有效率。就大陸法系各國的立法選擇而言,將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規定在著作權法之中的做法可以彰顯其在整個著作權法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便于權利人主動利用該制度行使其權利;便于社會公眾通過集體管理組織獲得使用許可。相形之下以單獨立法的方式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有利于集體管理的專業化發展,可以通過數量較多的法律條款具體明確地規定權利人、使用人和集體管理組織在集體管理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使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更具有操作性。當然,也不應該忽視英美法系國家在控制集體管理風險,減少實際壟斷的不利影響和促進著作權許可領域的自由競爭方面所做的嘗試和努力。當然,如果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出現一種集市場化運作和集體管理兩者優點于一身的許可機制,那將是著作權制度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
? 2.2 國外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2.2.1 國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
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公司法人,如英國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有限公司、美國的音樂廣播公司(BMI)等。與普通公司不同,根據法律的要求版權集體管理公司都是非營利性的,即公司本身沒有追逐利潤、聚集資本的目的和需求,除了向作者轉移支付作品的許可使用費以外,不向股東支付任何股息。對于這類公司股票的出售,法律規定了非常嚴格的限制條件,以防止股票落入那些希冀控制公司和削弱其競爭地位的人的手中。
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則非常明確地規定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應當是公益性或非營利性的社團法人。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由著作權人(包括作者和部分鄰接權人)組織起來的,旨在維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并同時管理權利人的經濟權利。這種公益性社團法人組織也是自法國戲劇作者和作曲者協會成立以來在國際社會較為通行的集體管理組織形式。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于1936年通過的《示范章程》確立了如下原則,“(1)以每個結盟協會的名義絕對排除任何商業或投機性質,以及直接或間接的盈利目的;(2)任何作者協會,就本名詞的最廣義而言,無論是否是法人都應具有并保留民法社團或同樣性質的協會的法律形式和結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具有實質上屬于商業社團性質(股份有限公司、托拉斯等)的形式和特征”。從上述原則不難推論出國際作者、作曲者協會聯合會積極主張建立私法性質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并禁止集體管理組織從事任何營利性活動的價值取向。
在世界各國,要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遵守公益性或非營利性的原則都不存在障礙,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一些國家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并非以私法社團的形式而是以公法上的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面目出現的,例如,保加利亞的著作權署和匈牙利的著作權保護局。非洲法語國家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也多為官方或半官方組織,如阿爾及利亞的國家著作權局、塞內加爾的著作權局和喀麥隆的著作權協會等等。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在著作權法律制度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由公立機構來進行集體管理,作者們就不必支付在集體管理組織創立之初所需要的巨額費用。而且,由于這些機構原本就屬于政府系統中全面負責著作權管理和執法的部門,其權威性和執行力容易贏得著作權人的信賴。然而,這種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可能會造成公權力對著作權行使的不當干涉。這些組織在行使著作權集體管理職能時是以著作權人的受托人的身份出現的,而在行使其他管理職能時又是以行政執法者的身份出現的,這種角色的分裂很難保障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作為私法制度的純正性。
2.2.2 國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類型
有些國家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個總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Copyright Collective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負責各種類型作品的各類權利的集體管理,如西班牙的作者總會、意大利的作者出版者協會和烏拉圭的作者總會等;另外也有一些國家則根據所管理的權利種類分別成立了多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如瑞士、英國、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國,當然這些單獨成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其所管理的權利方面是能夠確保其壟斷地位的。
由于前文提到過的壟斷性集體管理的諸多優點,所以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存在同類權利(主要是音樂作品的表演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競爭性并存的情況,包括美國的作者作曲者出版者協會、歐洲戲劇作者作曲者協會和美國音樂廣播公司,加拿大作曲者作者出版者協會和加拿大表演權組織以及巴西作曲者聯合會(UBC)、作曲者和音樂作者協會(SICAM)、音樂作者作曲音樂出版者協會(SBACEM)和音樂演奏權管理協會(SADEMBRA)等等。
各國依照所管理的權利類型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通常包括以下類型:管理音樂作品表演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音樂作品機械復制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錄音制品復制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戲劇作品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美術作品追續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文字作品影印復制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廣播電視節目有線轉播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管理電影作品放映權的集體管理組織等等。
? 2.3 國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職能
2.3.1 對表演者及錄音制品制作者權利的集體管理
表演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對“二次使用(secondary use)”的報酬請求權(直接利用錄音制品進行公開表演、廣播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向公眾傳播)只能依靠著作權的集體管理才能實現。《羅馬公約》第12條規定:“如果某種為商業目的發行的錄音制品或此類錄音制品的復制品直接用于廣播或任何向公眾的傳播,使用者應當支付一筆總的合理的報酬給表演者,或錄音制品制作者,或給二者……”據此各締約國采用了幾種不同的付酬標準:第一,僅付給表演者或演奏者,如墨西哥;第二,僅付給錄音制品制作者,如英國和菲律賓等;第三,同時付給二者,或者只付給其中之一但其必須與另一方分享獲得的報酬,如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等。
報酬的具體數額一般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同使用者協商確定,也有少數國家,如智利和墨西哥,是通過法律規定來確定報酬的計算方法。常見的計算方法均與使用者的利潤或收入有關,通常是根據經營面積、覆蓋區域、受眾人數、門票價格、稅務申報或使用次數等項指標來計算使用者的實際和潛在收入,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作為報酬。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一般會按其統計的使用情況將獲得的報酬分配給表演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也有一些國家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會保留部分報酬以用于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
2.3.2 對影印復制權的集體管理
復制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各國意識到應該限制合理復制的數量,同時對商業目的的復制和超出合理復制數量的私人復制征收費用,以補償著作權人的損失。在這種背景之下,產生了影印復制權集體管理制度。
德國是影印復制權集體管理制度較為成熟的國家。《德國著作權法》規定:“(1)允許復制或讓人復制印刷作品的較短片段或者發表在報紙或期刊上的單篇文章,用于個人使用或非商業機構的教學,數量足夠一個教學班或學校、大學或非商業教學機構組織的考試所用;(2)書籍或期刊的全文、音樂作品曲譜和計算機軟件,未經作者許可,絕對禁止影印復制;(3)作者有權在未經其同意而以復印或其他產生類似效果的手段進行復制的情況下收取合理的報酬;(4)在家庭復制的場合,作者有權向設備經營者收取報酬。報酬由設備稅和經營稅兩部分組成:前者由設備制造商或進口商負擔,數額由法律規定;后者由經營者負擔。”
影印復制的征稅權依法只能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1958年成立的德國文學作品集體管理協會負責這一事務。在實踐中,為彌補抽樣制度難以準確計算被復制作品數量的缺陷,該協會與復印設備使用者的不同組織簽訂了若干有關支付概括使用費的協議。在法律許可復印的范圍內,文學作品集體管理協會對所有種類作品的影印復制征收版稅。在扣除管理費用后,協會將科學作品的版稅平均分配給作者和出版者,而文學作品的版稅分配比例則按照作者70%,出版者30%的比例進行分配。
2.3.3 對家庭錄制或復制的集體管理
對家庭錄制或復制收取報酬的集體管理與影印復制的集體管理十分相似,都是著作權法直接因應復制技術的結果。
1954年5月29日,德國聯邦法院作出判決,率先承認由于受保護作品被私人復制而要求獲得報酬的訴訟請求。在此基礎上,1965年德國又頒布法律規定:“如果由于作品的性質,預計到作品可能被出于個人使用目的從廣播錄制到可視或音響載體上或從一種可視或音響載體上轉錄至另一同類載體上,作品的作者有權要求進行這種復制的設備制造商支付報酬,因為這種設備提供了進行這種復制所需要的可能性”。其后,對錄制設備和錄制載體收取版稅的集體管理制度逐漸形成并日趨成熟。錄音制品的報酬按照作者58%,表演者或演奏者27%、錄音制品制作者15%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作者的報酬部分,42%由音樂表演權機械復制權協會收取,16%由文學作品集體管理協會收取。
受德國制度的影響,自1980年起,許多國家開始建立家庭錄制或復制的集體管理制度,其主要代表是法國、芬蘭、瑞典、西班牙、奧地利和冰島等國家。例如,1985年7月3日法國頒布法律規定,在可用于私人復制固定在錄音制品或錄像帶上的作品錄制載體上市時,應向制造或進口這類載體的商人征收費用。費用由相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收取,該集體管理組織應當保證將所收費用的25%用于社會或文化事業。剩余的費用,錄音制品按照音樂作品的作者和出版者50%、表演者或演奏者25%、錄音制品制作者25%的比例分配;錄像制品則按照相同的比例平均分配給作者、表演者或演奏者和錄像制品的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