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知識產權法
- 曲三強
- 3404字
- 2019-12-25 17:08:38
第三節 法定許可
? 3.1 法定許可概述
法定許可(statutory license)是世界各國著作權法普遍采用的一項制度,亦稱“法定許可證”制度。法定許可是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以特定的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使用費,并尊重著作權人的其他各項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制度。法定許可與許可使用的差別在于獲得許可的依據不同,前者是法律預設的條件,后者是著作權人的意思表示;法定許可只能是普通許可,許可使用可以是獨占許可。無論是法定許可還是許可使用,被許可人都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使用費,而這也是法定許可與合理使用的主要區別之一,因為合理使用屬于無償使用。
法定許可制度在《伯爾尼公約》中有較為完整的體現,具體是《伯爾尼公約》第11條之二和第14條。與《伯爾尼公約》的精神相契合,各國都會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對法定許可的具體類型作出規定。各國法律在規定法定許可制度時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許可使用的便捷性、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文化市場的公平等特定的公共利益和政策目標。根據國情現狀,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規定了教科書編寫的法定許可、報刊轉載和摘編的法定許可、錄音制品制作的法定許可和廣播組織播放的法定許可四種情形。
? 3.2 教科書編寫的法定許可
人類對于其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得以提高的知識、技能和習慣擁有人身的基礎,這個基礎的提高與否關系到對個人利益得失的計算。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來說,知識是蘊于人之中的。由于教育環節承擔著人類資本的生產,因此很自然地成為書籍的主要使用者。在該環節中,書籍的供應對于教育功能的實現至關重要。因此,世界各國在其著作權制度中普遍保留了法定許可制度,即允許教育機構以一種比任何私人更為優惠的條件利用書籍。法定許可制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即允許版權人獲得回報的同時,保證建立人類資本的目標的實現。在現代著作權制度下,如果教育環節不能獲得更多的自由去接近形形色色的作品,那么可能的結果就是社會從其教育投資中所獲得的回報將會降低。就教育環節而言,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傳播或介入知識的限制,意味著對現存人類資本儲備的利用的無效率。
教科書編寫的法定許可,是指可以不經許可使用特定類型的已發表作品編寫一定范圍內的教科書。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23條規定,為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事先聲明不許使用者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文字、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攝影作品,但是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理解教科書編寫法定許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并非所有的教科書編寫都適用法定許可,必須是為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的教科書。其中“九年義務制教育”是指我國2006年《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依法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國家教育規劃”也是指教育部為貫徹實施2006年《義務教育法》所制定的規劃。由此可見,高中和大專院校的教科書編寫并不適用法定許可,而冠之以“教科書”名義的各種營利性教育培訓機構的教材更沒有適用法定許可的可能。
第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適用于教科書編寫法定許可,只能是“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文字、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攝影作品”。這主要是從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的實際需要出發所作出的限定,有些作品依其性質本身就無法適用教科書編寫,如建筑作品和計算機軟件等。
第三,使用他人已發表作品編寫法定范圍內的教科書雖然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但仍然應當向其支付報酬。報酬的具體標準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權利人可以通過事先聲明的方式排除教科書編寫法定許可。畢竟著作權人的權利已經受到有限的保護期和合理使用制度等各種限制,達成了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權利人選擇不再向社會公眾讓渡更多的利益也可以理解。況且,教科書編寫在不能使用某些作品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有許多替代性的選擇,不會因此失去質量上的保障。
第五,依據我國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8條的規定,教科書編寫法定許可可以適用于信息網絡環境,但有疑問的是這里的“作品的片斷”是否包括軟件作品以及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的片斷。
第六,所有的教科書編寫法定許可都應當尊重作者的精神權利,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 3.3 報刊轉載和摘編的法定許可
報刊轉載和摘編的法定許可是指對于已經發表在報刊上的作品,其他報刊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而轉載和摘編,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規定報刊轉載和摘編法定許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中國報刊間的轉載情況比較普遍,已經形成習慣或慣例。文摘和復印資料類報紙雜志擁有很大市場,并受到廣泛歡迎。
報刊轉載和摘編法定許可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第一,所使用的作品必須是已經在報刊上發表的作品。一是必須為已發表作品,未發表作品不適用法定許可;二是必須發表在報刊上,因為報刊轉載和摘編法定許可是遵循行業慣例而為報刊間的相互方便而設的,所以以圖書或其他宣傳材料等形式發表的作品不適用該法定許可。
第二,著作權人可以通過事先聲明的方式排除報刊轉載和摘編法定許可的適用。值得注意的是,有權發表不得轉載、摘編的聲明的主體只能是著作權人,而不是刊登其作品的報紙和雜志,因為報紙和雜志沒有和圖書出版者一樣的專有出版權,如果著作權人未加聲明,而報紙、雜志提出聲明的,應視為無效。
第三,轉載者和摘編者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
第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并沒有規定電子報刊的轉載和摘編許可,因此目前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規定的報刊轉載和摘編的法定許可尚不能延伸到網絡環境之中。
? 3.4 錄音制品制作的法定許可
錄音制品制作的法定許可是指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法律規定此項法定許可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首家獲得音樂作品使用許可的錄音制作者形成不合理的壟斷,維護錄音制品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
對于錄音制品制作的法定許可的理解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才適用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音樂作品以外的其他作品不適用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未發表的音樂作品不適用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已發表的音樂作品未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不適用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如果一部音樂作品尚無人將其錄制為錄音制品,使用人要將其制作成錄音制品,則應當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第二,只有為制作錄音制品才可以依法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使用音樂作品制作錄像制品或創作其他作品都不適用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
第三,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只涉及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問題,如果使用人制作錄音制品的活動還涉及表演者或其他錄音制作者的鄰接權,則應當獲得這些人的許可。
第四,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的使用人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五,著作權人可以通過事先聲明的方式排除錄音制品制作法定許可的適用。從市場運作的機制來看,如果第一家獲得授權的錄音制作者開出足夠誘人的條件,則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完全可能作出排除法定許可的聲明,如此一來,這類法定許可的意義實際上就被大大削弱了。
? 3.5 廣播組織播放的法定許可
廣播組織播放的法定許可是指廣播電臺、電視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而播放其已經發表的作品或已經出版的錄音制品,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該項法定許可主要是為確保社會公眾充分獲得信息的權利,保障廣播事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而對著作權人的廣播權作出的一定限制。
理解廣播組織播放的法定許可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主體只能是依法成立的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廣播組織。其他組織或個人不能因為使用相關的無線或有線設備播放作品而獲得廣播組織播放法定許可。
第二,只有已經發表的作品或已經出版的錄音制品才適用廣播組織播放法定許可,未發表作品不適用廣播組織播放法定許可。
第三,廣播組織播放法定許可只涉及著作權人的許可問題,如果廣播組織的播放活動還涉及表演者或其他錄音制作者的鄰接權,則應當獲得這些人的許可。
第四,廣播組織依法定許可播放作品,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五,著作權人不可以通過事先聲明的方式排除廣播組織播放法定許可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