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合理使用
? 2.1 合理使用的概念和條件
合理使用(fair use)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權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制度。
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22條對于合理使用的范圍作了列舉式的規定。而2002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則進一步明確了進行合理使用的要求,該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合理使用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被使用的作品已經發表,未發表的作品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第二,使用的目的僅限于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或者為了教學、科學研究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第三,使用著作權作品時,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并且必須注明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名稱。在判斷使用他人作品行為的合理性時,必須對上述三個條件綜合考慮,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合理使用都不能成立。事實上,這也是《伯爾尼公約》第9條之二確立并為TRIPs協議第13條所繼受的有關合理使用的“三步檢驗法”在中國著作權法上的完整體現。
關于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美國版權法》確立了“四項標準”,這些標準都是從判例法多年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對“合理使用”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更直接的意義。根據《美國版權法》第107條的規定,為了批評、評論、新聞報道、教學和學術研究等目的,可以合理使用享有版權的作品。判斷某一使用是否合理,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標準:第一,使用的目的和特點,包括該使用是否具有商業的特性,或是否為了非營利的教育目的;第二,享有版權的作品的特性,即原告的作品是事實性的還是虛構性的;第三,與享有版權作品的整體相比,使用的數量和質量;第四,對于享有版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來說,使用所具有的影響。
? 2.2 合理使用的具體形式
依據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22條的規定,以下屬于構成合理使用的情形:
2.2.1 個人使用
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的目的,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個人使用構成合理使用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第一,使用他人作品的目的是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而不是商業性的;第二,限于個人為實現上述目的而使用,“個人”不得作超出家庭范圍的解釋;第三,使用的作品必須是已發表的,未經發表的作品不在合理使用的范圍。
2.2.2 適當引用
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亦不需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這種狀況屬于適當引用。適當引用是在自己的作品中適當摘錄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引用他人作品應當滿足“適當”的要求,通常須符合下列三個條件:第一,引用目的僅限于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第二,所引用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第三,不得損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
2.2.3 新聞使用
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2.2.4 對政論性文章的轉載、轉播
報紙、期刊、廣播、電視臺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社論是報社或雜志社在自己的報紙或刊物上,以本社名義發表的評論當前重大問題的文章;評論員文章是個人作為本報刊的評論員對當前事件、問題進行的評論。兩者基本上是法人作品,是宣傳性的政論作品,其目的在于宣傳國家或有關政府部門關于政治、經濟、外交等重大問題的方針、政策。
2.2.5 對公開演講的轉載、轉播
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公眾集會一般指公眾可以自由出入會議場所的政治性集會或慶典性集會。一般說來,公眾集會上的講話者愿意將自己的作品傳播給公眾,但也有一些例外。
2.2.6 教學使用
教學使用是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為教學科研的翻譯與復制,只有具備以下條件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第一,其目的限于學校課堂教學或科學研究,翻譯與復制作品,只能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第二,使用的須是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第三,使用他人作品,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利用,也不得無故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2.2.7 公務使用
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和軍事機關,其使用已發表的作品是制定政策法律、實施國家管理和行使國家職能的需要。但國家機關使用作品仍必須加以限制:首先,使用作品確因執行公務需要,不得超出執行公務的范圍;其次,使用作品須符合我國2002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的規定,即不影響作品的正常利用,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2.2.8 圖書館陳列或保存版本
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館藏作品包括已經發表的和未發表的作品。復制的目的或是為陳列,或是為保存版本,包括館際之間的交換。
2.2.9 免費表演
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所謂免費表演,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即“不得向聽眾、觀眾收取費用”,“不得向表演者支付報酬”,二者同時具備才是免費表演。
2.2.10 室外陳列作品的使用
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可被合理使用的藝術作品只能是設置或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此外,對藝術作品的合理使用方式也僅限于《著作權法》所允許的臨摹、繪畫、攝影、錄像等非接觸性的復制。
2.2.11 翻譯漢文字作品
將中國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為了促進少數民族科學文化發展,用少數民族文字翻譯已發表的漢字作品,不必征得著作權人同意和支付報酬。但是應當注意到:第一,該規定僅適用于原作品為漢族文字的作品;第二,翻譯作品僅限于在我國境內出版發行,如果超出國內發行的范圍,就侵犯了作者作品的翻譯權。
2.2.12 盲文出版
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將任何一種文字改成盲文,都是一種翻譯行為。出于關懷與扶持殘疾人的公益性目的,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允許將已發表的作品變換為盲文讀物出版,盲文讀物的翻譯人由此還享有新的獨立的著作權。
法律規定的上述合理使用的各種情況,適用于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的限制。
? 2.3 數字環境下的合理使用
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絡環境下數字作品復制的容易性、改變的隨意性和傳播的廣泛性使得傳統上可以被視為合理使用的一些作品利用方式遭受新的質疑,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的作品利用方式期待合理使用制度的承認和吸納。歐盟《關于協調信息社會著作權與相關權特定方面的指令》第31條就指出,“必須保證不同種類的權利人之間、以及不同種類的權利人和受保護客體的使用者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的合理平衡。在新的電子環境下,必須對成員國現行的對權利的例外和限制進行重新評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關于第10條的議定聲明也強調,“不言而喻,第10條的規定允許締約各方將其國內法中依《伯爾尼公約》被認為可接受的限制與例外繼續適用并適當地延伸到數字環境中。同樣這些規定應被理解為允許締約方制定適應網絡環境的新的例外與限制”。
在我國,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6條和第7條規定了在信息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的情形,大體上是《著作權法》規定的對應延伸,但其中有兩點非常重要的變化。第一,是個人使用在信息網絡環境下不再構成合理使用,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條件下無法以空間和人數為標準將個人限制在不超過家庭的范圍,允許個人使用的結果往往是大量潛在的消費者因為獲得了免費的資源而不再購買著作物,對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尤其通過許可他人使用作品而獲取收益的權利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不符合前述《伯爾尼公約》確立的合理使用“三步檢驗法”。第二,是特別規定了圖書館、檔案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應當是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并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
除此之外,法律對技術措施的保護和允許避開技術措施的極少數例外使得在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經常變得有名無實。根據我國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規定,只有在為教學和科研目的、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執行公務和進行計算機系統或網絡的安全性測試這四種情況下才可以避開技術措施。因此,在作品存在技術措施尤其是接觸性控制技術措施的情況下,社會公眾對作品的合理使用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一悖論的解決有賴于立法的修正或者司法上對合理使用制度和技術措施的保護作出合乎著作權法宗旨的系統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