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著作人身權
著作人身權,又稱精神權利(moral right),是指作者對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種與人身相聯系而又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世界各國的著作權法對著作人身權的規定不盡相同。一般認為,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收回作品權。《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二將著作人身權定義為:“不受作者經濟權利的影響,甚至在經濟權利轉讓之后,作者仍保有要求其作品作者身份的權利,并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割裂或其他更改,或其他損害行為”。該公約實際上規定了著作人身權的署名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兩項權利。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至4項規定了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四項權利。
? 2.1 發表權
發表權(right of publication)是指作者決定其作品是否公之于眾,以及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公之于眾的權利。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項表述為,作者“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這里的“公之于眾”是指作者自行或者經其同意將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開,但不以公眾知曉為構成要件,并且也不要求以某種物質形式固定下來。如文字作品的出版、音樂作品的演奏、電影作品的放映等,至于公眾是否知悉其內容,則在所不問。“公之于眾”的“眾”是指一定數量的不特定人,如果僅僅是在特定的人中公開,如在家庭或朋友聚會場合朗誦新詩;朋友之間發送電子郵件;為征詢意見而在與作品具有特定關系的人之間傳閱等,則不構成發表。
發表權屬于一次性權利,一旦作者本人或委托他人將作品公之于眾,就意味著發表權行使完畢,此后對該作品的再行傳播則不屬于發表權的行使了。
由于發表權與著作權中的各項經濟權利密切相關,理論界對發表權的性質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認為發表權僅屬于著作人身權的范疇;另一種則認為發表權兼有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性質。事實上,當作品完成后,作者必須決定是否以某種方式利用作品,即決定行使哪種經濟權利,如決定出版、展覽或改編等。在行使這些權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將作品公之于眾,因而與著作財產權截然分開的發表權是不存在的。作者在第一次行使著作財產權的時候,往往也就同時行使了發表權。正是基于這種關系,多數國家并未將發表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載入法律。即使有些國家的法律對發表權作了規定,也只是對發表權作了類似于著作財產權的規定。例如,規定發表權的保護期限,規定未發表的作品轉讓時不得限制受讓方向公眾提供該作品等。就發表權的意義而言,其本身是在強調只有作者自己才能決定是否發表,以及以何種方式發表作品的權利,并無直接的經濟內容,因此一般認為發表權屬于著作人身權的性質。
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作者享有發表權。作者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完成50年內未發表的,發表權不受保護;作者為自然人的,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如果未明確表示不發表,在作者死后50年內,其發表權可由繼承人或受遺贈人行使;沒有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則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實踐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作者同意發表其作品:一是作者許可他人使用其未發表的作品,二是作者將其未發表的美術作品原件的所有權轉讓給他人的。
如果作品涉及其他人的權利,則發表權會受到相應的限制。例如,攝影作品可能涉及他人的肖像權;披露自己以往感情經歷的自傳可能涉及相關人員的隱私權等。當發表作品有可能涉及他人權利的,則必須要征得他人的同意。
? 2.2 署名權
署名權(right of authorship)是指作者享有的表明身份,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伯爾尼公約》將署名權界定為“昭示作者與作品關系,表明作者身份的權利”,2001年《著作權法》規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署名權的內容包括:有權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上署名,并有權阻止他人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署名的方式既包括署真名、筆名、藝名、別名、化名或假名,也包括不署名。就作品而言,通過署名即可對作者的身份給予確認。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第11條第4款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不署名并不意味著對署名權的放棄,而是署名權的一種行使方式。只要作者愿意,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恢復其署名。第二,部分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與署名權歸屬具有不一致性,如著作權由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署名權仍歸作者享有。
署名權屬于著作人身權,既不得轉讓或繼承,也不存在放棄的問題。署名權的保護期不受時間限制,當作者死亡之后,其署名權由其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保護。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其署名權由國家相關的行政管理機構保護。
在司法實踐中,遇到因作品署名順序而發生的糾紛,其處理原則一般是:有約定的按約定確定署名的順序;沒有約定的,則可以按照創作作品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或者作品的排列,或者作者的姓氏筆畫等標準來確定署名的順序。
? 2.3 修改權
修改權(right of alteration)是指作者享有的自己或許可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權利。所謂修改是指對作品的內容、文字等進行改動、修飾、潤色或增刪等工作以提高和完善原作品的做法。作品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作者是作品發表后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的承受者,無論毀譽都是作者自己的事情。他人任意改動作者作品的行為極有可能破壞作者對作品的整體構思,改變作品的原意,從而對作者的名譽、聲望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作品的內容只能由作者自己決定是否加以修正完善或改變。
修改權包括作者有權自己修改作品和授權他人修改作品。他人未經授權而擅自修改作品的,則構成對作者修改權的侵犯。即使是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對作品進行修改的,也不能歪曲或篡改作品。修改作品可以是對已發表作品的修改,也可以是對未發表作品的修改。此外,在法律或法規規定的某些情況下,作者的修改權還會受到下述條件的限制:
第一,當美術作品的原件售出以后,如果著作權人要想修改作品,則應當征得美術作品原件所有人的同意。
第二,在作者許可他人將其作品攝制成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視為作者已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必要的改動,而無須特別授權。不過,這種改動不得歪曲或篡改原作品。
第三,報社、雜志社可以對作品進行文字性的修改或刪節,但是對于作品內容的修改,則必須要經過作者的同意。
第四,圖書出版者根據自己的工作慣例或通行規范對作者書稿所進行的修訂、更改或糾正錯誤等工作,應被視為出版編輯權限范圍內的職責行為,而不應被視為對作者修改權的侵犯。經作者與出版者的合同約定,出版者可以對作品的內容進行修改或刪節。
作者死亡后,其修改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來維護;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其修改權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來維護。
? 2.4 保護作品完整權
保護作品完整權(right of integrity)是指作者享有的保護作品不被歪曲或篡改的權利。《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二將其界定為“作者享有反對任何人對其作品進行的任何歪曲或割裂或有損于作者聲譽的行為的權利”,較之2001年《著作權法》的規定,《伯爾尼公約》多了“有損作者聲譽”的限制條件。
作者有權保護其作品的完整性,有權保護其作品不被他人丑化。未經作者同意或授權,他人不得擅自刪除、變更作品的內容,或者對作品進行破壞其內容、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的變動,以保護作者的名譽和聲望,維護作品的純潔性。即使在得到作者同意或授權對其作品進行修改的情況下,也應當維護作品的完整性,不得對作品進行歪曲或篡改。
從一定角度上看,保護作品完整權和修改權似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禁止他人未經同意擅自修改作品自然能保護作品的完整權,不過,保護作品完整權在內容上還是比修改權更進了一步,它不僅禁止擅自對作品進行修改,而且還禁止他人在以改編、注釋、翻譯、制片、表演等方式使用作品時對作品進行歪曲性的改變。例如,將宗教音樂用于商業性廣告中;未經許可對文字作品作大量刪改等,均屬于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不過,著作權人同意或授權他人將其作品攝制成電影或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式創作作品的,則被視為著作權人已經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必要的改動。由于電影作品是綜合藝術作品,因此,這種改動有時會比較顯著,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善意可以構成侵權指控的抗辯理由。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掌握的標準是這種改動不得造成歪曲或篡改原作品的結果。
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作者死亡后,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既無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