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關于著作權的理論學說

? 2.1 著作權的產權理論

著作權的產權理論出現于18世紀末的歐洲。該理論認為,作者對其作品擁有類似于對物質財產(動產和不動產)所享有的產權權利。著作權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授予創作者一種明確的、毫無疑義的基本權利來滿足其經濟上的正當愿望。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紛紛通過制定法律對著作權加以肯定。然而,該理論很快就受到了挑戰,因為著作權畢竟與物質財產的產權權利(絕對物權)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別。轉引自〔西班牙〕德利婭·利普希克:《著作權與鄰接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8頁。

著作權的客體是智力創造成果而不是一種物體,因此,用于固定作品的具體物品的產權與該作品本身的著作權是不同的。著作權產生于作品的創作行為,而不是產生于旨在獲得對某種物的控制權的各種形式,如占為己有、加工、交付以及對財產孳息的獲取等,著作權不能因為時效而獲得。

著作權中的財產性權利是有期限的,一般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死后的若干時間;而物質性的產權則是無期限的。在有眾多作者情況下的著作財產權有別于物權的共同產權制度。作者的精神權利是著作權的特有成分,與產權權利無關。著作權永遠不能被全部轉讓,因為作品不會徹底地與其創作者的人格相脫離,因此,每當作品被利用時,都會無例外地表明作者的姓名,并要尊重作品的完整性。

鑒于著作權與物權相比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特性,因此反對將著作權與物權等量齊觀的觀點將其稱為自成一格的權利,以突出這種權利的法律個性。在德國,多數人反對將著作權視為產權權利,他們選擇了著作權和作者權的稱謂。但是,將這種權利——不是從傳統的產權權利意義上,而是作為非物質財產權的意義上——歸入經濟權利,抑或是歸入人格權利。在對待著作權法律性質上出現的不同觀點最終導致了著作權法理論上的兩大陣營,即二元論和一元論的對峙。二元論將作者權利分成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認為這兩類權利盡管相互依存,但不容混淆;一元論認為,這種區分缺乏科學依據,主張把創作者的權利作為單一著作權的兩重性的表現。同上書,第9頁。

? 2.2 非物質財產權理論

非物質財產權理論認為,產權的傳統結構只涉及物質財產,而創作者的權利則具有另外性質,后者僅涉及到具有經濟價值的作品的專有權。創作者的權利具有不同于物質財產權的性質,因此有必要創造出新的法律類別:即非物質財產權。雖然非物質財產權仍保留著與物質財產權類似的痕跡,但是在實質上,這類權利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自主財產權利。該理論還認為,著作權的歷史發展表明,著作權的產生和存在就是要保證作者能夠實現其經濟利益。創設復制和表演權的目的就是要保證作者能夠獲得經濟利益,因此,著作權從一開始就具有經濟性質。雖然創作者還因其作品而享有其他非經濟性質的權利,但是它們不應被劃入著作權的范疇,而應該放入到人身權的范疇。

將部分非經濟性權利排除在著作權之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質疑。批評者認為,將作品創作的主體性質與作品的經濟權利截然分開的做法,會影響到著作權的統一性。作者個人性質的權利不產生于一般的人格,而是產生于創作作品的主體的人格,因此,這些權利仍是著作權的有機組成部分,同那些不以作品創作為前提的人身權利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 2.3 著作權的人身權理論

著作權的人身權理論認為,著作權實際上是一種人身權利。按照康德的觀點,作品是作者通過出版者向公眾發表的演說。對作為有形藝術產品的圖書而言,可以對其擁有物權;但是對于只是作為作者向其讀者所作的演說的書籍而言,則可以擁有人身權。G.盧夫:《Filosofia del derecho de autor》,國家著作權局(波哥大)1991年版,第43~44頁。轉引自〔西班牙〕德利婭·利普希克:《著作權與鄰接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1頁。

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而作品是作者的人格表現,是作者通過創造性勞動將自己的思想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盡管創設著作權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經濟利益,但是著作人身權的存在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即使是復制、表演、演奏等專有權也未必一定要具有經濟性質,因為作者可以在沒有任何經濟利益的情況下行使這些權利。因此,著作權的人身權理論堅持認為,著作權是以人身權利為基礎的,而其經濟性質只是附帶性的。該理論的意義在于其特別強調保護作者的理由,突出了著作權可能產生的任何經濟屬性的補充性質,并由此奠定了著作權一元論結構的基礎。

著作人身權理論自其出現伊始便受到質疑,反對的意見認為,將著作權定義為一種人身權利不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而且與其自身的特殊性質亦不相容。法律將精神作品作為其創作者自身以外的客觀成分加以對待,從這種意義上說,精神作品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創作者的人身范圍。著作權并非是在偶然情況下才得以存在的經濟權利,而是一種相對恒久的決定作品命運的原初權利。

? 2.4 著作權的人身—經濟權理論

著作權的人身—經濟權理論是一種中庸的觀點,其支持者認為,著作權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因為它是為人所固有的,包括經濟內容的權利。由于著作權具有調節人格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雙重職責,因此不能只把它列入兩類權利之中的一類。轉引自〔西班牙〕德利婭·利普希克:《著作權與鄰接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3頁。

著作權是對知識財產享有的支配權,由于這種財產的特殊性質,對知識財產享有的支配權包括人身權利和經濟權利,因此應該將其稱為人身—經濟權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巩义市| 北安市| 达拉特旗| 宁城县| 云阳县| 玉林市| 高雄县| 饶阳县| 沿河| 潞城市| 多伦县| 寻乌县| 淮北市| 佳木斯市| 南安市| 临西县| 陵水| 郸城县| 南阳市| 定兴县| 剑阁县| 扎鲁特旗| 莎车县| 张家界市| 江山市| 城步| 嘉定区| 海原县| 重庆市| 苏州市| 六枝特区| 福清市| 佛山市| 涟源市| 曲沃县| 花垣县| 陆丰市| 陇川县| 江阴市|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