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著作權法的歷史沿革
一般認為,著作權法是伴隨著印刷術的廣泛采用才出現的法律制度。著作權制度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從保護出版商利益到保護作者利益、從保護經濟權利到保護人身權和經濟權并重的變化過程。
? 3.1 特許出版時期
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藝發展時期,就曾出現過一些涉及作品的經濟利益方面的例子。不過由于當時的書籍主要是以手抄本的形式進行復制,過程緩慢而且費用很高,加上對作品需求的人不多,因此,還沒有將有關文學藝術作品納入到法律規定進行保護的需要。
保護作品經濟利益的需求是隨著印刷術從雕版印刷發展到活字印刷而出現的。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標志著長達2000年(從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5世紀)的手抄復制時代的結束,它使大量而廉價地印制和復制圖書變為可能。一方面,許多出版商通過大規模的印刷和出版書籍獲得豐厚利潤;另一方面,印刷成本的降低使盜印書籍變得相對容易,損害并威脅到出版商的利益。出版商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斷地向政府提出保護他們商業利益的要求。這樣一種訴求得到了當時封建國家政府的支持,因為它恰好因應了封建國家的書報審查、言論控制和穩定稅收的需要。于是通過授予出版商以出版特定書籍一定期限的壟斷權方式換得對出版商出版書籍內容的控制的特許出版權便成為著作權制度的前身。
最初的特許出版特權表現為政府賦予印刷商和書商一定期限的壟斷權。授予特權的條件是,印刷商和書商必須事先獲得審查機關的許可并對已經發表的作品予以登記。從現代法意義上看,這些特權包含有一定的著作權成分,例如在一定的期限內授予印刷商和書商印刷、出售復制作品的專有權;政府可以采取強制性措施,如扣押侵權作品的復制品并追究違犯者以及求得賠償的權利。
15世紀末,維納斯共和國就授予印刷商馮·施貝葉為期5年的出版印刷專有權。這次授權被認為是西方世界首例由政府頒發的保護翻印權的特許令。在中國,公元1068年宋神宗即位之前曾頒布過“禁擅鐫”令,對民間出版的書籍禁止他人翻印。同一歷史時期,刻印的圖書上就有“已申上司,不許復版”之類標記。不過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發生在中世紀的特許出版特權還是中國古代的“禁擅鐫”令,均與現代意義的著作權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 3.2 著作權保護時期
著作權保護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著作權保護開始時期、作者權保護時期和國際保護時期。
3.2.1 著作權保護開始時期
著作權保護開始時期的標志是1710年英國頒布的《安娜法》,該法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的著作權法,其全稱為《為鼓勵知識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法》。根據該法,無論是印刷商還是書商,也無論他們是否為同業行會的會員,均可以通過民事權利轉讓的方式從作者那里獲取為期14年的出版專有權。如果14年以后作者依然在世,專有權的轉讓可以再行延續14年。此后作品便進入公有領域,成為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資源。對于《安娜法》之前出版的書籍,其保護期被一次性規定為21年;而對于未出版的作品和作者的人身權利仍交由普通法去保護。《安娜法》明確了作者對其作品的支配權,使早期以出版商為本位的特權轉變為以著作權人為本位的權利,確立了近代版權的法律基礎,使著作權由皇家授權轉變為由民法調整的可轉讓的財產權,即從特權轉變為私權,這標志著以保護作者利益為宗旨的現代著作權制度的誕生。
《安娜法》的序言開宗明義地申明,該法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作品的編輯或寫作,禁止他人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印刷、翻印或發表作者的作品。不過,《安娜法》的立足點始終放在維護作者及其他權利人的經濟權利方面,而缺乏強調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在《安娜法》中,“印刷”仍是版權的自然基礎,因此翻印權仍被視為是版權中的最重要的權利。受《安娜法》的影響,美國亦于1790年制定了《聯邦著作權法》。
3.2.2 作者權保護時期
作者權(authorship)保護時期為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所開啟,其標志為法國1791年《表演權法》和1793年《作者權法》。18世紀末,歐洲大陸各國相繼建立起著作權保護制度,受當時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大陸國家普遍認為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延伸和精神的反映,因而在制度的設計上更加注重保護作者的人身權利,在這一時期法國頒布的法令中,作者的精神權利備受關注,“作者權”的概念逐漸形成。根據這一時期大陸國家頒布的法令和法規,可以把“作者權”保護理論歸納為如下:對作者權益的保護從圖書復制擴大到作品的表演;改變以復制為中心的局面,形成作者和產權并重的特點;對作品專有權的保護期限從作者死亡之年開始起算;引入“文學藝術產權”的概念;承認作者的精神權利。此后,著作權法開始淡出“印刷和出版”的主色調而將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相提并重,使著作權在大陸法國家的法律中發展成為以保護著作權為核心,由多項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組合而成的民事權利。
受法國作者權保護制度的影響,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基本上都沿襲法國著作權制度的“作者權”概念,成為與英語世界的“版權”相對應的術語。因此而形成了以英、美為代表的強調著作財產權的版權法體系和以法、德為代表的強調著作人身權的作者權體系。英美法系側重于商業考慮,而大陸法系更強調對人格的保護。不過,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著作權保護制度亦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兩種法系之間也在相互融合。
3.2.3 國際保護時期
著作權的國際保護時期開始的重要標志是1886年歐洲國家發起簽訂的《伯爾尼公約》。該公約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創設了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原則,即要求締約國對文學作品須提供給成員國國民與本國國民同樣的保護。隨著文學藝術作品載體和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作品的跨國境傳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作品輸出國開始尋求在其他法域內自己國家著作權人權利的保護途徑,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的國際著作權保護體系便成為必要。《伯爾尼公約》的簽署表明了國家之間對著作權保護的相互依賴的不斷加強。到目前為止,《伯爾尼公約》已有一百三十多個成員國,其中多數國家批準的文本是1971年的巴黎文本。
除《伯爾尼公約》之外,比較重要的國際公約還包括1952年通過的《世界版權公約》、1996年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的《版權條約》、《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以及1994年的TRIPs協議等。時至今日,在著作權立法現代化、國際化的潮流推動下,“版權”體系的英美法國家同“作者權”體系的大陸法國家在著作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的許多方面已經呈現出相當程度的融合趨同。
? 3.3 中國著作權法的發展歷史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著作權保護制度起步較晚。現代意義上的著作權制度是伴隨19世紀末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大規模的軍事、文化和經濟入侵而產生的。1910年清朝政府頒布的《大清著作權律》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著作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著作權制度的建設一直未受到重視。直到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1986年《民法通則》第一次明確規定保護公民和法人的著作權。1990年通過的《著作權法》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系統的著作權保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配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2001年對《著作權法》進行了第一次修改。修改后的《著作權法》進一步體現了保護作者權益、鼓勵作品傳播、作者權與公眾利益相協調和尊重國際著作權的發展的宗旨。除此之外,有關著作權方面的立法還包括2001年《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2001年《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2005年《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
在著作權國際保護方面,中國于1992年分別加入了《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加入保護著作權的國際公約,不僅表明了中國在出版、影視、音像、電子等領域與國外的交流在逐年擴大;同時也表明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按照國際版權保護的規則保護中外著作權人的利益,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成果的決心。迄今為止,中國加入的國際公約除了《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以外,還有《錄音制品公約》和TRIPs協議等。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一國著作權保護水平的高低不僅是促進本國著作權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且還是擴大國際貿易和吸引外國投資的前提條件,因此,注重研究和借鑒國際著作權保護的原則和慣例,逐步提高中國的著作權保護水平和整個社會的著作權意識,有利于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