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犯罪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犯罪學與相鄰學科之間的關系,是指犯罪學同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這種“密切相關”,既可以表現在學科結構的屬性上,即犯罪學與同屬于刑事科學的刑法學、監獄學、刑事政策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表現在研究方法的互補上,即犯罪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其中,犯罪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非刑事科學學科的區別是較為明顯的;而在刑事科學領域中,犯罪學與刑法學、刑事政策學的關系頗具代表性。

一、犯罪學與刑法學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或社會危險行為與刑罰或保安處分的科學,是法律規范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犯罪學與刑法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犯罪學與刑法學的區別

(1)學科性質不同:刑法學以刑法規范為其研究的基本內容,屬于規范學;犯罪學以犯罪事實為其研究的核心所指,屬于事實學。刑法學以刑法規范為研究素材,側重于思辨方法,注釋法律、挖掘法理、揭示刑法哲學;其理論核心是,闡釋規范的犯罪構成、規范的犯罪處置以及探索應當如何合理設置罪刑規范;犯罪學以社會犯罪事實為研究素材,側重于經驗方法,觀測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原理、尋求犯罪對策;其理論核心是,描述事實的犯罪狀況、揭示事實的犯罪原因以及探索預防與控制犯罪的社會措施。相對而言,刑法學具有濃重的規范學色彩,而犯罪學則具有較強的事實學特征。

(2)思維模式不同:犯罪學理論的核心是對犯罪現象的犯罪原因的揭示,重在解釋犯罪現象的因果事實,反思因果事實的社會意義,探索人類理性的犯罪對策。由此,犯罪學具有較強的實證色彩,更為強調經驗性經驗性方法使用人的感官如視覺和聽覺來觀察外部世界,其觀察結果又可以由別人用同樣的過程來檢驗其正確性。可見經驗性方法是一種極為普遍和開放的獲得知識的途徑。因為它依賴于感官觀察,而這又是可以重復進行的,所以它減少了個人偏見、情緒化成分以及歪曲性論斷。〔美〕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方法的運用,構建綜合性命題綜合性命題,是指基于諸多相互關聯的經驗事實而形成統一的具體陳述。例如,轉型期中國社會犯罪率的增長與社會分層的失衡密切相關。這一命題的基礎,來源于轉型期中國社會犯罪率波動狀況與轉型期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狀況之間的相應變化關系的經驗性事實。。犯罪學的理論軌跡是:犯罪現象—犯罪原理—犯罪對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犯罪學是社會學型的科學。刑法學理論的核心是對刑法條文的法理意義的展示,重在解釋刑法條文的規范蘊含,反思應然的規范設置,探索人類理性的規范精神。由此,刑法學具有較濃厚的思辨色彩思辨性方法,是指基于純然的概念、原理、規則、先期命題,進行分析、判斷、邏輯推導,從而獲得知識結論的一種認識途徑。,強調邏輯演繹句法規則的先驗判斷,構建分析性命題分析性命題,是指基于概念、原理或者若干經驗結論,經由理性演繹而推導出的具體陳述。例如,偶然防衛并非正當防衛。這一命題的基礎,來源于偶然防衛的構成條件、正當防衛的構成條件、違法阻卻理論、客觀違法性論、主觀違法性論等,有關犯罪成立條件的概念、原理、規則。。刑法學的理論軌跡是:刑法規范—刑法理論—刑法哲學。從這個意義上說,刑法學是哲學型的科學。當然,這只是從總體上對學科的理論側重所作的一種大致的評價,并不意味著犯罪學無需思辨分析,刑法學也無需經驗方法。實際上就科學研究來說,哲學與社會學都是必不可少的。哲學有助于演繹的思考、理論的升華,社會學有助于綜合的分析、事實的觀察。不過就哲學與社會學的關系來說,社會學與哲學有著不同的理論側重與研究方法。

(3)研究視角不同:犯罪學注重犯罪前的研究。犯罪學研究的基本路徑是,分析犯罪本質與現象,揭示犯罪原因,尋求犯罪對策,其宗旨是構建合理的犯罪控制與預防體系,將犯罪遏制在形成之前。犯罪本質與現象的研究,為犯罪原因的揭示提供基礎,而犯罪原因與犯罪對策的研究則直接服務于這一犯罪學研究的宗旨。刑法學注重犯罪后的研究。刑法學研究的基本路徑是,分析刑法規范,揭示刑法規范的法理意義,探索人類應有的刑法精神,其宗旨是構建合理的刑事懲罰的具體規則,使犯罪受到應有的刑事處置。即使是目的刑論,也不否認對于犯罪處罰的合理。刑法規范的研究,為刑法理論的構建提供素材,而刑法理論乃至刑法精神的研究則致力于這一刑法學研究的宗旨。

2.犯罪學與刑法學的聯系

刑法學的犯罪的法律界定,為犯罪學所研究的犯罪現象,提供了最精確、最明確的邊界。盡管犯罪學對犯罪關注的視野更為開闊,包括法定犯罪與違法行為、越軌行為、社會危險行為等,但是其核心依然是法定的犯罪。這不僅因為以法定犯罪為內容的刑事司法統計是犯罪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之一,而且這種法定犯罪的相對確定性也是犯罪學理論得以對話的前提。

犯罪學的犯罪現象的解釋成果,諸如犯罪原因、刑事政策,為刑法學理論的進一步開拓奠定了基礎。犯罪學的理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將引起刑法學的重大變革。自由意志、理性選擇的犯罪觀念,奠定了刑事古典學派刑事懲罰論的基礎,在這里刑罰針對的是行為;而環境決定、行為決定的犯罪思想,造就了刑事近代學派刑罰目的論的崛起,由此應受懲罰的不是行為而是行為人。

二、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

刑事政策學,是指研究國家為有效地控制、預防犯罪,而制定的社會據以應對犯罪的宏觀原則與具體方法的刑事科學。

1.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區別

(1)權力成分的差異:這主要是就兩門學科的內容而言的。刑事政策學研究的對象刑事政策,具有一定的權力色彩。刑事政策由國家或者執政黨予以決策,并通過具體的立法、司法或者行政管理在全社會中推行。“政策和策略是一種政治措施,從本質上講,無論政策和策略涉及哪一具體的生活領域,都屬于政治的范疇,是政治概念。”肖揚主編:《中國刑事政策和策略問題》,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從某種意義上說,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均為一定的政治服務。不過,犯罪學所研究的犯罪本質與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犯罪事實所占的比重更大,以認識、探究、揭示客觀犯罪為前提,即使是改造客觀犯罪的犯罪對策,也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而不只是國家的決策、行動。表現在,措施方法的多樣性、參與者的社會性、內容的應然性等等。例如,健全社會保障、增加就業機會、推進道德整合、構建菱形社會、刑罰改革、監獄改良、社會幫教、群防群治、社區防范、人民調解。由此,權力的成分被一定程度地沖淡。

(2)思維模式的差異:犯罪學是較為典型的事實科學,揭示犯罪本質與現象的事實特征,探索犯罪原因的規律性事實,運用對犯罪事實的認識知識,提出并實施社會防控犯罪的最佳方案。因此,在犯罪學的研究中,經驗方法的運用是首要的、必要的,犯罪學以構建綜合性命題為主流。刑事政策學,注重合理的刑事政策的架構,追尋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這其中有國家意志、社會意志等的統一與調和,并帶有一定的規范性。因此,在刑事政策學研究中,思辨方法是重要的手段,刑事政策學以構建分析性命題為主流。

(3)研究內容的側重有所不同:狹義的犯罪學又稱犯罪原因學,以犯罪原因為重心;廣義的犯罪學盡管也包括犯罪對策,不過這里的犯罪對策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遏制犯罪的社會政策。廣義上講,一切有利于防控犯罪的措施、方法、策略等,諸如社會幫教、群防群治、綜合治理乃至普法教育、人民調解,都是犯罪對策。而刑事政策則主要是應對犯罪的刑事方面的宏觀原則與具體方法。有論著認為,刑事政策的中心是科學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打擊面的寬窄;打擊力度的大小;懲治方式的設計。參見儲槐植、許章潤著:《犯罪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頁。刑事政策的橫向結構有:定罪政策、刑罰政策、處遇政策;刑事政策的縱向結構有:基本刑事政策、具體刑事政策。楊春洗主編:《刑事政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3頁。可見,刑事政策圍繞著罪刑懲罰而展開。

2.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的聯系

犯罪學為刑事政策學提供經驗性基礎,合理的刑事政策建立在對犯罪的正確認識之上。犯罪原因是刑事政策的起點,刑事政策是犯罪原因的歸宿。犯罪學的思想理念推動著最好刑事政策的奠定,而最好刑事政策又引導著合理刑法規范的構建。

三、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

刑事偵察學,是運用刑案規律以及奠定于刑案規律之上的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揭露、證實犯罪的刑事科學。對于刑事偵察(查)學的界定不一。有的稱為“偵察學”,有的謂之“偵查學”;界定的內容也各有特點。不過基本均強調刑事偵察(查)是針對犯罪案件,采用特定的刑事技術和策略手段,揭露證實犯罪。當然嚴格說來,“偵察”與“偵查”是有區別的,前者注重研究公安機關如何運用偵察策略手段和刑事科學技術發現、揭露、證實犯罪,后者則強調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軍隊保衛部門等依法進行專門調查和采取有關強制措施。關于刑事偵察(查)學的界定可參見:解衡主編:《刑事偵察學總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頁;鄒金魯主編:《刑事偵察學總論》,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楊殿升等編著:《刑事偵查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徐立根主編:《偵查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頁;周應德主編:《犯罪偵查學》,法律出版社,第5頁;〔蘇〕A.H.瓦西利耶夫著:《犯罪偵查學》,原因譯,群眾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頁。

1.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的區別

(1)研究視角的區別:茲分別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對之予以如下對比:A.犯罪學:其一,罪前視角:犯罪學研究以犯罪原因為核心;犯罪原因在犯罪學知識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展示了犯罪學致力于揭示犯罪前的罪因機制的理論視角。其二,微觀與宏觀:犯罪學既是犯罪的微觀研究(一個人為什么犯罪,個體犯罪現象的形成機制),又是犯罪的宏觀研究(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整體犯罪現象的形成機制)。B.刑事偵察學:其一,罪中視角:刑事偵察力求再現案犯作案過程,以使犯罪實施的每一個事實細節都被充分地暴露無遺,從而展示了刑事偵察學致力于揭示罪中犯罪實施事實的研究視角。其二,微觀研究:刑事偵察始終以具體的刑事案件的表現與偵破為研究的起點與歸宿;偵察之初是一起具體的刑案之“謎”,偵察終結是對這一“謎”之解。

(2)研究內容的區別:茲分別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對之予以如下對比:A.犯罪學·罪因核心:犯罪學,是闡釋犯罪本質,表述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原因,尋求犯罪對策的刑事科學。犯罪學關注下列基本問題:犯罪本質的研究(犯罪是什么);犯罪現象的研究(犯罪怎么樣);犯罪原因、犯罪條件的研究(犯罪為什么: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犯罪對策的研究(犯罪怎么辦:社會如何對付犯罪)。B.刑事偵察學·刑案偵破:刑事偵察學,是研究偵察機關如何運用刑事策略方法和技術手段揭露、證實犯罪的科學。刑案與偵破,是刑事偵察的起點與歸宿。刑案規律與偵破規律,是刑事偵察學的兩大核心內容。詳見張小虎:《應加強對刑案規律的系統研究》,載《中國刑警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刑案規律,又稱刑事案件規律,是指案犯作案所涉及的諸客觀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本質的、固有的、必然的聯系,其統一在刑案之中,從刑案不同的側面,尤其是內含的細節,反映了刑案的本質。例如,在殺人案中被害人與案犯有著特定的社會互動。偵破規律,又稱偵察破案規律,是指運用刑案規律偵破刑案的諸認識、活動規律,其統一在偵破之中,從技術、分析、措施、方法、策略等方面展現了偵破的本質。例如,偵破殺人案先查被害人,尤其是對于那些被害人身份不明的殺人案件。刑案學與偵破學,是刑事偵察學的兩大知識體系。刑案學,是指探索刑案規律從而建構的知識體系,其構成刑事偵察學的基礎。偵破學,是指探索偵破規律從而建構的知識體系,其構成刑事偵察學的宗旨。刑事偵察學,是刑案學與偵破學的有機結合。

2.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的聯系

(1)學科性質的歸屬:犯罪學與刑事偵察學,就學科性質而言,均屬于事實科學。A.犯罪學:展示犯罪事實、揭示犯罪事實、治理犯罪事實,是犯罪學研究的基本路徑,犯罪事實貫穿于犯罪學研究的始終。尤其是,犯罪學理論的核心是對犯罪現象的原因解釋,而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就在于對犯罪現象的原因解釋與實然的因果事實相符一致。為了展示犯罪事實、揭示犯罪事實,經驗方法經驗性方法使用人的感官如視覺和聽覺來觀察外部世界,其觀察結果又可以由別人用同樣的過程來檢驗其正確性。可見經驗性方法是一種極為普遍和開放的獲得知識的途徑。因為它依賴于感官觀察,而這又是可以重復進行的,所以它減少了個人偏見、情緒化成分以及歪曲性論斷。〔美〕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研究手段;犯罪學以構建綜合性命題為主導。犯罪學的理論軌跡是:(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罪因機制—犯罪對策。犯罪學研究的事實重心與經驗方法,凸顯出犯罪學的事實科學特征。B.刑事偵察學:對案犯作案的再現,需要從與案件有關的事物的因果律中去探尋,這是對刑事案件的一種事實研究。偵察工作必須通過口頭告誡,提出建議來進行探討,而不能靠法律條文規定和硬性的理論。即使在處理某一案件時,選擇的方法最有條理,工作也竭盡全力,然而恰當的直覺和靈感的因素對偵察結果也有影響。另一方面,刑事偵察有一般的原理和特殊的定理。如果偵察員的行動符合這些原理和定理,案件肯定能迎刃而解。參見〔美〕查爾斯·奧哈拉著:《刑事偵察學基礎》,群眾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這種原理、定理就是刑案規律、偵察規律,這種規律更具技術性、經驗性和廣泛性。詳見張小虎:《刑案規律應有其特定的含義及特征》,載《刑偵研究》1996年第6期。可見刑事偵察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事實科學。

(2)經驗素材與開闊視野:刑事偵察對具體案件的偵破,涉及具體案件的背景以及廣泛的社會背景,這為犯罪學的研究提供了經驗性的素材。犯罪學研究的理論成果,例如某些特殊類型犯罪人的行為特征,開闊了刑事偵察破案的視野例如,偵察人員成功地運用變態人格特征,破獲了較為典型的疑案。1992年,某市中心醫院產房一女嬰失蹤。根據偵察起始階段初步掌握的一些情況,偵察人員從心理正常者行為一般規律出發,對該案進行了分析、判斷,設想了多種可能性:女嬰父母重男輕女,會不會竊嬰殺匿;是否有人竊嬰領養或販賣;會不會值班護士因失職致嬰兒死亡而藏嬰避責,等等。根據該多種可能性,偵察措施多管齊下。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新的信息逐步顯現。尤其是有了重大發現——女嬰的尸體在醫院附近一隱蔽、不易被常人注意的陰溝里找到。經驗尸,發現女嬰陰部被掏摳。很明顯,案犯竊女嬰是為了對其進行猥褻。以剛出生的嬰兒作為猥褻的對象,符合性心理變態者的行為一般規律。針對這一新情況,偵察人員適時地改變了思維方法,拓寬了思維空間,將眼光轉向性心理變態者,運用性心理變態者行為一般規律對案情進行了復析,認為:(1)藏尸地點隱蔽,案犯應熟悉該地區地形,為本地人;(2)案犯竊嬰,殘害致死后找極其隱蔽的地點拋尸,證明案犯神志清楚,智能正常;(3)作為性心理變態者,案犯很可能平時工作積極認真而性情孤僻。由此,大大縮小了偵察范圍,破獲了這起疑案。,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刑事偵察提供理論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山市| 河源市| 靖西县| 高州市| 同心县| 绩溪县| 珠海市| 军事| 满洲里市| 石嘴山市| 利津县| 来安县| 揭阳市| 日土县| 大连市| 杭州市| 汤原县| 泰顺县| 昔阳县| 奇台县| 安龙县| 清河县| 和硕县| 罗定市| 赤峰市| 克拉玛依市| 绥江县| 武冈市| 永嘉县| 丹巴县| 武夷山市| 天镇县| 南木林县| 颍上县| 澄城县| 鞍山市| 古蔺县| 晋城| 黄山市| 沐川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