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犯罪學研究的基本路徑

研究視角的獨特與研究問題的相對確定,是一門學科得以成立的關鍵之一。另一方面,學科研究基本問題的明晰,為該學科的學術對話構建了共同的平臺與語境,標志著該學科趨于成熟。

一、基本路徑的抽象意義

犯罪學研究的基本路徑,是指表明犯罪學獨特意義的、作為犯罪學研究焦點的、揭示犯罪學研究深層內涵的理性課題,以及由此而展開的犯罪學研究的核心知識脈絡。具體地說,其具有如下特征:

(1)獨特意義:基本路徑依存于犯罪學的學科框架與知識領域。有時針對同一問題,刑事科學的不同學科對之均有所研究,然而不同學科研究的視角與重心是有所差異的。例如,雖然刑法學與犯罪學均研究犯罪本質,然而刑法學揭示犯罪本質的規范意義,回答為什么有關行為被規定為犯罪的問題,犯罪學揭示犯罪本質的社會事實意義,回答應當將哪些行為規定為犯罪的問題。

(2)研究焦點:基本路徑展示犯罪學研究的知識樞紐。總體上講,犯罪學的知識結構較為廣博,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總論性的知識、分論性的知識,現象的描述、本質的分析,等等?;韭窂酵癸@其中相對核心的知識塊的問題路徑。例如,作為知識塊的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等問題,作為犯罪原因的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等問題。

(3)深層內涵:基本路徑揭示犯罪學研究的理性問題。這意味著,這些問題旨在表述犯罪學研究中有關核心課題的“應然”或“終究”的意義。例如,應當如何客觀地描述犯罪現象,犯罪現象的事實到底怎樣,應當如何展開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的事實到底是什么,應當怎樣構建與運作犯罪對策。同時,作為這些問題的回答,也必然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結論。

(4)課題脈絡:基本路徑具體表述犯罪學研究的問題路徑。就形式而言,這是一種“問題”的表述模式。例如,犯罪是什么(犯罪本質研究)、犯罪怎么樣(犯罪現象研究)、犯罪為什么(犯罪原因研究)、犯罪怎么辦(犯罪對策研究)。就內容而言,這是一種“路徑”的具體演繹。例如,針對犯罪怎么樣,研究的路徑延伸可以是:如何合理地予以犯罪的定量描述,犯罪現象量的描述狀況如何,等等。

基本路徑不同于犯罪學的理論體系。犯罪學的理論體系,是指犯罪學的全部知識內容所構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其全面、系統地展示了犯罪學知識的風貌,具體包括:犯罪學總論(犯罪學概述、犯罪學研究方法、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等等);犯罪學分論(職務犯罪、暴力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等)。而基本路徑僅為犯罪學研究的知識焦點和問題路徑。

基本路徑也不等于犯罪學的研究對象。犯罪學的研究對象,是指犯罪學研究所直接針對的具體事項承載。應當說,犯罪學的研究對象是基于犯罪本質明晰的犯罪現象,通過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原因進而尋求犯罪對策。因此,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構成犯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而基本路徑是犯罪學研究的理性問題和路徑延伸。

二、基本路徑的具體展開

犯罪學以犯罪原因為核心,關注下列基本問題:(1)犯罪是什么;(2)犯罪怎么樣;(3)犯罪為什么;(4)犯罪怎么辦。

1.犯罪本質的研究:犯罪是什么

這是犯罪學研究的基礎問題。犯罪是什么,重在揭示犯罪本質的事實意義,探索犯罪的刑法界定的社會本源。這一問題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犯罪概念的層次:總體上,犯罪概念回答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A.哪些行為是犯罪(刑法將哪些行為規定為犯罪); B.為什么這些行為是犯罪(刑法為什么將這些行為規定為犯罪); C.應當將哪些行為作為犯罪(刑法應當將什么行為規定為犯罪)。其中,A表述犯罪的形式標準,屬于刑法學研究的范疇;B表述犯罪的本質意義,刑法學對之予以規范意義的闡述,而犯罪學對之予以社會事實意義的展示;C依然表述犯罪的本質意義,不過更主要是犯罪學對于犯罪本質的更深層次的研究,進而引導、評價法定犯罪。詳見本書“第四章 犯罪本質”。

(2)犯罪觀念的相對:犯罪是特定主體的界定,而不同主體又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這就是在同一時空中犯罪觀念的沖突表現。與此不同,本題下文所闡述的“犯罪的時空差異”,是指處于不同時空中的犯罪界定的差異性。具體地說,不同個體對于犯罪的界定具有差異,不同群體對于犯罪的界定也存在差異。例如,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甚至在一個社會或團體中,價值觀也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整個世界充滿了人員、思想、商品和信息的流動,我們會遇到文化價值觀相互沖突的場合,這并不足為奇?!?img alt="〔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社會學》,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5834A/13173351505493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9506-KQQrGFqwgxny5AUC3IdjxvUensvOYbcU-0-faf1cdc71994c4f15960cf6a4d9c9ef0">

(3)法定犯罪的定位:盡管社會的犯罪觀念存在著沖突,但是為了構建一個有序的社會,必然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由此社會才不至于在沖突中混亂甚至毀滅。從而國家以其優越的地位與權力,確立與倡導社會的主流規范,具體設置犯罪的邊界與內容。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指出:“統治權將那些能夠對自己產生危害的行為定義為犯罪……統治權在集體感情那里獲得了一切權力,并用來羅織各種犯罪和違法的罪名?!薄卜ā嘲C谞枴ね繝柛芍骸渡鐣止ふ摗?,渠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47頁。作為犯罪學研究對象,基于法定犯罪的生成機制與社會背景的視角,犯罪表現為嚴重背離一個社會主流社會規范的行為。

(4)法定犯罪的應然:法定犯罪由國家規定,這是相對明確的,關鍵問題是,國家應當如何設置犯罪,或者說,應當將哪些行為規定為犯罪。這就需要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角度,探索犯罪的應然邊界(應然刑法的犯罪邊界)。從這意義上說,國家對于犯罪的規定不能是任意的,需要考慮到作為其生存基礎的社會支持因素,而利益調整是核心問題。“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2頁。因此,犯罪應當是嚴重侵犯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共同利益的行為。

(5)應然犯罪的根基:應然犯罪還有其物質根基,因而需要考究的是,應然犯罪的終極基礎是什么,或者說,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應然犯罪。這是在揭示“客觀的應然犯罪”的基礎上,基于社會發展的規律,探索應然犯罪的社會結構平臺。這也意味著應然的犯罪,有其社會的必然的意義。對此,應當說犯罪的具體內涵根植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所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

(6)犯罪的時空差異:犯罪概念也具有時空的差異。具體表現為:A.時代考察:一個國家在其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對于犯罪有著不同的界定;B.空間考察: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對于犯罪的界定也存在著差異;C.整體與具體: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整體犯罪下的各種犯罪設置范圍上的差異,而且表現在具體犯罪下的具體內容設置上的差異;D.自然犯:時空差異也使對于自然犯的具體意義的探討,有了更為明晰的思路。對此,意大利犯罪學家加羅法洛(Raffaele Garofalo,1852—1934)與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有著不同的見解。

2.犯罪現象的研究:犯罪怎么樣

這是犯罪學研究的又一基礎問題。犯罪怎么樣重在描述法定犯罪的現實表現,合理地展示犯罪現象的客觀狀況。這一問題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犯罪現象量的描述:具體包括:A.應當如何定量地客觀描述犯罪現象:犯罪現象存在整體的量的描述(例如,全部案件的發案率),類型的量的描述(例如,盜竊案件的發案率);犯罪現象也有總量指標的描述(例如,總體單位總量、總體標志總量),相對指標的描述(例如,結構相對指標、比例相對指標)等等。B.犯罪現象量的客觀事實到底怎樣:應當正確闡明某種量的意義。例如,搶劫罪發案率(強度相對指標)逐年持續上升,而搶劫罪與盜竊罪相比(比例相對指標)逐年持續下降,對此不能說搶劫罪得以有效遏制,而是搶劫罪在強度上依然日益嚴重,只是相對而言,增幅不如盜竊罪的大。同時,也應當注意整體特征與類型特征的關系。詳見本題下文“整體與類型的特征”。

(2)犯罪現象質的描述:具體包括:A.應當如何定性地客觀描述犯罪現象:定性描述主要是個案的展示。可以進行歷時性的描述,例如,具體考察一個人陷入犯罪的整個歷程;可以進行共時性的描述,例如,某一具體案件的犯罪人、被害人、作案手段、時間地點等等;可以進行比較性的描述,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二人的成長歷程與行為狀況的比較。B.犯罪現象質的客觀事實到底怎樣:應當正確認識某種個案的意義。個案只是一種典型示例,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有待量的說明;個案事實對于犯罪現象的展示,也是多側面的,從而應有考察的具體視角。另外,某些犯罪特征與具體犯罪類型具有一定的關聯,從而不能將盜竊案的獨特表現視作整體犯罪狀況規律。即使通過量的說明,在某類犯罪中具有的普遍現象,也不等于其就是所有犯罪至少是多數犯罪類型的共有現象。

(3)整體與類型的特征:如上所述,有時一些犯罪特征與具體犯罪類型具有一定關聯,因此,應當特別注意某種現象描述所蘊含的具體意義。立于整體犯罪表述犯罪特征,其內容應當是說明整體犯罪現象的共性表現,易言之,不能以類型性的犯罪特征作為整體犯罪狀況的佐證。例如,立于描述整體犯罪狀況特征,倘若統計數據表明,未成年罪犯在未成年總量中所占比率(未成年犯罪比率,結構相對指標)逐年增長,由此可以說“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長”甚或放開一些說“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嚴重”嚴格來講,“日益嚴重”不僅表現為主體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包括犯罪的性質、手段等等的表現。,但是如果簡單地說“犯罪成員低齡化”,這就值得推敲。因為倘若要得出這一結論,至少應當是統計資料表明,未成年罪犯在罪犯總量中所占比率(未成年罪犯比率,結構相對指標)逐年增長未成年犯罪率,包括以下A與B兩種情形:A.未成年犯罪比率:未成年罪犯在未成年總量中所占比率;B.未成年罪犯比率:未成年罪犯在罪犯總量中所占比率。,同時在更為嚴謹的意義上,還應當回答,成員低齡化是多數犯罪類型的共有現象,還是少數犯罪類型的共有現象,甚或是某些個別犯罪類型的特有現象。即便是犯罪成員表現出低齡化問題,也有可能由于盜竊犯罪占整個刑事犯罪的大多數,從而僅僅是“盜竊犯罪成員低齡化”。顯然,“盜竊犯罪成員低齡化”與“犯罪成員低齡化”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

3.犯罪原因、犯罪條件的研究:犯罪為什么

這是犯罪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犯罪為什么重在揭示犯罪現象的形成機制與發生機制,探索犯罪現象與各種致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這一問題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犯罪原因微觀研究(一個人為什么犯罪):一個人為什么犯罪是犯罪原因的微觀研究,其觀察的焦點在于個體犯罪現象的形成機制。犯罪原因的微觀研究存在如下思考路徑:A.生物心理:犯罪生物學與犯罪心理學,均以個體犯罪形成為研究核心,屬于犯罪原因的微觀研究。犯罪生物學,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個體的遺傳基因、生理機能、病理機制對犯罪的影響。犯罪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個體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結構的形成及其變化的規律。B.微觀社會:犯罪社會學對犯罪原因的研究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一個人為什么犯罪是犯罪社會學對犯罪原因的微觀研究,其核心是揭示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執行單位(家庭、同輩群體、學校、社區、大眾傳播媒介以及工作單位)對個體不良個性的形成的影響,生命歷程(生命事件、年齡級角色)對犯罪的影響,以及影響個體犯罪形成的其他一些微觀的社會因素。

(2)犯罪原因宏觀研究(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是犯罪原因的宏觀研究,其觀察的焦點在于整體犯罪現象的存在機制與形成機制。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又可以分為三個具體的問題:作為社會常態現象的犯罪;作為社會反常現象的犯罪;犯罪現象的形成與變化機理。A.常態犯罪:人類社會的過去與現在,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相伴生。犯罪為社會提供反面警示、犯罪給社會增強張力、犯罪給予人類精神震撼、犯罪促進制鎖業發展、犯罪推動各類安全防范系統等等。犯罪源于社會,當社會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社會的犯罪現象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這時的犯罪是社會機體正常的生理排泄。我們所要做的是規范這種排泄,治理犯罪就是不讓這種排泄去任意地污染社會環境。B.反常犯罪:當社會處于急劇的轉型時期,倘若社會結構出現紊亂,則犯罪是社會機體反常的病理排泄。犯罪是社會的晴雨表,犯罪率的急劇波動,反映了社會的不穩定狀態。社會的疾病導致了社會犯罪現象的反常。固然對于反常的犯罪應當采取相應的刑事措施,但是更為需要的是通過改善社會政策來治理犯罪。不僅不能讓犯罪排泄去任意污染社會,而且要使這種排泄正?;?。作為社會正常現象的犯罪與作為社會反?,F象的犯罪,僅限于犯罪研究的宏觀視角宏觀社會結構與社會犯罪現象之間的關系。,從微觀角度來說,犯罪均是不正常的。C.犯罪機理:科學的宗旨在于探索事物的規律性,由此對事物現象作出抽象的、高度概括性的解釋,從而構建理論。犯罪原因的宏觀研究,描述整體犯罪現象以及有關的社會結構狀況,探索犯罪現象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必然的、規律性的因果聯系。具體地說,揭示宏觀社會結構中的關鍵性的致罪因素、這些致罪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致罪因素與相互作用對于犯罪形成的影響,由此追尋整體犯罪現象形成的抽象的、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的解釋理論。D.微觀與宏觀:比較犯罪社會學對于犯罪原因的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犯罪社會學微觀研究,是以抽象個體不可否認個體與個體之間在遺傳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對個體個性的形成乃至犯罪的選擇會有所影響,但是犯罪社會學對個體犯罪形成過程研究的重心在于一般意義上的個體,或曰抽象的(普遍的)個體。的犯罪形成過程為線索,對犯罪進行微觀的分析;犯罪社會學宏觀研究,是揭示宏觀的社會結構及其變遷與整體犯罪現象之間的關系。一個人為什么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的縮影;而對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的研究,有助于從更深層次上去具體揭示一個人為什么犯罪。在犯罪社會學研究中,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這二者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構成犯罪社會學研究的主線。

從犯罪學學科類型來說,犯罪心理學、犯罪生物學主要是一種微觀的研究,表現為以揭示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為主題;不過,犯罪社會學研究犯罪,既有微觀的探索也有宏觀的分析。揭示不良的社會化、生命歷程與犯罪的關系,構成了犯罪社會學的微觀研究;分析社會結構、社會變遷對社會犯罪現象的影響,則屬于犯罪社會學的宏觀研究。因此,不能認為犯罪社會學只是對犯罪的宏觀研究。

(3)犯罪發生條件研究(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兩者從犯罪形成的實質方面對犯罪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主要是從犯罪實施的時空等條件,來具體說明這種“條件”對處于臨界狀態犯罪的最終發生的作用。如果說一個人為什么犯罪、社會為什么存在犯罪是研究犯罪的孕育機制,那么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則是研究犯罪的表現機制。假如犯罪已成定勢或者犯罪既已形成,那么要使犯罪實際發生還需要具體的條件,犯罪條件的研究包括:A.被害條件:犯罪在什么條件下得以發生,包括了對被害人無形中所提供的犯罪條件的研究。“犯罪被害人是犯罪發生及其控制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因素。”〔德〕漢斯·約阿希姆·施奈德著:《國際范圍內的被害人》,許章潤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不過,盡管犯罪條件的研究與被害人的研究緊密相關,但是兩者并不完全一致。犯罪條件的研究只是關注被害人研究諸問題被害人學(〔英〕Victimology, 〔德〕Vikimdogie, 〔法〕Victimologie),是研究被害人的特征、補償和預防的科學。它通過對被害人的概念、被害人的共同人格特征、產生被害人的社會原因、容易成為被害人的個人要因以及發現這些要因時怎樣進行治療等問題的研究,尋找預防被害的有效途徑和對被害人的補償辦法,以喚醒廣大社會成員的警戒心,使之免遭犯罪之害,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減少被害的發生,減輕受難的程度,幫助被害人恢復正常生活。參見張智輝、徐名涓編譯:《犯罪被害者學》,群眾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中的一部分,即主要研究被害人之所以被害的一些個人要因。B.管理漏洞:犯罪條件還甚為關注單位管理制度上的一些薄弱環節等給犯罪帶來的可乘之機。例如,1997年7月,北京W公司到J店里買了1500元的水暖器材,交給店主一張空白支票后,提貨走了。半小時后,一位青年急匆匆趕到J店,說支票上印章有誤,要收回支票,同時拿出1500元現金付了款。店主毫不懷疑,將支票給了他。其實,該青年是個騙子。這里不可否認,J店的疏于防范未按規定操作給犯罪以可乘之機,使自己成為被害人之一。后來W公司到法院告J店用那張支票多支取了9萬元。該青年構成票據詐騙罪。法院判決先由J店承擔民事責任,賠償W公司的損失。因為W公司沒有過錯,而J店未核實來人身份,讓人騙走空白支票,并由此讓騙子騙支9萬元,有過錯。參見涂俊峰、石鋒麗:《當心,票據陷阱》,載《法制日報》1999年10月8日,第5版。C.技術防范:遏制犯罪發生的技術防范也是犯罪發生條件研究的重要課題。例如,針對目前盜竊自行車犯罪猖獗的情況,捷安特自行車廠家推出了車把鎖的設計。鎖、車一體,并且鑰匙只能按獨特密碼專門配制。罪犯即使竊得這樣的自行車也難以從中獲益,從而增加了犯罪的成本。這盡管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盜竊自行車犯罪,但卻可以減少這類犯罪的相當一部分。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切斷犯罪條件,雖不能治本但卻可以治標。

4.犯罪對策的研究:犯罪怎么辦

這是犯罪學研究的歸宿問題。犯罪怎么辦,重在探索應對犯罪的客觀合理的刑事處置與社會政策。這一問題又可以基于如下思路展開:

(1)犯罪對策的研究問題脈絡:犯罪怎么辦,基于不同的視角,基本課題具體表現為:A.刑事對策與社會對策:刑事對策是犯罪對策的微觀研究,主要尋求有利于遏制犯罪的、對犯罪人最合理的刑事處置,包括刑罰處罰與保安處分。社會對策是犯罪對策的宏觀研究,主要著眼于宏觀的社會結構,尋求遏制犯罪的最好的社會政策,例如,構建強有力的社會道德整合、確立合理的稅收政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等。B.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犯罪預防,是指基于犯罪原因的揭示,由國家、社會乃至個人采取各種方略與措施,致力于減少、消除犯罪形成的致罪因素,對于個體犯罪現象以及社會犯罪現象,予以預先防范的一系列活動。犯罪控制,是指基于犯罪條件的揭示,由國家與社會采取各種措施與方法,致力于減少、消除犯罪發生的致罪因素,對于個體犯罪現象以及社會犯罪現象,予以限控與遏制的一系列活動。

(2)犯罪原因對犯罪對策的影響:犯罪原因的揭示,對犯罪對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犯罪是理性人的自由選擇,那么就應當以法律威懾來預防犯罪(刑事古典學派相對主義)、以報應來懲罰犯罪(刑事古典學派絕對主義);如果犯罪是經驗人的必然行為(或由于先天的遺傳所致、或由于后天不良的社會化所形成的人格所致),那么就應當針對不同情況對犯罪人進行剝奪或者救治(刑事近代學派的剝奪犯罪能力主義或者矯正改善主義)。倘若將研究視角轉向宏觀的社會結構,我們會發現犯罪與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犯罪寄生于社會。因此,治理犯罪的根本措施,在于完善市場公正和健全社會公正等機制,以最好的社會政策構建最優的社會結構。

(3)犯罪對策的相對獨立意義:在犯罪怎么辦的研究中,也應當認識到,即使明確了犯罪形成的機理,不一定就能找到一套切實可行的犯罪對策;即使有了一套理想的犯罪對策,也不一定就能夠使之落到實處。犯罪是極其復雜的,因為犯罪是人的社會行為,人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事物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指出:“在所有的現象中,人類的意志是最復雜的。”〔法〕埃米爾·迪爾凱姆著:《自殺論——社會學研究》,馮韻文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19頁。,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自從人類幾大文明的奠基時代(或曰軸心時代)時起,多少先哲們對之苦苦探索,然而爭論至今仍無結果,更何況由人與人的互動所組成的社會以及其中的社會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科學的復雜性并不亞于自然科學。就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機理明確,也不一定就有有效的對策。例如,人對毒品的依賴機理,在醫學上早已明確,這是由于毒品作為外源性阿片類物質作用于人體內的阿片受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一旦停用就會產生戒斷癥狀,出現流涎流涕、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迫使吸毒者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對毒品產生依賴,由此吸毒者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毒品。目前,世界各國眾多的司法、醫務工作者長期以來一直都苦苦地尋找著戒毒的有效方法,然而至今未果。據醫學界藥物方面的權威人士報道:吸毒者脫毒后在第一個月復吸率高達80%。參見秦伯益:《納曲酮使用中的問題和經驗》,載《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1999年第2期,第4頁。因此,犯罪機理的明確,有助于犯罪對策的優選,但是犯罪對策的切實可行與落到實處,并不完全取決于犯罪機理的清晰。這就是說,在積極探索犯罪機理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對犯罪對策運作機制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宜兴市| 达州市| 临泽县| 长春市| 什邡市| 西昌市| 遵化市| 乐亭县| 大同县| 阿城市| 高平市| 都安| 抚松县| 吉安市| 金坛市| 通州区| 丹东市| 门源| 托里县| 迭部县| 沾益县| 通江县| 东乡县| 富川| 化州市| 云梦县| 永胜县| 永春县| 宕昌县| 公主岭市| 龙胜| 通化县| 株洲县| 合水县| 盖州市| 乐平市| 区。| 淮北市| 醴陵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