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犯罪學的理論體系
犯罪學理論體系,是指犯罪學知識整體的結構框架。對此,不同的學者存在不同的體系建構。本書基于基礎理論與具體應用的不同層面,以犯罪學研究的基本路徑為核心線索,確立犯罪學的總論若干與分論若干的知識框架。
一、犯罪學理論體系考察
如果以1878年意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龍勃羅梭在米蘭出版其代表作《犯罪人論》(第二版)為標志,作為犯罪學的誕生,則犯罪學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發展。經過歷史的積淀與當今的努力,犯罪學已經基本形成犯罪現象論、犯罪原因論、犯罪對策論、犯罪類型論的知識體系。但是,中外不同的學者在對其具體內容體系的劃分上,仍表現出一定的差異。試擇國內、外主要犯罪學著作的體系說明之:
1.《犯罪人論》的體系結構
《犯罪人論》是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的代表作。《犯罪人論》共18章,大致表現出犯罪人現象、犯罪原因、犯罪防治的體系結構。(1)犯罪人現象(第1—13章):包括犯罪人的生物、道德、文化、行為特征等表現。(2)犯罪原因(第14—16章):從氣候、種族、文化、飲食、遺傳、年齡、精神病等方面對犯罪人的犯罪原因進行分析;其中“結伙犯罪”一章,既是對土匪、黑手黨、卡莫拉等結伙犯罪現象的表述,也是對其原因的分析。(3)犯罪防治(第17—18章):闡明針對不同的犯罪人進行合理的犯罪懲罰與治理的必要性與具體方法。
2.狹義犯罪學的體系結構
狹義犯罪學,又稱犯罪原因學,是以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包括犯罪生物學與犯罪社會學。犯罪生物學,運用生物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個體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個體的生物因素對犯罪的影響。廣義的生物學包括犯罪人類學、犯罪心理學、犯罪精神病學及狹義的犯罪生物學。犯罪社會學,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個體犯罪現象或者整體犯罪現象,揭示社會微觀環境因素或者社會宏觀結構因素對犯罪的影響,包括犯罪地理學、犯罪統計學、犯罪社會心理學等。由于受本國學術背景的影響,不同國家狹義犯罪學中犯罪社會學與犯罪生物學的比重有所不同。在德國,由于生物學的研究較為發達,因而犯罪生物學所占犯罪學的比重較大;而在美國,由于社會學的研究較為發達,因而犯罪社會學所占犯罪學的比重較大。總的來講,歐陸國家(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傾向于狹義的犯罪學。
3.廣義犯罪學的體系結構
廣義犯罪學,除了研究犯罪現象、犯罪原因之外,也探究防治犯罪的對策,表現為以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包括犯罪原因學與犯罪對策學(犯罪防治學)。犯罪原因學,運用生物學、社會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個體犯罪現象或者整體犯罪現象,揭示生物因素或者社會因素對犯罪的影響,包括犯罪生物學、犯罪社會學。犯罪對策學,在通過犯罪現象揭示犯罪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一套合理的防治犯罪對策,包括刑罰學、監獄學、犯罪偵查學、警察學等。總的來講,英國、美國、中國、日本等國家傾向于廣義的犯罪學,并且廣義犯罪學是當今世界犯罪學研究的主流。例如,美國犯罪學之父薩瑟蘭(Edwin Sutherland)認為,犯罪學的內容有三:形成法律的過程、違反法律的過程、對違法者反應的過程(Processes of making laws, of breaking laws, and of reacting toward the breaking of laws)。
4.中外有關犯罪學著作的體系結構
俄羅斯學者道爾戈娃所著《犯罪學》的體系為:第一編犯罪學是一門科學,闡述犯罪學的概念、對象、歷史、體系、研究方法等問題;第二編犯罪及犯罪研究,闡述犯罪活動、犯罪現象、犯罪特征等問題;第三編犯罪的決定和因果關系,闡述犯罪原因、犯罪社會原因、犯罪條件等問題;第四編同犯罪作斗爭,闡述犯罪的一般預防、特殊預防等問題;第五編犯罪學理論及在國外的發展,闡述犯罪遺傳學、犯罪社會學等理論;第六編某些犯罪類型及同其斗爭的特殊性,闡述暴力犯罪、財產犯罪、有組織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犯罪類型;第七編犯罪的區域性特點。
德國學者施奈德的專著《犯罪學》,共分7個部分:(1)導論:犯罪學研究的幾個問題,闡述犯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與方法;(2)作為人道與社會科學的犯罪學,闡述犯罪學的概念、歷史、組織機構;(3)犯罪的統計、規模、結構及其歷史發展與地域分布;(4)犯罪學的主要流派,闡述犯罪生物學、心理病理學、犯罪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犯罪理論等;(5)犯罪、性別和年齡,闡述婦女犯罪、青少年犯罪、老年人犯罪等;(6)造成犯罪的社會原因和對犯罪的控制;(7)對犯罪行為的正式反應,闡述犯罪的刑法處置等。
美國學者Larry J.Siegel所著《犯罪學:理論·模式·類型》的體系為:(1)犯罪的概念、刑法和犯罪學,包括:犯罪和犯罪學、刑法和它的作用、犯罪的本質和外延、被害人和被害。(2)犯罪原因理論,包括:選擇理論、犯罪原因的生物學與心理學理論、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化過程理論、社會沖突理論、整合理論。(3)犯罪類型,包括:暴力犯罪、經濟犯罪—街頭犯罪、有組織犯罪—白領犯罪與有組織犯罪、公共秩序犯罪—性犯罪與精神藥品濫用。
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合著《犯罪學概論》的體系為:(1)導論篇,包括犯罪學的概念、學科地位、研究對象、歷史發展、犯罪現象等。(2)研究方法與統計篇,包括犯罪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犯罪統計。(3)犯罪原因篇,包括犯罪生物學、犯罪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犯罪生態學、沖突犯罪學。(4)犯罪類型篇,包括暴力犯罪、財產及經濟犯罪、無被害者犯罪、組織犯罪與黑金政治、跨國犯罪、政府犯罪、被害者學等。(5)犯罪刑罰篇,包括犯罪刑罰的概念、刑罰與保安處分。(6)犯罪處理篇,包括犯罪處遇、犯罪預防與控制。
以1992年《犯罪學通論》,尤其是1995年《犯罪學大辭書》
的出版為標志,中國大陸犯罪學基本上確定了“緒論”(即犯罪學概念、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任務等)、“犯罪現象論”、“犯罪原因論”和“犯罪類型論”的“四論”的理論體系。例如:《新中國犯罪學研究綜述》
的體系為:第一編:犯罪學緒論;第二編:犯罪現象論;第三編:犯罪原因論;第四編:犯罪預防論;第五編:犯罪專題論。《犯罪學》
的體系為:導論:犯罪學概述;第一編:犯罪現象;第二編:犯罪原因;第三編:犯罪預防。《犯罪學概論》
的體系為:(上)犯罪篇;(中)特論篇;(下)懲治篇。《犯罪學教科書》
的體系為:第一篇:導論;第二篇:犯罪現象論;第三篇:犯罪原因論;第四篇:犯罪對策論。《犯罪學教程》
的體系為:第一篇:緒論;第二篇:犯罪現象論;第三篇:犯罪原因論;第四篇:犯罪預防論;第五篇:類型犯罪論。
二、犯罪學理論體系辨析
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是犯罪學的主要內容,不過犯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當有其基礎理論與基礎理論的具體應用。總體問題與具體問題應當有其層次性。有鑒于此,本書將犯罪學理論體系設計為:上篇犯罪學總論;下篇犯罪學專論。
1.上篇犯罪學總論:主要闡述犯罪學的基礎理論,從犯罪整體的視角分析犯罪學的基本觀念。主要包括:(1)犯罪學導論,復分為:犯罪學概述、犯罪學的研究方法等;(2)犯罪原理論,復分為: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其中,犯罪本質包括:犯罪概念的基本層次、犯罪學犯罪概念與刑法學犯罪概念、犯罪學的犯罪本質、犯罪學的犯罪分類等;犯罪現象包括:犯罪現象的表現形式、犯罪現象的具體測量、犯罪現象的客觀狀況等;犯罪原因包括:犯罪原因理論的演進、犯罪原因的基本觀念、犯罪原因的各別因素、犯罪原因的理論建構等;(3)犯罪對策論,復分為: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刑事政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處置(犯罪的刑罰處罰、社會危險行為的保安處分)等。
2.下篇犯罪學專論:主要闡述犯罪學的特別理論,從犯罪個別類型的視角分析犯罪學的具體知識。主要包括:(1)犯罪主體類型,復分為:職務犯罪、青少年犯罪、女性犯罪、農民犯罪、老年人犯罪等;(2)犯罪行為類型,復分為:暴力犯罪、經濟犯罪、賣淫嫖娼犯罪、賭博犯罪、走私犯罪等;(3)犯罪特殊類型,復分為:恐怖主義犯罪、網吧犯罪、計算機犯罪、洗錢犯罪等。由此,既符合學科一般分為基礎理論與具體運用的通例,也使整個學科體系的邏輯標準更為清晰、統一。
三、犯罪學與刑法學理論側重
犯罪學與刑法學原本就是一脈相承。1764年,意大利學者刑事古典學派的創始人貝卡利亞(Cesare Beccaria,1738—1794)發表了《論犯罪與刑罰》一書,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對犯罪與刑罰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論述,確立了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刑罰人道等作為刑法學支柱的基本原則,奠定了刑法理論的根基,標志著現代意義上刑法學的形成。1876年,意大利學者刑事近代學派的鼻祖龍勃羅梭出版了《犯罪人論》,1878年該書第二版面世,強調實證學的研究方法,注重犯罪人的生物學特征,主張揭示犯罪原因并對于不同的犯罪人予以不同的處置,刑事處置不是報應犯罪,也不是一般預防,而是特殊預防,由此標志著現代犯罪學的誕生。
刑事古典學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犯罪的刑罰學,其置重于如下的基本觀念:行為中心;行為人含于行為;犯罪原因單一;報應責任基底。而刑事近代學派則可謂是刑罰的犯罪學,其置重于如下的基本觀念:行為人中心;行為含于行為人;犯罪原因多樣;目的責任基底。當代刑法理論基于折中主義的思想,表現在:(1)個人與社會并重:刑法不僅要保障公民權利、自由,而且要保護社會、預防犯罪;(2)相對罪刑法定:在有利于被告人、從輕原則等的保護下,類推、溯及既往以及相對不定期刑,步入了罪刑法定的領地;(3)刑罰與保安處分并行:保安處分與刑罰在刑法中并存的二元主義刑事處罰模式大行其道;(4)犯罪理論:規范責任、新社會防衛論、人格責任論等出現并占據了刑法理論與實踐的主導地位;(5)刑罰理論:將報應主義與目的主義有機結合,強調刑罰既在于報應犯罪,又在于預防犯罪、保護社會。盡管如此,但是刑事近代學派在當代刑法理論中主要在于思想觀念的滲透,而在技術操作層面,基于刑事處置的嚴謹的規范平臺,基于人身危險性肯定性測定技術的難題
,在刑法規范的領域,刑事古典學派的基本框架猶存,意大利學者菲利(Fnrico Ferri,1856—1929)的沒有刑罰的刑法典
無從推行,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Franz von Liszt,1851—1919)也強調“刑法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樊籬”,至少這在當代是如此。
有鑒于此,犯罪學為刑法學提供思想觀念的引導,而它的刑法學意義必然要通過刑法規范的形式轉換。刑法學與犯罪學,學科特點不同,理論與實踐意義也各有差異,知識體系的建構也各有特色。倘若以犯罪與處置為分析的焦點,對比刑法學與犯罪學的知識結構:(1)刑法學:知識體系具體表現為,總論(刑法論、犯罪論、刑罰論),分論(罪刑各論)。其中,犯罪論(犯罪構成理論)展示法定犯罪構成的知識框架,具體表現為犯罪構成的基本觀念、犯罪構成的形式評價、犯罪構成的實質評價、犯罪形態的基本原理;刑罰論(刑罰理論)展示法定刑事處置的知識框架,具體表現為刑罰觀念、刑罰種類、刑罰裁量、刑罰執行、刑罰消滅、保安處分。(2)犯罪學:知識體系的具體表現,總論(犯罪學導論、犯罪原理論、犯罪對策論),分論(犯罪主體類型、犯罪行為類型、犯罪特殊類型)。其中:犯罪學導論闡明犯罪學學科的基本問題,包括犯罪學概述與犯罪學研究方法;犯罪原理論展示犯罪事實形成的知識框架,具體表現為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論展示社會應對犯罪的知識框架,具體表現為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刑事政策與社會政策、刑罰處罰與保安處分。(3)犯罪學與刑法學:兩者在犯罪與處罰上有著各自的知識結構與內容側重。刑法學在犯罪的知識框架上,以犯罪構成理論為核心,強調規范上的犯罪成立條件,并且按照標準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的邏輯思路展開;在處置的知識框架上,以刑罰處罰為核心,并且按照種類、裁量、執行與消滅的邏輯思路展開;在處置的知識框架上,刑法學也表述保安處分,不過所占比重不如刑罰處罰,同時這部分內容也可置于犯罪學中。犯罪學在犯罪的知識框架上,以犯罪原因理論為核心
,強調事實上的犯罪形成機理,并且按照犯罪本質、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的邏輯思路展開;在處罰的知識框架上,以特殊預防為核心,并且按照預防與控制、具體政策、刑事處置的邏輯思路展開;在處置的知識框架上,犯罪學也表述刑事處置,不過這并非犯罪學的知識重心。相比較而言,在犯罪的知識框架上,刑法學與犯罪學的區別是明顯的;而在處罰的知識框架上,刑事處置可以成為兩者共同研究的對象
;不過即便如此,刑法學的處罰研究,以刑罰處罰為重心展開,犯罪學的處罰研究,以預防與控制以及刑事政策為重心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