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

一、五行說的起源

“五行”首次被明確記載的文章是《尚書·洪范》。文章記述箕子回答周武王所問治國安民的道理,提出“洪范九疇”及其排序為治國安民的常道,即由主至次根本大法有九類。五行列于九類之首。據(jù)說上帝把九種大法傳給了夏禹,夏禹便掌握了這種使臣民和睦相處的常規(guī)。原文如下: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郭沫若解釋說:

“潤下作咸”是從海水得出來的觀念。“炎上作苦”是指焦則變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來。“稼穡作甘”是由釀酒得來。“從革作辛”,金屬能給人以辛味,也勉強說得過去。(《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似乎五行一開始就對應上了五味。其實,從人類認知的順序,結(jié)合殷商甲骨文透露的有關(guān)信息來推測,就會得出下面關(guān)于五行起源的另一種版本。

初民早期只會注意到日出和日落的兩個方向,粗淺地認識東和西;只有產(chǎn)生了垂直的概念,才有可能認識另兩個方向:南與北。四個方向吹來的風,又跟一年中的四個季節(jié)一一對應:東、南、西、北風依次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代表風向。甲骨卜辭有文句記載專門給四種方向的風取了名稱的,可見初民對風向的特別關(guān)注。春、夏、秋、冬風帶來的自然信息是:東風浩蕩,萬木復蘇;南風陣陣,暑熱如火;西風如刀,天氣肅殺;朔風凌冽,如入冰水。木、火、金、水由此而生。至于土,是所謂“開化”民族的居住之處,位于中;殷契稱自己“中商”,后世“中土”、“中原”乃至“中國”這些說法都表明,中國大地上當時的強勢文化擁有者自認為置身于天下的中央。至此,木、火、金、水、土,就由東、南、西、北、中而產(chǎn)生了。

如果說,《周易》的陰陽觀念代表了樸素的辯證法,那么五行學說代表了古代樸素的唯物論。

二、五行之間的關(guān)系

王安石解釋“五行”這一提法說:“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在眾多解釋中間,王安石的說法倒是和今天“五大行星”的“行”義相吻合,有“運行”之義。

運行方式有“相生”與“相勝”兩種。

五行相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說:“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勝,或者叫“相克”。《呂氏春秋·應同》記載說:

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和,數(shù)備將徙于土。

《史記·封禪書》也有與此相仿的言論。這是戰(zhàn)國時陰陽家鄒衍的“五德始終”論調(diào)。他用五行相勝套用到朝代更替上面,蒙上一層宿命論的神秘色彩。這派學者把五行的“行”解為“德行”,作這個意思的“行”字舊讀第四聲。這里的“德行”是事物屬性的意思。

五行的相生和相勝都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直觀。

先看相生:“木生火”指鉆木生火,“火生土”指燃燒后留下灰燼,“土生金”指礦石礦土能提煉出金屬,“金生水”指金屬在溫差下會有水氣凝結(jié),“水生木”指雨露滋潤樹木壯。

再看相勝:“土勝水”指水來土掩,“水勝火”指水能滅火,“火勝金”指火能鑠金,“金勝木”指金屬斧斤能砍樹木,“木勝土”指樹木能破土而出。

三、五行的推廣

上面兩段古書的引文已經(jīng)將五行跟五方、五味、五色一一對應起來了。事情遠遠沒有結(jié)束,跟八卦對應物的擴大一樣,五行又一次組織了一張?zhí)烊撕弦坏穆?lián)系網(wǎng):

風向,要么來自四面,要么來自八方;跟五個方向?qū)募竟?jié)只有四個,為了湊合出個“五季”,古人特別造出一個“長夏”。可見經(jīng)營的苦心。

四、一種關(guān)于普遍聯(lián)系的學說

1.時間和空間相聯(lián)系

五行的廣泛對應,不僅將天人合于一體,而且將時空合于一體。時空合一的另外一套符號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的實質(zhì)是十進位計數(shù)法,而地支實質(zhì)是反映圓一周的角度,古人既用來表示方位,又用來表示時間;在時空相連這一點上和五行的時空觀是一致的。

2.五行和行事相聯(lián)系

比如說,五行對應五聲音階。朝廷行大事奏禮樂,一定得按季節(jié)采用對應的音階定調(diào)門;如果亂用,會影響到社會的正常秩序。歐陽修《秋聲賦》寫到秋天奏樂用商調(diào),“商者,傷也。”商調(diào)聽起來使人傷心。自然界真是如此:秋天草木凋零,令人易生悲愁。其實,中國人容易觸景生情,也是一種天人合一——天即自然之景,情即人的內(nèi)心情緒,二者也聯(lián)系在一起。

再比如,中國人有冬令進補的做法。為什么冬天適合服用補品呢?《黃帝內(nèi)經(jīng)》說:“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保養(yǎng)身體就像四季農(nóng)作一樣。

3.按聯(lián)系進行分類

由“五行”帶領(lǐng)的五類事物,只是因為它們有某些聯(lián)系,就歸之為某一類。如“五行”的土,因為莊稼種在土上,谷物的淀粉入口會化作糖分,所以對應“甘”;谷物含水分,故對應“濕”;入口以后進入“胃”,而古人將“脾”和“胃”看作一類臟器。又古人以“中”看作最重要,所以把“信”和“思”與之對應。

西方的古希臘雖然也曾有過水、土、火、空氣“四元素”(thefourelements)的學說,但他們沒有把世上萬物歸于四類的企圖。

4.認知經(jīng)驗的五行圖式

古人將認識自然所得的經(jīng)驗和解釋用五行論加以形象的組織。比如,解釋冶煉澆鑄金屬物為什么用泥土做模型的問題,《天工開物》說:“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猶是焉。”套用五行相生的說法。當然,今天讀來未免皮相之感。但今天尚沿用五行說串成系統(tǒng)理論,并有實際成效的領(lǐng)域就是中醫(yī)。請看清代的林佩琴在他的著作《類證治裁》中是如何解釋肝病的病理的: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遏郁則經(jīng)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為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潰疝,皆肝氣橫決也。且相火附末,木郁則化火,為吞酸脅痛,為狂,為痿,為厥,為痞,為呃噎,為失血,皆肝火沖激也。……故諸病多自肝來,以其犯中宮之土,剛性難馴,挾風火之威,頂巔易到,藥不可以剛燥投也。

五臟之一的肝,在五行中屬“木”。樹木蒸散水氣,一經(jīng)抑郁,濕熱滯悶,易燃大火;若延燒至根部之土,就冒犯了位于五行中央的“土”。土于臟腑指脾胃。對于消化系統(tǒng)一員的肝臟與情緒、炎癥、胃納之間的關(guān)系,文章就這樣作出形象化的解說。

總之,陰陽觀念和五行學說在類比推理和相關(guān)思維方面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基本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南陵县| 永胜县| 建湖县| 新蔡县| 黄陵县| 德钦县| 新平| 嵩明县| 农安县| 连山| 资溪县| 凤山县| 曲麻莱县| 昭苏县| 密云县| 繁昌县| 泸溪县| 清水河县| 五华县| 扶余县| 霍城县| 石楼县| 务川| 东海县| 松滋市| 邛崃市| 台中县| 邢台市| 垦利县| 博湖县| 平乐县| 阜南县| 城固县| 盐城市| 南充市| 临潭县| 正镶白旗| 高尔夫| 宁波市|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