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概要
- 陶嘉煒
- 3650字
- 2019-12-20 16:46:23
思想篇
第一講 陰陽五行
第一節 《周易》簡介
“易以道陰陽。”《易》是用來說陰陽道理的。
一部《周易》對中國文化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它用“陰”和“陽”兩個基本概念概括出宇宙間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法。
一、“易”的含義
“易”字本義為蜥蜴,“變易”是它的假借義。《說文解字》以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那是后來才有的意義,不是它的本義。

“易有大極……”
《周易》本名《易》,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孔子整理過留下的六部書奉為經書,《易》是其中之一,稱作《易經》。
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說:“《易》一名而引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用現在的話說,所謂“變易”,指宇宙人事,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宋代楊萬里說:“‘易’之為言變也;《易》者,圣人通變之書。”
《周易》說的“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那么一個由簡變繁的公式。
所謂“不易”,就是不變,有兩層意思:一是宇宙萬物千變萬化之中存在著不變的規律,古人把它叫作“常”。二是就“變化”這一事實來講,情況是不會改變的。換言之,如果“變化”這一事實改變了,就意味著宇宙凝固了。
二、“周”的含義
“周”也有兩層意思:鄭玄解釋說:“《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意思是《周易》揭示出宇宙世界的普遍規律,覆蓋面廣,普適性強,相當于一部百科全書。這是其一。另外,據說《易》在“三代”各有不同的版本:夏朝的書名叫《連山》,商朝的書名叫《歸藏》,周朝的書名就叫《周易》。“周”正好還有“周朝”的含義,這是其二。
三、八卦與重卦
1.符號要素
相傳伏犧作八卦。《周易·系辭下》有一段話:“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也就是說,組成八卦的基本符號要素“--”和“—”,可能取之于自然萬物的象征形象,也有可能取之于人類自身的象征形象。從《周易》傳文中大量的關于陰陽男女的議論來看,現代學者一般都傾向于“--”和“—”是取自性的認識;“畫—以像男根,分而為二以像女陰”。
2.八卦的卦名、卦象和象征物

3.重卦
三層基本符號要素可形成八種不同的組合,就是上面所列出的八個卦象,可稱之為“八卦”。六層基本符號要素則可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照經學的說法,它們不是簡單的六層符號的搭建,而是兩個八卦的重合,因此叫六十四卦為“重卦”。
看待重卦要用自下而上的眼光,以下面那個八卦為本;并把下卦叫做內卦,上卦叫做外卦。
把八卦重疊為重卦的,相傳為文王所創;另有伏犧、神農、夏禹三說。
四、卦辭與爻辭
六十四卦一層叫一爻,陽爻叫做九,陰爻叫做六。由最下一爻依次向上,最下一爻叫做“初”,最上一爻叫做“上”。“初”為陰爻,表達為“初六”,如為陽爻則說“初九”;同樣,“上”為陰爻,表達為“上六”,如為陽爻則說“上九”。除了頭尾兩爻之外,第二爻至第五爻的陰陽表達法依次為“(六/九)二”、“(六/九)三”、“(六/九)四”、“(六/九)五”。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配有一句話,就是卦辭;而其中的每一爻也都配有一句話,就是爻辭。以《周易》的第一卦“乾”為例,其卦辭是“元亨利貞”。“元者,善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幹)也。”四個字都是吉利的。

六句爻辭依次如下: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九六,亢龍有悔。
(大意如下:
自下而上第一爻是陽,龍還潛伏著,我們暫且不要用事。
第二爻是陽,龍出現在田里了,現在可以活動了,可以去拜見重要人物了。
第三爻是陽,有道德修養的人整日整夜謹慎警惕,即使遇到危險,也免遭禍患。第四爻是陽,龍有時跳在深水潭里,沒有災禍。
第五爻是陽,龍在天上飛了,可以去拜見重要人物了。
第六爻是陽,龍飛得太高了,要反思,要調整了。)
傳說文王做卦辭,周公做爻辭。
五、《周易》的經和傳
《易》有64卦,總計384爻,加上卦辭爻辭,這是《易》的“經”的部分。相傳孔子作了十篇解釋《易經》的文字,它們就是《易》的“傳”。
《易傳》十篇為:一)彖辭上,二)彖辭下,三)象辭上,四)象辭下,五)系辭上,六)系辭下,七)文言,八)說卦,九)序卦,十)雜卦。
《周易》本來是一部筮占用的書,自從十篇傳文問世,它就變成一部推究宇宙人生哲理的書了。陰陽觀念在原先的《易經》里沒有,兩種基本符號要素以“九”“六”相稱,也不叫“陰”“陽”。
六、寫作的時代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一個玉刻原始八卦圖形,看來,《系辭》的作者把八卦的創制歸功于遠古傳說人物、原始氏族社會的首領伏犧,意為出現于原始氏族社會,是真有道理的。
《易經》的卦辭爻辭有許多語句很像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也有許多短歌韻語;因此有學者據此考證出:《易經》編成于“卜辭時期”和“詩經時期”之間的一段時期,大致在西周的中后期。
至于十篇《易傳》,照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說法,是孔子所作。他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宋代歐陽修對此表示懷疑,認為這十篇東西“眾說淆亂,非一人之言”。現一般認為出于秦漢間,非一人之手。
《漢書·藝文志》稱《周易》這部書的編成“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真是說對了。古者庖犧——文王、周公——春秋孔子,三代圣者世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時期。
七、古代中國的世界圖示
1.八卦象征系統——天人合一
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范圍,到了戰國中后期有所擴大。除了自然現象之外,還擴大到動物、社會倫理關系: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自然 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
方位 南 北 東北 西南 西 東 西北 東南
人 父 母 長男 長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動物 馬 牛 龍 雞 豕 雉 狗 羊
身體 首 腹 足 股 耳 目 手 口
屬性 健 順 動 入 陷 附 止 悅

《周易》卦象示意圖
這種理論只是創制者個人的主觀類比而已。郭沫若說:“杜鵑的叫聲本沒有意義,在好事者聽來可以成為‘不如歸去’。由這‘不如歸去’的牽強更可生出‘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傳說。這種牽強附會在不懂中國話的外國人,乃至不懂中國文言的中國人都會不懂,不消說完全與鳥無涉。……
“《易經》的卦名次第,那簡單的程度也不過如像杜鵑的叫聲一樣。然而在推測者的心中可以生出那樣一篇議論來。我們可以說《易傳》的觀念是傳《易》的人自己的觀念,他以自己的觀念輸入那卦序里面,就如像詩人以自己的感情輸入杜鵑的叫聲里面一樣。”
八卦也好,六十四卦也好,它們的先后排序,以及代表什么意思等等,只能當朦朧詩來讀,絕對不是講究邏輯的哲學著作。但從八卦象征系統里面自然人事相雜的特點,可以見得古人是把天和人合在一塊兒思考的。
2.樸素的辯證法
陰陽二字的字義,《說文》解釋道:“陰(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從阜,侌聲。”“陽(陽),高明也。從阜,聲。”“阜”意思是山,“”意思是日光。陰陽二字的本義原來是山坡向日與背日的明暗對立。
《易傳》各篇所提到的陰陽對立物共有十組,它們是:
陽 正 男 外 上 剛 日 天 奇 動 晝
陰 負 女 內 下 柔 月 地 偶 靜 夜
這種思維不是中國特有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擬定世界的十個“始基”(’αρχ’η)是:
有限 無限 | 奇偶 | 一多 | 右左 | 陽 陰
靜 動 | 直曲 | 明暗 | 善惡 | 正方 長方
真是無獨有偶,二者如出一轍。

左為雙魚合抱圖。圖中陰陽各半,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設想如果此圓以圓心為支點旋轉起來,那么一邊從小到大,另一邊從大到小,此消彼長,任何一方從大到小進而化入另一方。它的原始文化含義來自晝夜交替,四季循環,流轉無窮。
如果設—為0,--為1,八卦運行方式為乾一(000),兌二(001),離三(010),震四(011),巽五(100),坎六(101),艮七(110),坤八(111)。這就是現代的二進制記數法,是電子計算機所用的符號。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Leibniz,1646—1716)設計并制造世界上第一臺手搖計算機,他說曾看過《周易》這部書。位的奇偶規律是辯證法的數碼語言。
3.生機主義

《周易·系辭》說:“生生謂之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被奉為“群經之首”,說明中國文化在觀念中將宇宙看成一個活體,天地是父母,養育出世間萬物。
《周易·系辭》又說:“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意思是說,養育的方式如男女間的交媾。泰卦之所以為吉卦,是因為天地交流了,乾由上而下,坤由下而上;否卦之所以為兇卦,是因為天地不交流,乾和坤一上一下原地不動,不合規律。《周易》用它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一個道理:事物的運動和事物間的聯系是宇宙“生生不已”,充滿生機的原因。
4.二元思維

王陽明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中國傳統哲學沒有把一元論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儒學尊陽貶陰,但從未否定過陰的存在;同樣,道學尊陰貶陽,但也無法否定陽的存在。魏晉玄學雖然將宇宙起源歸因于“無”,似乎“無”是一元的本體;但“無”也是作為“有”的對立物被提出來的,其實是在“有”、“無”兩極中間取其一極而已。
古代思想史上發展到極至的一元論思想當數王陽明的心學,但這一學說在其先前的理學階段,還持理、氣二元論觀點。中國思想界很少走入極端化的形而上學,恐怕和二元思維模式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