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1978-2008)
- 董學文
- 1638字
- 2019-12-27 14:10:47
(六)
明確了文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思考文學理論的“中國化”研究方向問題。
文學理論的中國化,包含了西方以及各種外來文學理論學說在中國的扎根問題,以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現代應用問題,核心則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創造性的本土化問題。文學理論的中國化的過程,實質就是應對、回答和解決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出現的新問題,汲取和改造一切有益的資源,使之與中國的文學和社會實際結合的過程。
為了實現文學理論的中國化,一則是要繼續聯系實際,對文學理論原典進行深入的開掘和延伸;一則是要在基本原則引領下,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概念范疇,走原創之路,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學理論與當代一切有價值文論的對話,以增強自身的內涵和闡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從解決有關文學和文學理論的“中國問題”現實需要出發,盡量使理論和闡釋富于時代意義與當代色彩。
概而言之,中國化就是要使文學理論獲得實踐品格、當代形態與民族特質,獲得自身與其他文學學說平等對話的話語身份,而不僅僅是一個沉默的客體,或只做一個境外話語的傾聽者和傳聲筒。
探討文學理論中國化已經不是平地起高樓了。目前所談論的中國化問題,其實是一個早就展開的歷史進程,只不過眼下是這個進程的一個新的階段。因此,注意對中國化過程中概念史和問題史的譜系進行梳理,就變得十分有益而且必要。
目前關于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有論者已經指出,存在一些浮泛性的理解,比如從“技術性”意義上理解“中國化”,從“融會性”意義上理解“中國化”或者把“中國化”看做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進程。這些訴求,會導致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的粗放化重復,難以形成有學術積累意義的成果。
另外,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可以而且應當“中國化”,但是,不能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必須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的提法,是把“多樣化”的闡釋和“多元化”的概念混同了。比如,將“生命哲學”與馬克思的文學觀結合起來,就變成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多元”發展,就變成“馬克思主義生命文藝學”,這種做法是有違科學精神的。誠然,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有被多樣闡釋的可能,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本身并不是“多元”存在的。“多元化”意味著相互矛盾對立的立場和觀念同屬于一個理論范疇。強調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多元化”,總是嘗試將所有傳統文論、西方文論統統納入馬克思主義范疇,忽視其理論自身的統一性和可行性,這是不妥當的。
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實踐過程中,我們曾付出巨大的代價。諸多的教訓使人領悟到,這一進程,是廣大理論工作者經過長期篳路藍縷、艱辛探索、奮力開拓,從中國文學發展規律的認識中找到并堅持的自立于世界文學理論之林的戰略選擇。這種選擇,積淀了近一個世紀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歷史經驗,凝結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
這一進程本身,就含有對文學理論推進和發展的意味,因為它不是脫胎于固有的套路或陳舊的范式,也不是源自于抽象的思辨和玄想。這一進程表明,它不會將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硬拉扯到一起,做牽強附會的組合,而是去提煉鮮活的實踐經驗,升華理論工作的創造精神,鑒別和判斷各種理論的是非曲直,吸收一切有益的東西。這樣的中國化,有著很強的理論整合力、親和力與感召力。
文學理論中國化的研究中如何避免過多地從政治思潮、社會風氣、文化輿論角度談論問題,如何避免籠統地通過對人的現實生存境況和社會現象的改造來說明理論現象,也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這種貌似貼近實際的理論,與具體的文學理論闡釋畢竟不是一回事。在反對“文學從屬于政治”傾向的時候,也要防止表面上反對而實際上又從屬于另一種政治思潮的傾向。
“國學”研究目前提出了要“重建國學”的問題,認為復古倒退和全盤西化有喪失文化自主創新立場的危險,提出“國學”“應當立足現實,服務于振興中華、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以一種新的、富有當代特色的形態出現”。對照而言,文學理論提出“中國化”要求,提出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當代形態”構想,是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