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天上掉下來的皇太子

貞觀十七年(643),是大唐皇朝的多事之秋。正月,著名大臣魏病逝,對于當時的皇帝李世民來說,這意味著缺少了一個主心骨。與此同時,皇子們爭奪權力的斗爭白熱化。三月,齊王李佑叛亂,接著一個更重大的案件被發(fā)現(xiàn):太子承乾有一個謀反計劃。多年的太子承乾只能廢黜。

接下來,誰會成為太子的人選呢?這是個人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

本來,魏王李泰一直覬覦太子之位,李泰有什么資格覬覦太子之位呢?最大的資格就是唐太宗的喜歡。唐太宗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喜怒總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兩個兒子之間,人們發(fā)現(xiàn),唐太宗似乎更喜歡李泰而不是李承乾。

與李泰相比,李承乾喜歡舞槍弄棒,練習武功。李泰則是另外一種傾向,讀書寫作,文采飛揚。所以,每次皇帝外出,總是讓李承乾監(jiān)國守長安,而把李泰帶在身邊。唐太宗喜歡跟李泰討論問題,喜歡李泰出眾的才華。這種情況,大約跟國家形勢安定,武功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的背景有關。

于是,太子與魏王之爭,暗地里波濤洶涌,一副不共戴天的樣子。

終于,太子承乾出了敗招,竟然準備了一套謀反計劃。而這個計劃又提前暴露了,本來是為了保住太子之位,反而提前葬送了這個位置。

這種兄弟相殘的局面,李治完全置身事外。這個狀態(tài),或許是他沒有這個心思,或許是沒有這個條件。在貞觀十七年的時候,李治只有16歲,李承乾比李治大9歲,是25歲,李泰比李治大7歲,是23歲。從自然年齡上看,李治跟哥哥們比,如同小孩子一樣。這個自然差距,對于經營政治而言,利弊關系很清楚。李治沒有優(yōu)勢。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年齡上的劣勢,在驚濤駭浪的政治斗爭,反而成了優(yōu)勢。什么優(yōu)勢呢?安全地置身事外。誰也注意不到你,尤其注意不到你的威脅,所以就會放過你。至于你自己是否真的置身事外,那就看你的內心世界是否涌動起權力的波瀾了。在這個深宮的什么角落,誰也不會確切地知道,此時此刻,會有什么陰謀潛伏不動;誰也不會確切地知道,黑暗中有一雙什么眼睛正瞄向自己。你以為安全,那就是真的安全嗎?誰也不知道。

貞觀十七年四月一日,太子謀反計劃被告發(fā)。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唐朝的政治立刻風云突變。隨著太子謀反計劃被證實,太子會被廢黜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那么,誰來接替太子呢?這理所當然地成為朝廷的頭等大事。有多少人因此而失眠,有多少人日夜心跳不止。誰當太子,就意味著誰當未來的皇上,那可不是僅僅涉及他本人的事。千萬顆心,都在隨著事情的進展而跳動,對新升起的太陽感覺到不同的熱度。

魏王泰當然是熱門人選,他有別人無法比擬的條件。承乾之后,他如今是年長者。按照古老的習慣,立嫡立長,那就非他莫屬。當然,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皇帝的期許。事情發(fā)展到今天,魏王泰應該是第一功勞者,而背后那只巨手,不就是當今皇上唐太宗嗎?有誰會為了反對魏王泰而與皇上作對呢!魏王泰應該是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老天不負有心人啊,魏王泰終于熬到今天了。在很多人睡不著的時候,魏王李泰的春秋大夢已經夢到了多年以后。

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一個堅定的身影站了起來。那就是長孫無忌。這位嫡系皇子們的親舅舅,多少年來,他都很少說話。有一次,唐太宗還夸他,說他善于回避嫌疑。那意思就是表揚他不攬權。如今,他這樣明晃晃地站起來說話了。應該說明的是,他不是出于私心,他一定是更關心國家的未來,更希望未來光明而安定。

拔河比賽現(xiàn)在開始,關于接班人,關于最高權力,關于國家未來……

比賽的人是唐太宗和長孫無忌。李泰和李治站在旁邊,默默地為他們鼓勁,他們都希望支持自己的人勝利。原本是眾聲嘈雜的場面,忽然安靜下來。很多年以后,歷史的研究者們還要不斷地回到這個現(xiàn)場,分析理解,當時的比賽結果為什么那么令人意外。

唐太宗應該沒有想到,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長孫無忌忽然之間變得如此堅定。而面對長孫無忌的堅定,很多人膽怯了。原本為魏王歡呼的人,忽然之間收回了自己的聲音。唐太宗回頭看看,竟然很少有人支持自己。這讓唐太宗也心頭不安。

為什么會是這樣?

長孫無忌的聲音不高,但是有力無比。晉王仁厚,可以保證兄弟們平安。打天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他是最佳的守成之主。他不說李泰不行,但是字字都擊中李泰的要害。李泰逼得哥哥承乾走投無路,甚至甘愿冒死謀反。李泰對于兄弟們的態(tài)度,讓人無法承認他們是兄弟。如果他當未來的皇帝,那么你的其他兒子,就難保平安了。如果說他有什么膽識的話,那也是沒有用武之地了,因為皇帝陛下已經把天下治理得安安穩(wěn)穩(wěn)了。

長孫無忌的理由,何止擊中了魏王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擊中了太宗的要害。這么多年,李世民想到玄武門之變就不免悲從中來。那場兄弟相殘的毒水,有跡象表明,正在向下一代,向自己的兒子們蔓延。權力是一支惡之花,它能泯滅一切良知,能讓一切道德伴隨著自己的節(jié)奏起舞。他現(xiàn)在必須奮起抗爭,希望把這股洪水猛獸擋在家門之外。

是的,唐太宗就是喜歡李泰,李泰的頭腦,李泰的文學,沒有一樣他不喜歡。但是,長孫無忌提醒他注意到,李泰的心似乎是很危險的。他與哥哥的斗爭,竟然如此天衣無縫,這應該不僅僅是頭腦問題,還應該有良心問題。如果以后讓他主政,那么自己最擔心的問題會不會噩夢一樣地發(fā)生呢?

“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在你掌權的情況下?”李世民一定曾這樣詢問,他不能憑長孫無忌等人的猜測就放棄李泰。

李泰的回答讓唐太宗大感滿意。李泰說,未來如果真的當了皇帝,最后殺死自己的兒子,讓晉王李治繼承自己的皇位。唐太宗心里忽然鮮花盛開。多好啊,為了兄弟的情誼,寧可殺掉兒子。太可貴了,太可貴了!

于是,唐太宗理直氣壯地叫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他把跟青雀(李泰的小名)的對話,原原本本地講了出來,心中的喜悅溢于言表。

然而,讓唐太宗沒有想到,這么氣泡一樣的謊言,根本就不用長孫無忌親自出面來挑破。褚遂良站了出來,他輕而易舉地讓這句謊言現(xiàn)出原形。褚遂良的態(tài)度極度嚴肅,一副為真理不怕獻身的樣子。他說,這個事情從一開始就是皇帝錯了。連前太子承乾的謀反,錯也在皇帝身上。為什么?因為太輕信李泰了。請問陛下,這個世間,究竟是兒子親還是父子親?當然是父子親。那么,歷史上,有誰掌管大權會殺兒子而讓位給兄弟?沒有。所以,李泰的謊言實在太簡單了,這根本不用證明。

中國是一個講究經驗的國度,史載昭昭,為的都是給后人提供經驗。褚遂良這一問,唐太宗立刻泄了氣。是啊,這是人性最簡單的問題,自己怎么就這樣輕易地相信了呢?或許,李泰的表態(tài)沒有這么清晰,是李世民的轉述讓他的謊言變得清晰了。總之,李泰的表態(tài)過度,超出了人性能夠接受的底線。這立刻被褚遂良緊緊抓住不放。陛下,他說,要立李泰,現(xiàn)在就應該安置晉王了。真不知道他的安置是什么意思,是保護起來?是提前殺掉?反正現(xiàn)在已經危險了。

李泰平時跟皇帝關系太好,沒有什么死心塌地的大臣。在這個關鍵時刻,沒有好軍師。他只知道討好皇帝,忘了把握分寸。如果有足智多謀的軍師,這樣的態(tài)度如何可以公開呢?

最后,拔河比賽是長孫無忌勝利了。

讓李世民妥協(xié)的還有原太子李承乾。他跟皇帝解釋說,自己身為太子,還有什么更高的要求?為什么還要圖謀不軌?就是被李泰逼的啊!李泰步步進逼,自己不防范,擔心會落得慘敗。現(xiàn)在,如果陛下立李泰為太子,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正好落入李泰的計劃之中了。這話當然有道理,李世民不免心中震撼。最后唐太宗決定,一切謀劃者都要出局,要讓后人記得,太子之位,非經營所得。他想讓子子孫孫都如此堅持下去,最高地位的承擔者,只能備選,不能積極爭取。這是很美好很天真的想法,他的子孫們沒有誰記得這一點。

李泰失敗,自然李治勝出。現(xiàn)在的文獻記錄,沒有發(fā)現(xiàn)李治親自努力過什么,一切看起來都是水到渠成的。太子之位如同天下掉下來的一樣。在李治當太子的過程中,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是大功臣。

那么李治真的一點努力都沒有嗎?不,李治與李泰有過一次短兵相接。

《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有過這樣的記載:

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形于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元昌,是他們的叔叔漢王李元昌,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計劃被賜死。李泰借李元昌給李治施壓,是希望李治懂得厲害主動撤退。最近有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李元昌的墓志,貞觀十七年,李元昌不過25歲。所以他跟太子、跟晉王都能玩得很好。這個時候,李泰考慮過自己是哥哥嗎?當然沒有。他只是把李治當作競爭對手而已,不會考慮手足之情的。李治的反應呢?緊張,不知如何處理。后來被唐太宗發(fā)現(xiàn)神色不對,反復詢問,才了解真相。唐太宗認為李治表現(xiàn)更好,有保護哥哥不告發(fā)的意圖。這事,對于李泰而言,增加了一個失敗的因素。

那么,李治的做法,究竟是自然表現(xiàn)還是成功表演呢?

李泰的用意,是在迫使李治低頭讓位。你跟謀反的漢王元昌關系密切,他已經暴露,你也不能沒事。你自己有這樣的問題,還要來跟我爭太子嗎?李泰的用意,李治應該很清楚。李治可以有幾種反應。第一,與李泰針鋒相對,惡口相向。但是,這樣不會為自己爭得分數,因為兩個吵架的人,任何一方的形象都會受損。第二,他可以立刻向唐太宗匯報,說明實情,李泰如何如何說。但是,那樣會留下打小報告的印象,有背后整治哥哥的嫌疑。第三,干脆把事情徹底隱藏起來,不讓人發(fā)現(xiàn)。但是,那樣太便宜了李泰。最后,李治采取的是最有利的一種,既沒有讓自己處于被懷疑的位置,又巧妙地暴露了李泰的活動。甚至讓太宗覺得,李治用心良苦,是在保護哥哥。

在存在多種可能的情況下,李治選擇了最有利的一種方案。說明他的這個表現(xiàn),不是自然反應,而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李治以退為進,巧妙地暴露了哥哥,并取得父親的好感。于是,這成了李泰失敗而李治成功的一個因素,太宗后悔答應李泰,決定改弦更張,放棄李泰。可見,在李治當太子這件事情上,李治看起來是無所作為,其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終獲得勝利。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乙酉(六日),廢黜太子承乾。第二天,宣布李治為新的太子。唐太宗決定,今后誰也不許經營太子之位,凡是經營者一概拋棄:

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后法。且泰立,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七)

李治不主動告發(fā)李泰,在唐太宗看來是在保護李泰,十分符合唐太宗這個時候的心思。不僅如此,李治確實沒有留下任何經營的痕跡,連他告發(fā)李泰私下的言論,都顯得是被迫的。這個時候的李治,雖然只有16歲,可是他的行為已經很成熟。通常說,年齡大一定經驗豐富,但在這件事上可見例外時常有之。在政治上,李承乾不成熟,李泰顯然也不成熟,而年齡小的李治最成熟。這個結論如果成立,那么李治當太子應該說也不是天上掉餡餅,是有必然性的。

李治成為爭奪太子的黑馬,一點都不奇怪。所有的人都沒有看到李治在經營,所有的人都在為李治而努力。連意志力超人的唐太宗,也為李治改變了主意,放棄了李泰而支持李治。歷史記載表明,李治什么也沒有干。連后來的歷史學家也認為,李治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子。他們認為,長孫無忌要擁立李治,就是看中了李治的年幼無知。事實上,李治完全達到了無為無不為的境界。從高祖李淵的時候起,唐朝就開始推崇道教,推崇老子,但是從唐高祖到唐太宗,看來對老子的理論都沒有什么透徹的理解。無為而無不為,看來只有李治把握得切實。

李治就這樣輕松地當上了太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安阳市| 桐庐县| 扎兰屯市| 襄樊市| 长海县| 德安县| 江城| 波密县| 建德市| 江都市| 新兴县| 福贡县| 赞皇县| 太谷县| 永善县| 阳信县| 长白| 修文县| 大连市| 寻乌县| 西畴县| 延边| 尚义县| 吉水县| 大同市| 抚顺市| 兴化市| 辽中县| 延津县| 武清区| 任丘市| 玛纳斯县| 达日县| 南乐县| 广东省| 成都市| 舞钢市| 沙湾县| 马尔康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