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文化的轉向
- 周憲
- 2426字
- 2019-12-20 17:31:17
視覺文化如何研究?
也許我們有必要問:為何視覺文化會在當代背景下出現?較之于哲學、社會學、藝術史、美學甚至一般的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提供了什么新路徑和新資源?
晚近視覺文化研究的興起,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視覺現象在當代文化中的崛起。但是,從知識的范式建構和轉換的角度來說,視覺文化研究的沛興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首先,一個深層原因是文化研究本身的拓展。我認為視覺文化是廣義的文化研究的一個部分,也是文化研究向新的領域拓展的一條路徑。作為文化研究中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范疇,視覺文化跨越了傳統文化研究的邊界,凸現了視覺現象和視覺的文化建構作用。借用馬丁·杰的話來說,晚近發展起來的視覺文化研究,實際上是一個激進話語的“力場”,“是沒有第一原理、公分母或一致本質的變化著的要素的并置,是各種引力和斥力的動態交互作用”。
其次,視覺文化研究本身又適應了當代學術的理論范式的轉換,亦即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從目前視覺文化研究的參與者和學科形態來說,這一新的研究領域跨越了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美學、文學理論、比較文學、符號學、文化史、藝術史、語言學、大眾文化研究、電影研究、媒介研究、傳播學等諸多學科,并與現代性、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研究相交叉。我們還可以從相反的方向來理解,視覺文化研究的興起,不單是諸多學科都開始關注視覺性問題,更多的是視覺性問題作為一個超越具體學科局限的新的研究對象,召喚著相關學科的介入。恰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視覺文化研究的興起,把過去那些分散的、局部的研究綜和成一個新的整體。這也就是米歇爾所說的視覺文化的“去學科性”或“學科間性”。
最后,視覺文化研究不僅預示著由單一學科向跨學科的發展,而且有一個繼承發揚批判理論傳統的問題。在視覺文化研究中,我們注意到來自法蘭克福學派、新左派、激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批判、生態運動等不同思想傳統的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對社會文化的批判立場。正像一些張揚這一傳統的人所主張的那樣,視覺文化研究與其說是一種知識性和學理性的探索,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策略”,一種借以批判當代社會文化的策略。米爾佐夫指出:視覺文化是一種“策略”,借助它來研究后現代日常生活的譜系學、特性和種種功能,而且是從消費者的視角而非生產者的視角來考察。更進一步,由于視覺文化研究超越了具體的學科和大學體制的限制,進入日常生活的層面,帶有一種“后學科的努力”;作為一種策略,它更關注靈活的解釋結構,關注個體和群體對視覺事件的反應和理解。在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中,激進的后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三個基本問題——性別、種族和階級,貫串于視覺事件的分析中,形成了對歐洲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視覺暴力的揭露和顛覆。比如,在視覺文化中如何由“優雅的眼光”轉向“批判的眼光”,便是一個重要問題。誠如羅戈夫(Irit Rogoff)所言:視覺文化研究就是要確立一種批判的視角,進而重新審視人們觀看的方式和表征的歷史。這就把文化研究從傳統的邏輯實證主義范式,轉換為表征(再現)和情境認識等當代研究。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視覺文化研究既是文化研究中學科整合的體現,又是文化研究中研究細分和專題化的征兆。它提供了不同于單一學科(如哲學或社會學)的視野和方法論嘗試。或者說,視覺文化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進入當代日常生活批判的新路徑。
除去這些一般性地對研究方法的討論之外,這里還有一個特別不能遺忘的問題,那就是理論的建構與移植問題。顯然,西方視覺文化研究已漸趨成熟,且成就可觀,它顯然對我們具有啟發作用。但是,我們切不可忽略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自身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結構。所謂中國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主要是指我們在考察中國視覺文化時必須具備某種中國的本土視野和歷史感,但本土問題意識又是建筑在對本土問題結構的深刻體認基礎上的。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以把中國視覺文化研究的問題結構區分為幾個不同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當代視覺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某些普遍性和共通性,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中的諸多基本主題,諸如后殖民、種族、性別、虛擬現實和仿像等,在相當程度上也適合于中國問題的描述和解釋。第二個層面乃是與西方視覺文化相似亦有區別的層面,比如,西方視覺文化產品的中國接受和理解問題,中國視覺文化產業(電影、電視、印刷物等)對西方文化的學習模仿等。在這個層面上,西方理論可以作為一個參照系而起作用,但我們必須確立必要的中國本土問題的獨特視角和分析方法,注意區分中國視覺文化發展中一些不同于西方的差異性。第三個層面則完全是中國本土問題,它們雖與西方當代文化有聯系,處于全球化的背景關聯之中,但問題的產生和具體的語境則是完全的中國式的。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和文化形態,與西方當代的發達資本主義或后現代主義形態,有許多根本差異。再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和豐富的視覺資源,因此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對這些傳統資源的吸納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特色,這就要求我們發展出一些獨特的視覺文化理論來。總之,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關注中國語境和中國問題的特殊性。
這么來看,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研究有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尚未建立完整的相對系統化的文化研究總體理論和方法,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我們在相當程度上借鑒甚至移植西方已有的合適理論,或者說,將西方現有成熟理論作為我們理論建構的參照系。另一方面,中國當代文化的特殊性又要求我們必須尋找和建構有效的中國文化研究模式和方法,它不是一般地談論視覺文化問題,而是針對中國視覺文化的當代性和特定語境而言說的,它必須充分注意到中國特殊的文化語境和歷史。因此,利用現有的理論來分析解釋的本土文化語境,的確有一個切合性與有效性問題。所以,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之一,是在上述悖論中建構本土的視覺文化研究模式,它不必刻意強調自己的本土身份,卻是針對本土問題的獨特性言說的。它一方面保持著自身地方性理論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會通和接納其他理論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