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
總而言之,復制技術把所復制的東西從傳統領域中解脫出來。由于它制作了許許多多的復制品,因而它就用眾多的復制物取代了獨一無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復制品能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環境中加以欣賞,因而它就賦予了所復制的對象以現實的活力。這兩方面的進程導致了傳統的大動蕩——作為人性的現代危機和革新對立面的傳統的大動蕩,它們都與現代社會的群眾運動密切相關,其最強大的代理人就是電影。電影的社會意義即使在它最富建設性的形態中——恰恰在此中并不排除其破壞性、宣泄性的一面,即掃蕩文化遺產的傳統價值的一面是可以想見的。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我們今天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看過去的藝術品。實際上,我們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過去的藝術品。
由于照相機的出現,如今是繪畫趨近觀賞者,而非觀賞者趨近繪畫。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如果說海德格爾上世紀30年代說到“世界圖像時代”還是一個相當有預見性的論斷的話,那么,今天,這個論斷已是一個被我們深切地感悟到的文化現實。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來認識這個“世界圖像時代”呢?如何深究海德格爾所說的這一時代的“現代之本質”的特征呢?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到歷史上去,對視覺文化進行歷史性考察。顯然,有兩個工作要在這里明確一下。第一,視覺文化并非今天所獨有,它從某種程度上說早已存在。第二,今天意義上的視覺文化不等同于歷史上的視覺文化。明確了這兩個工作性的界定,接踵而至的任務就是弄清今天的視覺文化與以往時代的視覺文化有何不同,今天的視覺文化是如何從傳統的視覺文化發展而來的。
根據一種史學研究的看法,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史實,對于歷史研究來說,它更直接地呈現為關于過去的歷史敘事。正是透過這些敘事,我們瞥見了歷史作為過去史實的發生、發展和演變,把握到從過去到現在的深刻轉變的歷史邏輯。以下我們進入視覺文化的歷史敘事,透過敘事來理解視覺文化的過去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