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世紀公共管理學系列教材公共行政學(第3版)
- 張國慶
- 3103字
- 2019-12-20 17:01:18
第三節 優秀領導者的品格
人乃“萬物之靈”,但人與動物的區別其實只有那么一點:“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在孟子看來,人與禽獸的區別,全在于人有“四端”的道德心,即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人品”,即人的品格。品格包括品性和品行。品性即品質性格,品行即有關道德的行為。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修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對于領導者而言,品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領導者掌握著一種足以影響組織和他人的獨特和稀缺的資源,即權力。在某些條件下,領導者所掌握的權力是決定性的,甚至生死予奪。所以,在現代社會里,人們一方面通過制度安排實現權力的制衡,同時通過制度設計盡可能挑選那些品格優秀的人承擔領導責任,另一方面則強調領導者“常修為政之德”,通過修心、修行,凈化靈魂,提升境界,實現自律。領導者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之于社會的“教化”、示范作用是無與倫比的。“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優秀領導者的品格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道德無缺
道德是品格的基礎。一般認為,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通過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對于領導者來說,道德是立身之本,是自律的核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公民道德。一個道德觀完整無缺的領導者,其道德觀首先要符合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社會通行的道德規范,包括了社會約定俗成的一些關于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的基本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例如,誠實、正直、尊重他人等等。公民道德構成了領導者的道德底線。
2.職業道德,既所謂官德。“道亦有道”。領導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如同任何職業,領導者也有一些特殊或特定的職業道德準則,例如,忠于憲法和法律,恪盡職守,不損公權,不竊公利。
3.使命道德。優秀領導者是視領導為崇高職業或崗位的敬業者。他們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回避應由自己解決的矛盾。
二、心存仁義
基于“執政”即執掌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能的職業特點,心存仁義對于領導者是極其重要的。
心存仁義之人是善良之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Victor Hugo)說: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優于偉大的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Mark Twain)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同情、憐憫、關愛之心,那就會喪失人的本性。善良開啟智慧、高尚情操、純潔靈魂、寬闊胸懷。善良的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人類。善良的人自然、誠信、大度、公正、寬厚,富有同情心。對于領導者而言,心存仁義有兩種情形:
其一,善心常駐。智者無慮,勇者無懼,仁者無敵。善心常駐的領導者是具有悲天憫人情懷之人,是大智大慧之人,是無所畏懼之人,是仁義、仁德之人。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仁則榮,不仁則辱”,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又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相反,那些心中充滿怨恨、歹毒之人,那些習慣用陰暗、扭曲的心態忖度他人之人,那些興風作浪、唯恐天下不亂之人,那些總是用個人的欲望、好惡衡量天下的之人,即使天資聰明,也決不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領導者;如在位,則絕非組織的福音。
其二,大仁大義。領導者的職責注定了領導者的仁義在某些條件下絕非婦孺之仁,而是大仁大義。在這里,大仁大義意味著領導者必須承擔“除魔衛道”的責任,而且“除惡務盡”。在現實生活中,“除魔衛道”的內容和范圍是廣泛的,小如為維護公平、秩序、紀律而懲戒違規、犯錯之人,例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即使心中悲凄,也得毅然送別;大如為了維護公理、正義、道義而以暴制暴、以戰止戰、止戈為武以換取天下太平,例如,20世紀40年代的反法西斯戰爭,即使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也必須坦然面對和痛苦抉擇。值得強調的是,在大變革時期或歷史的轉折關頭,大仁大義乃是領導者必備的品質。
三、為人正直
“正直”是人類有關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為官者有關政治品格和政治道德的基本問題之一。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正直的官并不容易。無論在社會還是在官場,“正直”都是稀有和珍貴的,或許與此有關,所以,正直(integrity)成為了美國韋氏網絡版詞典2005年度十大流行詞語之首。然而要清晰地界定“正直”卻也不容易。但是,人們至少可以同意,“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正直源自于良知。以領導者而論,“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行,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
。正直的領導者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行為特征:
其一,正直的領導者是天下為公之人。“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所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正是許許多多正直的領導者的不懈追求,共同鑄就了昌明政治。
天下為公之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
;天下為公之人“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天下為公之人信奉“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
其二,正直的領導者是正心誠意之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正心誠意之人是恪守原則之人。任何領導者的職業生涯都難免遇到大是大非問題。“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正心誠意之人秉承良知,寧愿破財、棄官、受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會拿基本原則做交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信奉的是“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正心誠意之人看重名譽、氣節,“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正心誠意之人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失信不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正心誠意之人以誠信取天下,故“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
其三,正直的領導者是公道正派之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公生明,偏生暗。”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公道正派之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
;公道正派之人“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公道正派之人“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
其四,正直的領導者是清正廉潔之人。“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清正廉潔之人秉承的理念是“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