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世紀公共管理學系列教材公共行政學(第3版)
- 張國慶
- 6122字
- 2019-12-20 17:01:17
第二節 領導者的人生價值觀
在制度條件下,領導者是指依照正式規定受領一定的領導職位,并依據正式規定行使領導職權,同時承擔相應領導責任的個人。在任何制度的條件下,由于在基本上無法對領導者的職權做出數量化的明晰的規定,加上實際的過程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因此,領導者的職權事實上存在相當大的伸縮度,而且,領導職位愈高,伸縮度就愈大。與此同時,即使正式規定是明晰的,客觀環境是穩定的,領導者個人的意愿、精神狀態乃至身體條件也是存在差異的,也是變化的。與此相聯系,領導者的理念、品格、性格特征、思想能力和行為能力、領導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領導行為的社會后果。
有人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七樣東西可以毀滅我們: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不道德的生意、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人性的崇拜。顯然,這些都與關于人生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領導者來說,關于人生價值的看法,是影響領導者的行為選擇的基本因素。換言之,領導者的基本理念決定領導者的行為選擇。
在這里,理念主要指領導者基于對客觀世界的基本觀點或看法而形成的、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選擇的應然的價值標準,其中有兩個基本的、相互聯系的支點,即態度和思維方式。態度是“對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進一步說,態度是個人對某一特定對象的心理反應傾向,具有行為指向性的特點。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
。思維方式是這些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方式。
領導者的人生價值觀內涵豐富:英雄觀、生死觀、名利觀、修養觀、榮辱觀、幸福觀、苦樂觀、理想觀、道德觀、美丑觀、善惡觀、親情觀等等。本文主要討論前五個方面。
一、英雄觀
英雄觀是一種關于人生價值的看法。在這方面,成功的領導者與失敗的領導者之間最明顯的差別之一就在于,前者習慣于用樂觀的精神、積極的思考和輝煌的經驗,引領和支配自己的領導生涯乃至整個人生;后者正相反,他們的領導生涯乃至整個人生,總是有過多的疑慮,總是過多地受到過去的種種挫折、失敗的影響和控制。在此意義上,優秀領導者的英雄觀可以理解為就是領導者追求卓越的人生價值取向,以及相應的動機強旺的進取狀態,表現為有著比較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欲念以及比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對風險、接受挑戰、付出代價、承擔責任。
從歷史總結來看,大凡出類拔萃、優秀的領導者,都堅持某種信念,都有某種英雄情結,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乃至生命。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名句“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最好的寫照。信念和英雄情結是他們矢志不渝、百折不撓,不懼風險、永遠進取的精神支柱。“強大的共和國和杰出的人,無論面對何種命運,都能保持同樣的勇氣、同樣的尊嚴。”在實際生活中,英雄觀表現為對一定的功名、功利、功德的追求。
英雄觀適用一切承擔領導職務的人,下至鎮長、鄉長,上至部長、總統,以至政治家、領袖,都存在一個做英雄還是凡夫的選擇問題。因為,領袖是由領導發展而來的,大領導是由小領導發展而來的,高層領導是由基層領導發展而來的。
自古以來,關于“英雄”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在廣泛的意義上,凡有常人沒有的意愿,肯付出常人不肯付出的代價,成就常人無法成就的功業者,均可以稱為英雄。在習慣上,至少有四類人被人們稱為英雄:
其一,開歷史之先河,創前無古人之偉業,并深刻影響后世者,謂之做英雄。例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先后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由此開創了華夏文化道統之先河。再如,開創了“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Alexandre le Grand,356—323 BC.)。亞歷山大擔任馬其頓國王13年,以其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熱情和雄才大略,通過武力征服,先是確立了這個希臘北部的貧瘠落后、默默無聞的城邦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繼而逐步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恒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龐大的軍事帝國,創下了彪炳千秋的輝煌業績。更重要的是,伴隨著軍事征服,亞歷山大把燦爛的古希臘文明帶到了中亞、北非遼闊的原野上,又把兩河流域的文明遺產載向了歐洲,從而促成了東西方文明廣泛的相互滲透和交融。與此相聯系,在他死后,雖然他的軍事帝國很快分崩離析,但他的文化帝國卻綿延了數百年,對人類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其二,摧鋒于正銳,挽瀾于極危者,且“死而不亡”,即精神(遺產)永存者,謂之做英雄。例如,1935年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等人以大智大慧引領紅軍走出困境,避免了重蹈石達開全軍覆沒的歷史悲劇,進而,經過14年的艱苦卓絕的奮斗,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如,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不僅作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的總司令,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獨特和巨大的貢獻,而且在1796年第二屆總統任期屆滿之際,斷然拒絕美國朝野絕大多數人士要求他再次競選連任總統的訴愿,開創了美國總統任期制的政治傳統,同時在任職期間身體力行,為美國后來的政治家樹立了一個忠于職守、克己奉公的典范。正因為如此,他被美國民眾尊稱為“國父”。1799年,在華盛頓與世長辭之年,美國國會為了表示對華盛頓總統的敬意,決定以他的名字為美國首都命名。
其三,“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乃人間之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在中國歷史上,那些出豪言壯語,并身體力行,且自有一番氣象者都屬于這一類。那些膾炙人口的豪言壯語包括:面對秦始皇儀仗萬千、威風凜凜的南巡車隊,劉邦的“大丈夫生當如此”和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西漢名將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冉閔的“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王安石的“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完顏亮的“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等。
其四,“夫英雄者,論世驚駭,言事有理,有縱觀古今之能,通曉天地之智”,“夫英雄者,橫則可理天下,縱則可驚世俗夫英雄者”。這類人秉承“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態度,“筆諍時政,心在蒼生”, “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雖未必身居官位,但思想力強大,以其“思想”引領眾生乃至整個人類。其影響之深邃、恒久,足以綿延數千年,成為一個民族乃至全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歷史上的亞里士多德、尼可羅·馬基亞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亞當·斯密等等,中國歷史上的孔子、孟子、老子、司馬遷、司馬光等等,都是至今仍然在影響我們的曠古大師。
二、生死觀
生死觀是關于生與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價值的核心命題,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這是因為,對任何人來說,生命都是無價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只有一次。所以,有人說,死亡是人類的最原始的恐懼,也是所有恐懼的終極指向。“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在此意義上,“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與天性。與此相聯系,正是出于對“死”的極度恐懼,人類才會強烈地追求“生”,以至“永生”。
然而,在物質世界里,由人的自然屬性所決定,“永生”是不存在、不可能存在的。恩格斯說:“生命總是和它的必然結果,即始終作為種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聯系起來考慮的。辯證的生命觀無非就是這樣。……生就意味著死”。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精神世界里,存在“永生”嗎?存在的形式又是什么?對此,文天祥的回答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通常的回答是,與人的社會屬性相聯系,在人的物質形式灰飛湮滅之后,人的精神,即通過“事跡”所創立的某些獨特的理念、知識、技術等等,是可以通過人類或民族的文化傳承而彪炳千秋、名垂青史,永遠活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的。在中國歷史上,人們甚至歸納出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精神存續標準,并成為許多英俊豪杰、仁人志士的無怨無悔的共約,催生、演義出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進而,引申出了對現世人生的非物質生命的價值標準。
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屈原說:“亦余心之所差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
朱熹說:“義在于生,則舍死而取生;義在于死,則舍生而取死。”
盧梭說:“死亡對惡人來說是生命的結束,然而對真正的人來說卻是生命的開始。”
歌德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
毛澤東說:“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
所以說,勘破了生死關的人是視死如歸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人。勘破了生死關的領導者,是無所畏懼的領導者,是組織的棟梁。但是,問題的另外一面是,生命誠可貴,匹夫之勇非真勇,不得有無謂的意氣之爭。生死抉擇的唯一標準是要看是否能實現人生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司馬遷說:“沒世無聞,古人惟恥”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又說:“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
, “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
三、名利觀
一般認為,名利觀是關于個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在這方面,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崇高境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以天下蒼生為念”;持平的要求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保守的古訓是“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出世的看法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對于領導者來說,“名利”的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權力、名望、金錢、美色、成就感。其中,權力是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惟有權力才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顛倒眾生、改天換日之現實功效和巨大潛能,進而衍生獲得(如認為必要)如日中天的名望、無窮無盡的金錢、傾絕天下的美色和指點江山的快意。所以,獲取盡可能多、盡可能高、盡可能重、盡可能長遠的權力(位),歷來是為政者不絕的人生追求。然而,權力以及名望、金錢、美色、成就感從來就是“雙刃劍”,理解失察,運用失當,必禍其身。這方面的例證舉不勝舉。
一般說來,名利觀之于領導者正確與否的原則界限主要有以下兩個互為條件方面:
其一,出發點和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有益性。正派的領導者的名利觀,必須以天下蒼生為念,是建立在“大濟于蒼生”的價值基點之上的,也就是說,領導者個人的名利,是在為他人、為集體、為組織、為公眾、為社會、為全人類謀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其名利非自己所謀奪,而是公論、公予。這種領導者,被認為是一個高尚的人,即使犯錯誤,也屬于好人犯錯誤;反之,則是一個卑微的人,即使做過一些好事,也不能得到贊賞。秦儈因以“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的方式謀取功名,至今還跪在西子湖畔。
其二,行為方式和權謀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目的正當并不能代替行為方式和權謀手段的正當。正派的領導者必須遵循目的的正當性、有益性與行為方式和權謀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統一。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權謀手段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乃“小人”所為,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權謀手段達到正當的目的,亦非“君子”所取。盡管,在現實的過程中關于合法、合理總有不同的詮釋,總有諸多介于合法與非法、合理與不合理之間的灰色區域,但在,在任何條件下,“不擇手段”都是不可接受的。譬如,“殺人惡魔”曾經殘害當事人,法律可以判決終生監禁,也可以判處死刑,卻不可以同樣殘忍地加害于他。所謂“不擇手段”,指突破制度規范制約和倫理道德束縛的自選擇行為。“不擇手段”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為那樣一來,無異于官與匪同道,其最終的結果,是人與獸不分。正因為如此,尼克松總統才會因“水門事件”而下臺,全球輿論才會同聲譴責美軍的“虐囚”丑聞。
四、修養觀
修養表示一個人在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亦表示養成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在這方面,有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訓誡和正、反兩個方面的案例。在第一個層面上,領導者必須有修養。修養的背后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艱苦的學習過程,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領導經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領導者的最大的忌諱之一。
在第二個層面上,領導者應當是充盈、內斂、謙沖、和順、平實的,修養的背后是大智大慧,靜水流深。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講求“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例如,周恩來總理的品格修養和人格感召力是有口皆碑的。有人把他的品格特質和人格魅力概括為四種力量,即凈化靈魂的力量,振奮精神的力量,道德啟迪的力量和榜樣示范的力量。再如,美國現代大企業管理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本著“打人不打臉”的原則,從不當著旁人的面呵斥下級。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
五、榮辱觀
恩格斯曾經指出:“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榮”是榮譽,“辱”是恥辱。榮辱觀就是關于榮譽和恥辱的基本看法。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榮辱觀是與人格一樣重要的人生價值觀,主張無論做人還是為官,都應當“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并把禮義廉恥上升到“國運”的高度加以理解:“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關于什么是“榮”、什么是“辱”,先哲有諸多的觀點:
知榮辱者先義后利:“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
知榮辱者先國后己:“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又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知榮辱者仁、信為本:“仁則榮,不仁則辱”,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不知榮辱者“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
不知榮辱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進入21世紀后,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一部分,胡錦濤提出了引導國民、匡正政府官員的榮辱觀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新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