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錄音錄像制作者權
一、音像錄制與錄制者
錄音是指對任何表演的聲音或其他聲音的專門錄制。錄像是指對任何有伴音或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的錄制。錄音錄像都是現代傳播技術快速發展后產生的特殊復制形式。錄制者將一定的聲音、形象以物質的形式予以固定,產生的物質載體即錄音錄像制品,如唱片、磁盤、錄音帶、錄像帶、激光視盤、激光唱盤等,能滿足人們的視聽需要。在現代社會,各種攝錄、收放設備的普及,使對錄音錄像制品的使用已深入人們的生產、經營、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著作權法意義上的錄音制品,是指任何對表演的聲音和其他聲音的原始錄制品。錄像制品,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的原始錄制品。
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與錄像制品,盡管最終的物化載體都為膠片、磁帶或光盤等,但二者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作者的智力創作成果,是原始作品,作者因為這一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而享有著作權;后者則可以是對表演者的表演的錄制,也可以是對大自然的聲音、景色的錄制,即使錄制的是表演者對作品的表演,錄制者的錄音、錄像行為也沒有產生一個新作品,而只是將表演者的表演固定在某種物質載體上。
錄音、錄像的制作者(以下簡稱錄制者),是指錄音制品或錄像制品的首次制作人,即第一次將表演者的聲音、其他聲音或者形象、圖像固定在物質載體上的人。音像制品與音像復制品盡管都是“復制品”,而且在物化載體上也完全相同,但在法律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音像制品是對表演者表演等的“復制”,是原始的錄制品;而音像復制品是對音像制品即平時稱之為“母帶”的復制品。法律意義上的錄制者即享有錄制者權的是指錄制原始錄制品即“母帶”的人。
在音像制品的錄制過程中,錄制者付出的是創造性的專業勞動。從確定主題、創意及選擇合適的作品、滿意的表演者、適合劇情需要的場景,到控制好錄制過程中每一個技術環節,最終形成可以復制、進入市場的音像制品。在此過程中,錄制者為使其錄制的音像制品贏得消費者滿意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使其對作品的傳播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要調動各門類的專門人才的積極性,付出創造性的專業勞動,才最終形成這一獨特的智力成果——音像制品。正因為如此,那些單純提供場地、設備的人,單純利用設備復制音像制品的人,都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錄制者。
當然,錄制者也不僅僅是錄制表演者對作品的表演。那些不是作品的表演,如大自然的聲音、景物等,也能成為錄制者錄制的對象。首次將這些固定在音像載體上,形成錄音錄像制品的人也是錄制者。因為錄制者錄制的絕大部分還是作品的表演,立法者才將錄制者的權利規定在著作權法中,因其對作品傳播所起的重要作用,賦予其著作鄰接權,給予法律保護。
錄制者還包括外國的錄制者,只是外國錄制者受我國法律的保護是有條件的。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34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制作、發行的錄音制品,受著作權法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根據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對其制作、發行的錄音制品享有的權利,受著作權法保護。
錄制者權是指錄音錄像制作者依法享有的許可或禁止他人復制、發行、出租及通過信息網絡傳播其制作的錄音或錄像制品并獲得報酬的權利。錄制者權是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鄰接權之一。保護錄制者的權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錄制者在整個錄制過程中不僅要付出大量的創造性的專業勞動,而且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設備和資金,承擔著巨大的市場風險。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錄音機、錄像機、激光唱機、VCD機、DVD機、電腦、MP3等設備的普及,音像制品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一傳播、利用作品的重要渠道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一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也在激發人們的投資熱情。錄制者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而音像制品復制的簡單、容易,又使盜版活動極為猖獗,錄制者承擔著市場競爭和盜版沖擊的雙重壓力。著作權法保護錄制者的權利,調動錄制者的積極性,規范錄制者與著作權人、表演者及其他使用者如廣播電臺、電視臺的關系,合理地分配他們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使對這一作品的利用、傳播形式發揮更好的作用,為人們創造出更多更好的音像制品,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
二、錄制者的權利
錄制者享有哪些權利,各國規定也不盡相同。《羅馬公約》第10條規定:“唱片制作者應當有權授權或禁止直接或間接復制他們的唱片。”TRIPs協議第14條第2項作了與《羅馬公約》類似的規定后,在該條第4項規定:“本協議第11條有關計算機程序之規定,原則上適用于錄音制品制作者,適用于成員域內法所確認的錄音制品的任何其他權利持有人。在部長級會議結束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之日,如果某成員已實施了給權利持有人以公平報酬的制度,則可以維持其制度不變,只要在該制度下錄音制品的商業性出租不產生實質性損害權利持有人的復制專有權的后果。”按照這些公約的最低保護標準,我國《著作權法》第41條規定錄制者享有以下權利:
(一)復制權
錄音錄像制品的復制,是指對已制成的錄音錄像制品制作一份或多份復制品的行為,即平時稱為“翻錄”的行為。錄制者享有復制其音像制品的專有權。對于錄音錄像制品,錄制者有權自己復制,也有權許可他人復制。對于錄制者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制成的音像制品,大量復制意味著可以向社會廣泛發行,既有利于對作品的傳播,也使錄制者的錄制得到回報。法律賦予錄制者以復制權,意味著錄制者有權自己復制,也有權選擇滿意的復制者許可其復制,自己獲得報酬,以確保復制品的質量和錄制者對復制品數量的控制。未經錄制者許可,復制他人的音像制品是侵犯錄制者權的行為。
(二)發行權
錄音錄像制品的發行,是指將音像制品的復制品向社會公眾公開出售或公開播放的行為。音像制品制作完成后被大量復制,就是為了向不特定公眾出售或被他人公開播放利用。音像制品的復制品投放市場出售后,錄制者才能獲得回報。因此,法律規定錄制者享有發行音像制品的專有權利。依此權利,錄制者有權選擇發行者、發行方式、發行的地域,決定發行的價格等。未經錄制者許可,發行其制作的音像制品的,是嚴重侵犯鄰接權的行為。
(三)出租權
錄音錄像制品的出租,是指利用音像制品的復制品向社會公眾出租并收取租金的行為。錄制者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投放市場的主要渠道是發行,其回報是按發行量來計算的。隨著出租音像制品行業的興起,音像制品的發行量必然受到影響。我國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規定的錄制者的權利中并沒有出租權。2001年修改《著作權法》時,為適應我國入世的需要,履行我國的入世承諾,按TRIPs協議規定的要求,增加了錄制者的出租權這一財產權能。這對規范音像市場的秩序,維護錄制者的合法權益是十分必要的。
錄制者的出租權,是指錄制者依法享有的出租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的專有權利。依此權利,錄制者有權決定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是否用于出租、出租的價格、區域等。未經錄制者許可,擅自將錄制者制作的音像制品出租的,是侵犯錄制者權的行為。
(四)信息網絡傳播權
信息網絡傳播,是指通過信息網絡向不特定的公眾傳播錄音錄像制品的行為。通過互聯網絡傳播音像制品,能使社會公眾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地點,方便、隨意、快捷地享受到這些成果,因而深受人們的歡迎。網上傳播音像制品的快速與方便,擴大了音像制品傳播的范圍,但同時也對錄制者的利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些音像制品一旦在網上傳播,也使個人的下載、復制變得非常方便,音像制品的市場銷售量會大大減少,自然增大了錄制者的市場風險。2001年修改《著作權法》的時候,在賦予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同時,也將這一權利給了錄制者。錄制者對自己制作的音像制品,有權決定是否通過信息網絡傳播,有權許可他人在信息網絡上傳播,自己獲得報酬。未經錄制者許可,擅自將其制作的音像制品放到互聯網上傳播的,是侵犯錄制者權的行為。
(五)播放權
這是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給錄像制作者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45條規定,電視臺播放他人的錄像制品,應當取得錄像制作者的許可,并支付報酬。
上述權利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于該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三、錄制者的義務
音像制品大多是反映了作者創作、表演者表演和錄制者制作三方水平的集合載體。錄制者必須遵守法律的規定,忠實地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依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錄制者的義務主要有:
(一)尊重作品著作權的義務
絕大部分音像制品是以作品為制作主題的,而作品的錄音權、錄像權、表演權是著作權人的權利。因此,錄制者必須尊重作品的著作權。具體來說:
錄制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
錄制者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的雙重許可,并分別支付報酬。
錄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二)尊重表演者權的義務
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的表演制作錄音錄像制品,必然涉及表演者的表演者權,應當得到表演者的許可,并向其支付報酬,而且,將錄有表演者表演的音像制品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也要得到表演者的許可。同時,錄制者還要尊重表演者的人身權利。也就是說,即使得到了表演者的錄音錄像、復制、發行等許可,卻未在音像制品上表明表演者身份,或未真實、正當地使用表演形象等的,也是侵犯表演者權的行為。因此,錄制者應當同表演者訂立合同,將如下的主要問題,通過合同約定清楚:
1.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表演者依法享有的表演者權中的財產權能都可以許可給被許可人使用。許可使用的是錄音錄像權、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還是上述權能的全部,應該約定清楚。未明確許可的權利,被許可人不能使用。
2.許可使用的權利性質。許可使用的是專有使用權,還是非專有使用權,對此合同中應約定清楚。如果未作約定,被許可人取得的即為非專有使用權,表演者就有權在同一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將同一使用權能許可給其他的錄制者使用或者表演者自己使用。
3.許可使用的時間與地域范圍。表演者許可被許可人使用的時間,應當在合同中約定清楚。這也是這一許可合同的有效期限。被許可使用的期限,應由表演者與錄制者協商確定,但最長不能超過表演者權的保護期限。許可使用的地域范圍,是指被許可人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發行、出租、播放等的地域范圍。錄制者得到許可使用表演者的表演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如果發行、出租、播放超出了合同約定的地域范圍,依然是侵犯表演者權的行為。
4.支付報酬的標準、方式。錄制者取得表演者的許可,使用了表演者享有的財產權能,應當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報酬支付的標準應當根據被許可人取得的使用權種類、性質、錄制品復制的數量、發行的區域等因素由雙方協商確定。支付的方式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期支付。
5.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表演者與錄制者的合作有各種各樣的方式,雙方認為有必要約定清楚的內容都應當在合同中約定清楚。如贊助商的贊助方式、宣傳活動的計劃、海報的制作、表演者署名的方式等。
6.違約責任。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未履行自己義務應當承擔的責任、補救措施、法律救濟的手段等,也應當約定清楚。
在我國,對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復制、進口、批發、零售、出租實行許可制度。未經國家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從事上述活動。這是國家為促進音像事業的健康發展與繁榮,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對音像制品實行的管理制度。依照《著作權法》,錄制者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只要因其錄制行為,產生了法律保護的錄音錄像制品,他就可以依法享有錄制者權。享有錄制者權的人,如果自己沒有得到音像制品的出版、復制、發行或出租的許可證,就必須將自己的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給有許可證的單位使用,自己獲得報酬。音像制品的錄制者、被錄制者授權許可的被許可人,都應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保證音像制品的內容、質量及市場流通等符合國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