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發展
一、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產生
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產生晚于一般財產權的法律制度。在人們開始注意利用法律保護如土地、房屋等有形財產的時候,人們創作的精神產品是被排斥在法律保護之外的。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復制一部作品成為十分方便的事情。這使作者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同時也使作品具有了商品屬性,使得印刷、出版業作為產業發展具備了技術和社會條件。出版業的崛起,為出版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為他人“盜印”圖書帶來了機會。“盜印”圖書必然威脅到誠實商人的正當利益。同時,復制什么樣的作品,對于統治者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十分重要,從而產生了保護印刷商翻印專有權的需要,于是便出現了最早的出版特許權制度。1469年,威尼斯共和國授予在威尼斯領土上引進印刷術的讓·德斯皮爾為期五年的印刷出版專有權。特許權制度一方面滿足了印刷商人獲取最大利益、制止“盜印”對其利益侵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統治者控制印刷品散布進步思想的需要。但此時的印刷出版特權維護的是出版商的復制、發行特權,與作者的利益毫不相干。隨著社會的進步,資產階級的思想轉變為政治要求,人們對作品及其創作者的認識才逐漸發生變化。作品是由作者創作的,作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印刷出版業將成無源之水,即使出版商有再大的特權也不能使其利益得到根本保障。在作者階層的頑強努力下,英國議會在1709年通過并頒布了《為鼓勵知識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即《安娜女王法》),使最初的印刷、翻印特權演變為現代意義上的著作權。這一法令明確了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享有獨占的權利,此種權利可以轉讓、可以繼承,并可以分享他人使用作品所獲得的利益。這些現代意義上的著作權觀念,標志著以出版商為本位的權利,轉變為以作者為本位的權利,由國家特許產生的公權轉變為因創作完成而當然獲得的私權。《安娜女王法》也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
二、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發展
《安娜女王法》明確了作者與印刷商、書商的關系,印刷商或書商得從作者手中購買版權,從而使作者處于權利的核心地位。從突出保護印刷出版商轉變為主要保護作者,是《安娜女王法》的進步。但是,整個法律的立足點仍放在維護作者及其他權利人的經濟權利上,還未承認作者的精神權利。《安娜女王法》將印刷當做版權的基礎,翻印之權是最重要的版權內容,對后來的西方許多國家的影響十分深遠。
法國大革命之后,天賦人權思想相繼引進到大陸法系各國的著作權理論中,認為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創作是天賦人權,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延伸。著作權中人格權利是最重要的,財產權利則是從屬的權利。這些思想確定了以保護作者人格權利為中心的著作權觀念,出版商的權利是作者權利讓渡的結果,是第二位的權利。由此,著作權的內容在財產權利之外增加了作者的人身權利。法國于1791年頒布《表演權法》,1793年頒布《作者權法》,這兩部法律從標題到內容都體現了著作權保護觀念上的進步。它們的頒布施行及后來大陸法國家的效法,使著作權法出現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版權”法系和以法國為代表的“作者權”法系。兩大法系之間存在著諸多不同。前者強調著作權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專有權利,后者則從天賦人權的角度理解著作權;前者認為自然人、法人、創作原始作品的人和傳播作品的人都能成為原始著作權主體,后者則認為只有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才能成為原始著作權主體;前者從印刷、出版的意義出發,注重著作財產權利的保護,后者則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注重作者人身權利的保護;前者在作品完成后,還要履行登記手續,或者在作品發表后才能給予著作權保護,后者則認為創作完成、作品產生就當然產生著作權,受法律保護;前者對著作權的轉讓不加限制,后者則對著作權的轉讓作了諸多限制。
隨著現代科學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世界各國科學文化交流的擴大,著作權法也在不斷地被修正、充實,兩大法系的差異也在逐漸縮小。以保護作者權利為中心,兼顧作品使用者和傳播者的利益,已成為各國著作權立法的宗旨。
三、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伴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西方國家的著作權觀念也傳到中國。1910年,清朝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該法分為通則、權利期間、呈報義務、權利限制和附則,共5章55條。該法明確規定,著作權即為著作物專有重制之利益;著作權保護對象為文藝、圖畫、帖本、照片、雕刻、模型等;著作權經民政部注冊給照后,受法律保護;著作權為著作者終身享有;著作者身故后,得由其承繼人繼續至30年;凡以官署、學堂、公司、局所、寺院、會所出名發行之著作,其著作權得專有至30年。同時,該法對著作權歸屬及權利行使中如共同創作的作品、編輯作品、出資聘人所成之著作、口頭作品、翻譯作品等都有規定;對著作權的保護、罰則及該律生效、過渡中的執行問題等也有詳細規定。對這一法律,資政院將“奉諭準行”致民政部,民政部為將著作遵章呈報注冊事公示曉諭。可見,《大清著作權律》在當時的確施行過,且產生了較大影響,并引起了外國出版界的重視。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9月,中華民國內務部通告:“著作物呈請注冊暫照前清著作權律分別核辦。”1914年6月4日司法部通飭嚴辦翻版案件,1915年1月7日教育部通告“禁用翻印本部審定之教科用圖書”,表明中華民國似在按《大清著作權律》對著作權進行保護。1915年11月7日,《北洋政府著作權法》頒布。全文共5章45條,其保護對象略有增加,在著作權權利內容中增加了署名權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期限、罰則等與《大清著作權律》基本相同。
1928年5月14日,《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細則由國民政府公布,并于同日施行,全文共5章40條。該法與《大清著作權律》相比,已有很大進步。例如,保護對象更具體,種類也有增加,書籍、論著及說部、樂譜、劇本、圖畫、字帖、照片、雕刻、模型及其他關于文藝學術或美術著作物都被列為該法保護對象;注冊已不是取得著作權的條件,但著作權經注冊后,其權利人方能對抗第三人,即注冊的著作權人才能對于他人之翻印、仿制或以其他方法侵害利益的提起訴訟;著作權的保護期,自最初發行之日起算。我國臺灣地區現行的“著作權法”,就是在此基礎上數度修訂而成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便著手建立自己的著作權保護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在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并沒有頒布一部全面、系統地保護著作權的法律。對于公民言論、出版自由、勞動報酬權、國家鼓勵公民從事有益于社會利益的創作活動等著作權方面的保護,散見于憲法及一些規章、政策之中。
1950年9月25日,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關于改進和發展出版工作的決議》。決議明確,出版業應尊重著作權及出版權,不得有翻版、抄襲、篡改等行為;稿酬辦法應在兼顧著作家、讀者及出版家三方面利益的原則下與著作家協商決定;為尊重著作家的權益,原則上應不采取賣絕著作權的辦法;計算稿酬的標準,原則上應根據著作物的性質、質量、字數及印數決定。這一決議成為我國當時處理著作權糾紛的依據。對著作權的保護,除在一些相關的行政法規中有規定之外,國家出版總署根據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指示,于1951年4月成立了《著作權出版權暫行條例》起草委員會。該委員會借鑒蘇聯1928年的著作權法,根據中國當時公私出版機構并存、侵犯著作權益現象嚴重的情況,起草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權暫行規定》。1954年,出版總署合并到文化部之后,這項工作由文化部繼續進行。在廣泛征求著作界、出版界等意見的基礎上,文化部于1957年11月向國務院法制局報送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權暫行規定(草案)》,請求審查。該草案保護的是文字著作、口頭著作、文字翻譯、樂譜、藝術圖畫、科學圖畫及地圖,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死后20年。之后,由于整風反右運動的開展,剛剛起步的著作權立法工作就停止了。
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人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各大出版社在全國出版會議之后,相繼公布了自己的出版合同及稿酬辦法。鑒于各出版社實行的稿酬辦法、酬率和幅度不同,稿酬支付上還有混亂現象,文化部于1958年7月14日頒發《關于文學和社會科學書籍稿酬暫行規定(草案)》,請北京、上海兩地有關出版社從1958年8月1日起試行。這一草案確立了稿酬制度的基本模式,即基本稿酬和印數稿酬相結合的方法。1960年,根據文化部黨組、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的請示,中央同意廢除按印數付酬的版稅制度,一律按作品的字數和質量付一次性稿費,以后重印,不再付酬。1964年底,文化部發布《關于改革稿酬制度的通知》,決定廢除印數稿酬,只按字數一次付酬,再版不再付酬。這些文件,成為當時處理著作權關系、解決著作權問題的依據。總的來說,在觀念上,這些文件雖承認作者有著作權,但著作權并不被認為是一種作者享有的可以自己處分的財產權利。稿酬是政府對作者創作勞動的獎勵和生活補貼。經過幾次降低稿酬之后,作者得到的稿酬越來越少。在十年浩劫中,稿酬制度一度被廢除。1977年9月,開始恢復稿酬制度。1980年,《關于書籍稿酬的暫行規定》發布,有了處理著作財產權益的相關規定。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對外交流的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從1979年開始,國家開始著手著作權立法的準備工作。
1979年1月31日,中美兩國政府簽署了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為執行這一協定,國家科委與美國能源部簽署了在高能物理領域進行合作的執行協議。在談判進行過程中,美方要求保護版權。1979年7月7日,《中美貿易協定》簽署,并于1980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該協定的第6條涉及版權保護問題。為此,國家出版局于1980年2月1日發布了《關于轉發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第六條的通知》。我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著作權保護的問題。
1979年,著作權立法再一次被提上日程。根據政府的建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成立了版權研究小組,著手研究版權法。1980年7月,國家出版局草擬了版權法草案。鑒于當時制定版權法的條件還不成熟,1983年,在該草案的基礎上修改為《版權保護試行條例》。1984年6月15日,文化部頒發《圖書、期刊版權保護條例》,并于1985年1月1日起在內部試行。1986年9月5日,廣播電影部頒發《錄音錄像出版物版權保護暫行辦法》,作為處理文字作品、錄音錄像作品著作權關系的依據。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則》通過,明確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民法通則》第一次通過基本法律確定了著作權是公民、法人等享有的民事權利的法律性質,為我國的著作權立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經過長達十一年的艱苦努力,克服了觀念、體制上的重重困難、障礙,終于在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通過了《著作權法》,并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著作權法》共6章56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規范著作權的法律。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擴大,我國政府在1992年決定參加《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這兩個公約分別于1992年10月15日和1992年10月30日對我國生效。為了履行公約義務,保護外國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國務院于1992年9月25日發布《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但這一規定給予外國人許多連本國人都沒有的權利,著作權保護出現了“雙重標準”的不正常現象。而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的簽署,我國《著作權法》與TRIPs協議的差距也必須解決。為了履行對世貿組織的承諾,也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著作權立法,消除著作權保護上“雙重標準”的不正常現象,我國決定對《著作權法》進行修改。經過反復論證、研究,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在2001年10月27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通過,并于同日公布施行。這次修改,使得《著作權法》在以下幾方面得到了完善:
(1)給予外國人以國民待遇。修訂后的《著作權法》遵循《伯爾尼公約》和TRIPs協議的精神,給予外國人以國民待遇,同時提高了對本國人的著作權保護水平。
(2)擴大著作權保護的客體范圍。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將實用美術作品、雜技藝術作品等納入保護范圍;延長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期限,取消以登記作為計算機軟件取得著作權條件的規定;將“電影、電視、錄像作品”擴大解釋為“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3)完善、增加了著作財產權利的內容。修訂后的《著作權法》詳細界定了著作財產權的每一項權能及其內容,修正了原來對發行權的解釋;增加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人的出租權;將“編輯作品”修改為“匯編作品”;拓寬“表演權”的外延,將其解釋為“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將其解釋為“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將攝制權解釋為“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4)規定了出版者的版式設計權。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取消了出版者享有的法定專有出版權,增加了出版者的版式設計權,規定出版者有權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此權利的保護期為10年。
(5)增加了著作權的利用方式。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增加了著作權轉讓及轉讓合同的內容和形式。
(6)完善了有關著作權限制的規定。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中的個人復制、免費表演、媒體報道、播放、刊登、公務使用、翻譯等行為給予一定的限制;借鑒其他國家的規定,將為編寫出版教科書而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列入法定許可的種類之一;修正了表演者權、錄制者權和電臺、電視臺的權利及與著作權關系的規定。
(7)增加了權利人可以通過授權依法成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鄰接權的規定。修訂后的《著作權法》第8條規定了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
(8)增加了對著作權的救濟措施,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修訂后的《著作權法》明確規定侵犯著作權的法定賠償額;在對侵權行為予以查處時,增加規定了著作權人的訴前措施與保全制度。
2001年12月20日,國務院頒布新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在《著作權法》頒布至今的十幾年間,我國在加強著作權的立法、司法、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系列體現著作權立法精神,適應審判需要的司法解釋、訴訟證據的規定相繼出臺,知識產權審判專業法庭的建立,高學歷、高素質和有豐富著作權審判經驗的法官隊伍的建立,使得對《著作權法》的貫徹實施更加切實、有效。
同時,著作權的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著作權的行政管理機構為著作權人實現權利、維護權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著作權人、傳播者的維權意識大大增強。各地都組建了自己的反盜版聯盟,加大對盜版等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這一切充分表明,我國已經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等完善的著作權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