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學
- 呂淑琴
- 2631字
- 2019-12-20 16:03:37
第一節(jié) 著作權概述
一、著作權的概念
著作權,亦稱版權,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所享有的民事權利。
歷史上,著作權與版權有著不同含義。版權的英文Copyright直譯為復制的權利,與著作權相對應的應為Author's Right,直譯為作者權。英美法系國家采用版權一詞,其原意是禁止他人未經作者許可對其作品進行復制。而大陸法系國家采用著作權一詞,其含義是著作權只能由作者享有,只有作者有控制、利用自己作品的權利。著作權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的確與復制、印刷作品的技術發(fā)展有關,英美法系國家最初使用版權一詞自然有其道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作品復制的手段也在不斷增加,人們對著作權的認識也在不斷進步,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對著作權法在保護內容、權利主體等方面的差異也在逐漸縮小。英美法系國家也大多加入了保護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現(xiàn)在,《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中的著作權與版權兩詞可以互換使用,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即TRIPs協(xié)議)也承認《伯爾尼公約》中所明確的權利。這充分說明,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立法在基本原則、保護內容等方面已出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融合,著作權與版權已作為一個相同的概念被使用。我國的《民法通則》、《著作權法》中均明確著作權與版權為同義語。
廣義的著作權概念,還包括著作鄰接權,即作品傳播者所依法享有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四章規(guī)定的出版者權、表演者權、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和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均為傳播者權。
著作權為民事權利,也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產權的所有特征。但與其他知識產權比較,著作權還具有自己的特點:
1.著作權自動產生。著作權產生的唯一來源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行為并且產生了作品。著作權因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而自動產生,無須履行任何手續(xù),也不論其是否發(fā)表,這是大多數(shù)國家的做法。專利權、商標權則須經過申請、審查、由主管機關授權才會產生。
2.著作權的排他性相對較弱。盡管著作權也是獨占性的權利,權利人有排除他人使用自己作品的權利,但與商標權、專利權相比,其排他性就弱得多。作品獲得著作權保護的重要條件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只要是作者通過自己的獨立創(chuàng)作行為對自己的思想、觀點等作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即使其表達與他人的作品有相似、雷同甚或相同之處,他對該作品依然享有著作權,其效力也僅僅是排斥他人未經許可的利用。而專利權、商標權的排他性是絕對的。即使兩個人完全通過自己的獨立勞動創(chuàng)造出了相同的技術或產品,專利權也只能授予先創(chuàng)造的人或者先申請的人,他人不會再有享有該項權利的可能。商標權經注冊后產生,商標權人不僅排斥他人在同類商品上再使用該注冊商標,而且與該注冊商標近似甚或在類似商品上使用的與該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也均在排斥之列。
3.著作權的客體具有廣泛、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著作權客體范圍十分廣泛。只要具備了獨創(chuàng)性、可復制性的屬于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范圍的作品,都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我國《著作權法》從作品表達形式的角度,在列舉了八類作品之后,又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作品”作為第九類作品的兜底表述,足見著作權客體的廣泛、多樣。商標權客體則因其可識別性的要求,受到法律的諸多限制,許多易使消費者混淆的標志,有的不能作商標使用,有的則不能作注冊商標使用。《專利法》出于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宗旨考慮,規(guī)定專利權客體必須具備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的特點,也不似著作權客體這樣廣泛、多樣。
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更為豐富。著作權人不僅享有基于作品利用方式的多樣而產生的各種財產權利,還具有充分的人身權利的內容。而且,著作權中的人身權利在法律保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知識產權所不能相比的。
4.著作權的限制較多。著作權法要鼓勵創(chuàng)作,因而規(guī)定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的權利。同時,著作權法還要鼓勵傳播,因為,若僅有創(chuàng)作而無人傳播,優(yōu)秀的作品也會被束之高閣。為此,著作權法還要規(guī)定作品傳播者的權利。作品是滿足人們學習、研究、欣賞等需要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主要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方便社會公眾對作品的傳播和利用,從長遠出發(fā),也是為了更好地鼓勵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法律明確規(guī)定作者、傳播者的權利,同時又對他們的權利加以必要的限制。我國《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了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許可制度,對著作權人、鄰接權人的許可權、獲酬權給予不同程度的限制,讓作者以及其他著作權人為國家的公益事業(yè)、教育事業(yè)、少數(shù)民族政策、殘疾人政策等盡必要的義務,從而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對作品的使用,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可以說,與主要在產業(yè)領域應用,同人們經濟生活、商業(yè)活動密切相關的專利權、商標權相比,法律對于著作權的限制是比較多的。
5.著作權的保護期相對較長。著作權的客體主要是滿足人們學習、研究、欣賞需要的,而法律又不限制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與已有作品雷同或巧合的作品的作者享有著作權,因而著作權的保護時間就相對較長。在我國,自然人的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加死后50年,法人的著作權則從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保護50年。專利權的客體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因與技術進步、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如果保護期過長,即權利人獨占的時間過長,勢必會加大新技術的利用成本,阻礙技術進步。因此,《專利法》對不同的客體的專利權規(guī)定了不同的保護期限。在我國,發(fā)明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最高、投入成本也最大,則由專利權人壟斷20年;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較低,則由專利權人壟斷10年。商標的價值并不在于商標標志本身,而在于這個標志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商標權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否有市場,應該由權利人自己掌握。因此,《商標法》規(guī)定的商標權保護期為10年,且可以無限次地申請續(xù)展,每次續(xù)展又是10年。相對而言,著作權的保護期限是比較長的。
二、著作權法的概念
著作權法是調整因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權利歸屬、利用、交換、傳播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著作權法的內容包括:著作權的主體;著作權的客體;著作權的內容;著作權的限制;著作權的取得、行使和保護期限;著作權的管理;著作鄰接權;著作權以及著作鄰接權的保護等。
著作權法律規(guī)范的淵源有《憲法》、《民法通則》、《著作權法》、《刑法》、相關單行法規(guī)、行政條例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等。我國參加的與著作權有關的國際條約、與其他國家簽署的保護著作權的雙邊條例等,也可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我國著作權法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