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法學
- 呂淑琴
- 3308字
- 2019-12-20 16:03:37
第三節 我國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
著作權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一樣,通過合理地分配利益,明確權利義務,調整因為權利歸屬、利用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為體現這一宗旨,我國著作權法始終貫徹的基本原則主要有:
一、保護作者權益原則
保護作者權益是著作權法的核心。作品是人的大腦思想活動的結晶。作者的創作勞動,是著作權產生的唯一源泉,作品的產生永遠與創作它的人相聯系。同時,作品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能滿足人們學習、研究、欣賞等的精神需求。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作品對愉悅人們的身心、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有人們的需求,作品自然有其巨大的市場價值。因此,著作權法既要確認作者的地位,規定與作者人身不可分離的人身權利,又要肯定作品的市場價值,規定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利。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維護作品完整的人身權利。除發表權外,不受保護期的限制,永遠歸作者享有,不允許轉讓、繼承,以充分肯定作者的法律地位,維護作者的資格、聲望等人格利益。同時,《著作權法》還規定作者擁有利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財產權利。我國目前規定的財產權利有十二項之多,另外還作了一兜底的規定:“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在著作權一般歸屬的規定之外,法律還有對作者的特別規定。例如,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即作者在合同中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這充分體現出法律對作者的尊重與保護。在傳播者的權利即鄰接權的規定中,也明確規定作品的傳播者應充分尊重著作權人的權利,出版、表演他人作品的,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征得著作權人許可,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出版、表演他人的演繹作品的,要取得原作和演繹作品著作權人的雙重許可并支付報酬。對作者利益構成侵犯的,要視行為性質等依法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鼓勵作品傳播的原則
著作權人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傳播,也失去了創作的意義,自然也不符合著作權立法的宗旨。優秀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生命、有思想、有活力、有地位的表現。一個有著深刻思想、燦爛文明的民族,才是為人類文明作出重大貢獻的民族,才是應該在人類社會受到尊敬的民族。因此,讓作品尤其是優秀的作品能跨越地理、國界、人種、語言等的障礙在全人類傳播,是我國著作權法律的重要使命。同時,也必須看到,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進步與飛速發展,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傳播方法越來越便捷。而在傳播過程中,傳播作品的人需要付出艱辛的專業勞動,需要大量的投資,也有很大的市場風險。因此,著作權法也應當尊重傳播者的勞動,賦予傳播者以應有的權利,保護傳播者的積極性。
我國《著作權法》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規定了圖書、報刊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和電臺、電視臺的權利,同時規定對作品傳播者的權利構成侵犯的行為及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體現了保護作品傳播者的精神。
三、作者利益與公眾利益協調一致原則
作品創作是人類大腦思維活動的結果。任何人的創作,都是在承繼前人文明成果,借鑒同時代創作結晶的基礎上進行的。作者創作的作品都會成為人類社會精神財富的一部分。雖然法律可以明確因作品創作使作者擁有了著作權這一壟斷性的民事權利,但為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能不間斷地、永遠充滿生機活力地健康發展,任何著作權人都不能絕對地壟斷這些權利,以免妨礙全社會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不僅要鼓勵創作,保護作者的權利,要鼓勵作品的傳播,保護作品傳播者的權利,還要利用法律手段,對著作權人、傳播者的權利給予必要的限制,協調作者、傳播者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以使社會公眾能很方便地從這些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中受益。因此,各國著作權法盡管因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的不同,限制的方法、制度等有差異,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保證這些限制既不會妨礙作者的創作熱情,也不會打擊傳播者的傳播積極性,在作者、使用者和社會公眾之間尋求最佳的利益平衡點,公平、合理、科學地協調好作者、傳播者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
我國《著作權法》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通過著作權的歸屬制度、保護期限制度、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許可制度等調整各種著作權法律關系,明確權利人應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四、與著作權保護的國際趨勢一致原則
我國的著作權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是在全世界著作權保護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完成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間的科學文化交流規模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已成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隨著全球大市場的形成,各國間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與此同時,著作權法律制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著作權的內容不斷增加。最早的著作權法受技術的限制,其財產權能主要是以機械印刷形式復制作品的權利。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復制的手段增加了,如復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相應地,復制權的內涵也增加了。由于傳播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著作權權能。例如,無線電和有線電技術的出現,產生了以傳播廣播、電視節目為內容的廣播權;錄音機、錄像機的發明,產生了機械表演權;攝影機、放映機的發明,產生了攝制權;錄像機、激光唱機等的普及,產生了出租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產生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同時,由于技術進步快、交流增加,作品的利用方式既多樣又復雜。因此,為了更好地協調作者、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三者的利益關系,許多國家采取了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賦予作者等主體全新的權利。如公共借閱權、進口權、追續權、商品化權等,著作鄰接權的唱片制作者權變更為現在的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廣播組織者權變化為廣播、電視組織者權,同時鄰接權保護成為各國著作權法的重要內容。
第二,著作權客體范圍越來越廣。早期的著作權法確定的著作權客體只限于印刷的作品。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電子作品;計算機的發明,又出現了計算機軟件。對此,各國著作權法都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視聽作品、計算機軟件列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
第三,著作權的國際保護越來越重要。作品的實質就是信息,而信息又具有擴散性、傳遞性的屬性。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作品的跨國界傳播已經非常容易,這也為著作權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著作權與其他知識產權一樣,具有嚴格的地域屬性,一國著作權法的效力只限于本國境內。鑒于自己的優秀作品在他國被翻譯、改編、復制的情況日益增多,作者的利益往往受到嚴重侵害,各國都在積極采取相應對策。19世紀下半葉,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作者與出版商共同努力,一系列國際公約相繼簽訂,如1886年簽訂的《伯爾尼公約》、1952年簽訂的《世界版權公約》、1961年簽訂的《保護表演者、唱片錄制者和廣播組織公約》(又稱《羅馬公約》)、1971年的《保護唱片錄制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復制公約》(又稱《錄音制品公約》)、1974年的《人造衛星播送載有節目信號公約》(又稱《衛星公約》),以及1996年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等。這一系列公約的締結,成為各聯盟國內立法的最低標準。
我國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立和完善著作權法律保護機制的。在我國著作權立法中,既要考慮本國的具體情況,又不能忽視著作權保護的國際潮流,同時還要履行我國政府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2001年對《著作權法》的修改,體現了我國《著作權法》與國際潮流相一致的精神,從而保證了我國對外交流的正常、有序。
《著作權法》實施的十幾年間,充分表明我國著作權法對調動人們從事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的積極性,明確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規范文化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促進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促進對外的科學、文化、藝術交流及相關貿易的正常有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思考題
1.簡述著作權的概念。
2.簡述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