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美國的金融制度
一、美國金融制度的演變
(一)早期美國的銀行業和自由銀行時期
美國早期的銀行活動是圍繞貿易和商業進行的。第一家現代意義的美國銀行是1782年開業的北美銀行(The Bank of North America),是為幫助獨立戰爭而設立的。它接受現金和銀行券,也發行自己的銀行券。隨后各州特許的銀行(State-Chartered Banks)紛紛開業,稱為州立銀行(State Banks)。第一家由聯邦政府特許的銀行是1791年開業的第一美國銀行(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BUS),開業期為20年,在主要城市設立8家分行,規模大大超過州立銀行。第一美國銀行的部分股權屬聯邦政府,它持有聯邦政府的存款并為聯邦政府向全國各地轉撥資金,同時也對州立銀行的經營施加影響。它具有部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由于州立銀行的反對,1811年第一美國銀行停業。此后州立銀行的數目大大增加。1800年只有28家州立銀行,1830年達328家。聯邦政府依靠州立銀行為1812年戰爭融資,造成銀行券發行量迅速增加,由于銀行券流通性的降低和通貨膨脹,1816年成立了第二美國銀行,開業期仍為20年,由于東部金融勢力與西部地區的對抗,該行1836年營業期滿后停業。
從1837年到1863年期間稱為美國的自由銀行時期。1837年密執安州通過第一個自由銀行法案,它規定,只要有充足的資本并能按照法令規定履行義務,就可領取執照開設銀行。隨后,又有18個州先后通過了類似的法律。自由銀行法律使商業銀行的設立比較容易,導致美國銀行數目的快速增長。到1860年有1500家商業銀行在營業,其數目是密執安州《自由銀行法案》通過前的兩倍。但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券發行的混亂和眾多的銀行倒閉。
在19世紀,美國的其他金融機構也開始出現。1816年,第一家互助儲蓄銀行在費城和波士頓開業。1831年,第一家儲蓄貸款協會牛津住房協會(The Oxford Provident Building Association)在費城成立。
獨立戰爭時期,美國戰時國會、各州和軍隊發行了各種中期債券和臨時債券,戰后政府發行了8000萬美元的聯邦債券,對這些債務進行擔保。這些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形成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一些證券交易商于1790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簽訂了“梧桐樹協定”,它規定了成員之間進行證券交易的條款,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正式成立了“紐約證券交易會”,1863年改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二)1864年《國民銀行法》時期
19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貨幣體系缺乏集中性的控制,銀行券的流通十分混亂。南北戰爭爆發后,財政部需要為戰爭籌資,政府逐漸認識到現存銀行體系的局限性。結果,1864年國會通過了《國民銀行法》(The National Banking Act),這一立法對美國銀行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在財政部內部設立貨幣審計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由它批準銀行注冊和管理立法,該機構核準設立的銀行稱為國民銀行(National Bank)。國民銀行有權發行國民銀行券,它必須將持有的國庫券交給貨幣監理官作為其銀行券發行的準備,若該銀行倒閉,貨幣監理官則出售國庫券以償付債權人,從而形成統一可靠的通貨;聯邦政府則規定國民銀行券作為稅收、商品和勞務的法定支付手段?!秶胥y行法》還建立了準備金要求和資本要求,同時貨幣監理官有權對國民銀行進行檢查。起初許多銀行擔心額外的限制會影響其利益,很少有銀行在聯邦申請注冊。為了進一步促進通貨的集中,1865年國會通過立法,要求對州立銀行券征稅,目的是將州立銀行券逐出流通。雖然此后國民銀行的數目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支票的普遍使用,而且州立銀行的資本比例和儲備要求較低、政府管理松散、放貸較為自由,州立銀行并沒有完全消失,從而形成了美國銀行注冊的雙軌制。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由于各州對商業銀行在本州或跨州開設分支機構的立法限制,形成了美國特有的單一銀行制(Unit Banking System)。
(三)聯邦儲備體系的建立
盡管統一了貨幣,但美國的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貨幣供給缺乏彈性,它不能隨著經濟的擴張、需求的增長而增長,這引發了19世紀后期美國頻繁的金融危機;其次是19世紀后期,經濟的飛速增長使美國商業銀行的數目和銀行總資產大幅度增加,銀行業的合并加劇;最后,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融資帶來了金融機構的多樣化,同時,有更多的經濟單位進入金融市場融資,這需要規范整個金融體系的業務和經營,保證金融業的穩定。
1908年美國國會成立了全國貨幣委員會,負責研究全國的貨幣制度并對銀行與貨幣法規的改革問題提出建議。1913年國會通過了《聯邦儲備法》,1914年正式成立了獨特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體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 FRS)?!堵摪钽y行法》規定聯邦儲備體系的職責是:全面鞏固準備金制度,提供有伸縮性的貨幣,防止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調節貨幣供給量;為會員辦理支票結算;對銀行業實行更有效的監督。它要求所有的國民銀行都必須加入聯邦儲備體系,州立銀行可自由選擇是否參加。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這一時期有了飛速的發展。1890年,儲蓄貸款協會遍布各州,共有5000多家;1907年,互助儲蓄銀行達678家,主要集中在新英格蘭地區;到1909年,信用合作社開始出現。
英美戰爭結束后開始的工業革命,推動了美國證券業的發展。南北戰爭后,美國工業迅猛發展,股份公司首先在鐵路、建筑中大規模地出現并在制造業中普及,大量股份公司的設立是證券市場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客觀要求,證券融資成為美國公司資本來源的重要方式。上市公司,特別是鐵路、運輸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的股票,取代了政府債券的地位,成為主要的交易品種。美國的投資銀行逐漸崛起,它們從事新證券的發行、承購和銷售業務。聯邦儲備體系的建立和投資銀行業的興起促進了證券發行和流通的擴大。
(四)20世紀30年代的銀行立法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帶來了金融業的巨大變化。1929年10月因金融危機導致股市的大崩潰,造成經濟的嚴重衰退,在1929年至1933年間銀行數目減少了一半,幾乎有9800多家銀行倒閉。在隨后的幾年里,新的立法對美國金融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933年銀行法》和《1935年銀行法》正式結束了自由銀行制度,美國金融業進入強制管制時期。
《1935年銀行法》加強了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貨幣監理官核發執照的權力;設立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負責管理和操作公開市場業務;建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分開;禁止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利率設定最高限制;放松了對設立分支行的限制。政府還頒布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成立了證券管理委員會,以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
(五)戰后美國金融制度的變革
20世紀30年代的銀行法加強了對銀行和金融部門的嚴格管制,使美國金融業進入了平穩運行時期。但自6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貨膨脹加劇,利率波動頻繁,非銀行金融機構增長很快,金融創新飛速發展。舊的制度下對利率的限制、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的壟斷以及對金融機構資金使用的嚴格限定造成了嚴重的金融脫媒(Disintermediation)現象,信貸危機頻繁出現,銀行倒閉增加。經過70年代的醞釀,美國國會于1980年通過《放松管制和貨幣管理法案》,它是二戰后美國一次重要的較全面的金融改革。該法案一方面取消了利率最高限制,允許發行帶息支票,擴大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使用權,使各種金融機構業務相互交叉,彼此開展競爭;另一方面加強了金融管制,統一了準備金比率,將其適用于所有的存款機構。但對于跨州設立分支行和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限制未作變動。
80年代在日本、西歐銀行業競爭的壓力下,美國著手對金融業進行進一步的改革。1987年,美國成立了清算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RTC)來負責合并或關閉瀕臨破產的存貸款銀行或機構。1991年頒布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其目的是消除金融業內部的障礙,增強競爭與效率。內容主要有:允許銀行在全國設立分支行;允許資金充裕的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允許工商企業擁有銀行子公司;對龐雜的金融管理機構進行簡化等。美國的金融制度正處于這一變革中。1994年,美國終于頒布了《州際銀行法》,該法允許商業銀行從1997年6月1日起跨州經營金融業務,設立分支機構。這一法案打破了1927年《麥克法登法案》關于單一銀行制度的法律限制。
1999年11月4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以壓倒多數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廢除了對世界金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及其他一些相關法律中有關限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跨行業經營的條款,從而使美國金融業從立法上告別了分業經營的歷史,邁向了混業經營的時代。
表1-1 美國金融體系演變發展的重要歷史沿革

二、美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美國的金融組織體系非常龐雜,其基本結構可如圖1-1所示。

圖1-1 美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一)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美國的中央銀行是聯邦儲備體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 FRS),是根據1913年《聯邦儲備法》而建立的。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聯邦一級,最高當局為聯邦儲備委員會,負責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此外還有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邦咨詢委員會,前者是負責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最高決策機構,后者為決策提供政策建議。第二部分是全國12個區域的聯邦儲備銀行。
(二)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s)
商業銀行是美國最古老的金融機構,是美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的商業銀行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國民銀行,是根據1863年《國民銀行法》向聯邦政府注冊的商業銀行,它們規模較大,資金雄厚;第二類為根據各州的銀行立法向州政府注冊的商業銀行,稱為州立銀行。
(三)非銀行金融機構(Non-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戰后,美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很快,特別是80年代《放松管制和貨幣管理法案》頒布后,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有四大類:
1.儲蓄機構(Depository Institutions)
它們以存款賬戶的形式吸收盈余單位的資金,其負債以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存單和交易賬戶為主。代表機構有四種:一是儲蓄貸款協會(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其資產多投入抵押貸款市場,目前約有2000家儲蓄貸款協會在聯邦注冊,由聯邦國內貸款銀行委員會(FHLBB)管理,另有2500家左右在各州注冊,由州銀行委員會管理;二是互助儲蓄銀行(Mutual Savings Banks),只有500多家,多分布在新英格蘭地區,主要用來鼓勵居民儲蓄,資產投放于抵押貸款市場和政府及公司債券上;三是信用社(Credit Union),它是一種非盈利性的合作組織,從會員吸收資金并向會員發放貸款;四是70年代興起的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2.契約型機構(Contractual Institutions)
主要指保險公司(Insurance Companies)和私人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它們通過保險單或退休金計劃獲得規則的資金流入,在精確的安排下可預見因死亡、財產損失或退休引起的資金流出,從而開展各種資產負債業務。美國目前有約2000家人壽保險公司和3000家財產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擁有資產的絕大部分,它們主要將資金投向公司債和抵押貸款等長期資產上。退休基金是用來為個人退休后提供一種保障,除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的外,大多數的退休基金是由雇主、員工、地方或聯邦政府共同出資組建的。
3.金融公司(Finance Companies)
它包括商業金融公司(Business and Commercial Finance Companies)、抵押金融公司(Mortgage Finance Companies)、個人金融公司(Personal Finance Companies)和銷售金融公司(Sale Finance Companies)四種類型。其共同特點是從銀行借款、發行商業票據或長期債券來籌集資金,用以從事消費信貸和各種專業金融業務。
4.投資公司(Investment Companies)和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
投資公司是非存款的金融機構,主要通過經紀人出售股票或向私人發行小額證券來獲取資金,公司將資金投放于各種不同的資產。美國的投資公司有兩種類型:一是封閉型投資公司(Close-end Investment Companies),它通過經紀人或投資銀行出售股票,不購回自己的股票,個人持股獲得收益;二是開放型投資公司(Open-end Investment Companies),它以一定的單位向公眾出售股份,也可根據需要贖回股份,這類投資公司也稱為共同基金。
投資銀行主要是包銷各種證券,如股票、公司債、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券,提供資金管理和房地產投資咨詢,為收購、兼并提供咨詢及其他公司財務服務。
(四)政府金融機構
美國的政府金融機構有三大類:
1.房屋住宅金融機構
它是美國最重要的政府金融機構,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住宅及城市開發部(HUD),它主要為低收入者提供適當的住宅,為住宅購買者提供健全的資金融通。其業務是通過該部監督下的聯邦住宅管理署(FHA)、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NMA,1968年改為民營)、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NMA)來進行的。這些機構主要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住宅抵押貸款,從而增強這類資產的流動性。另一部分是聯邦國內貸款銀行委員會(Federal Home Loan Bank Board, FHLBB)。
2.農業信貸機構
美國農業信貸機構是由農業信貸管理署負責監督與管理的,農業信貸機構有三部分,即12家聯邦土地銀行、12家中期信貸銀行和農業合作銀行。
3.其他政府信貸機構
美國的政府信貸機構還有中小企業信貸、進出口銀行、政府年金組織、社會發展公司、環境保護金融管理局等。
三、美國金融制度的特點
(一)獨特的二元中央銀行制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采用二元中央銀行制的模式,它在聯邦一級設立聯邦儲備委員會及相應的機構,而在州一級劃分為12個聯邦儲備區,每一區設立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兩級中央銀行分別行使各自的金融管理權。同時,聯邦儲備體系在組織上具有不完整性?!堵摪顑浞ā芬幎ǎ械膰胥y行必須成為聯邦儲備體系的會員,而州立銀行可自由決定是否加入聯邦儲備體系,因此,聯邦儲備體系只能對國民銀行和一部分成為會員的州立銀行進行管理。1993年末,會員銀行總數為4338家,其中包括3360家國民銀行和978家州立銀行,共占全國商業銀行總數的36.6%。
(二)商業銀行的雙軌銀行制度和獨特的單一銀行制
美國歷史上農業、小工商業者與金融業者,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商業銀行形成雙軌銀行制度,即商業銀行可以自由選擇在聯邦政府注冊或在州政府注冊,前者稱為國民銀行,多為較大的銀行,后者稱為州立銀行,數目較多但多為中小銀行。聯邦和州各自對商業銀行進行注冊和監督。
長期以來,美國認為只有在銀行間開展充分的競爭才能促成一個高效率的銀行體系,因此從1864年到1956年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來限制銀行跨州設立分支行,從而形成美國特有的單一銀行制。美國單一銀行制和業務限制的規定阻礙了銀行業的發展。為沖破限制,銀行持股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紛紛建立,大銀行在其公司結構轉變為銀行持股公司形式下努力拓展新業務。20世紀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下,銀行跨州兼并事件時有發生。1996年,跨州設立分支行的限制被取消,美國的單一銀行制正經歷著重大的變化和調整。
(三)金融監管機構的多元化
美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制度的特殊性,也造成其金融監管機構的多元化。在對銀行業的監管方面,國民銀行由財政部的貨幣審計辦公室、聯邦儲備銀行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管理;州立銀行中的會員銀行由本州的管理當局(通常是州銀行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管理;州立銀行中的非會員銀行則由州管理當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管理。此外,對儲蓄貸款協會和信用合作社也由專門的機構,如聯邦國內貸款銀行委員會(FHLBB)、國民信貸聯合會(NCUA),會同州銀行委員會進行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