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比較金融制度
  • 楊勝剛
  • 4719字
  • 2019-11-26 14:31:01

第二節 臺灣地區的金融制度

一、臺灣地區金融制度的演變

戰后,臺灣地區金融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是接收整理階段(1945—1949年)。國民黨政府允許臺灣地區建立地方性幣制,改組日據時期的殖民地金融體系,逐步形成一套地方性金融體系。

第二是維持安定階段(1950—1959年)。國民黨政府將眾多中國內地金融機構遷往臺灣地區,為維持穩定,遷臺機構一律緊縮,保留機構,暫停對外營業,基本維持原有的金融結構。

第三是發展階段(1960—1974年)。臺灣當局放寬對金融機構的限制,逐步恢復了原在大陸的“四行、兩局、一庫”,批準了11家外商銀行來臺設立分行,成立了數家民營金融機構,組建“證券交易委員會”作為證券市場的管理機關,1961年10月成立了臺灣證券交易所。

第四是金融制度改革和發展階段(1975—1985年)。70年代中期,隨著臺灣經濟由輕化工轉向重化工,臺灣金融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將銀行分為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專業銀行和信托投資公司;將專業信用體制分為工業信用、農業信用、輸出入信用、中小企業信用、不動產信用和地方信用六種,奠定了臺灣金融體制的基礎;同時,設立“中國輸出入銀行”,交通銀行改為開發銀行;成立“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形成了“中央銀行”宏觀貨幣信用管理體制;建立了票券市場、外匯市場和同業市場。

第五是臺灣金融業的變革時期(1985年至今)。臺灣地區實行金融自由化,放開利率,放開民營銀行的設立,取消與貿易有關的經常項目外匯管制,逐步放寬資本項目限制。

80年代中期以來,臺灣地區金融制度的變革或稱金融自由化,是臺灣地區由“統制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內部原因看,臺灣地區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一直以公營為主,以政府信用為后盾,且受行政當局的種種限制,經營活動守舊、效率低下,同時利率管制、金融系統融資渠道不暢,又使地下借貸市場猖獗,對正常的經濟活動造成巨大的沖擊。從外部看,80年代巨額的貿易盈余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央銀行”買入外匯維持匯率穩定,致使貨幣供應量猛增,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另外,來自主要貿易伙伴美國的壓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臺灣地區金融自由化的主要表現是金融價格自由化、金融產品自由化和金融參與自由化。具體措施有:

第一,放松利率管制。經過70年代以來利率政策的調整,1989年公布實施的銀行法修正案正式取消了對銀行存貸利率的限制,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第二,實施銀行民營化。1989年銀行法修正案正式宣布,允許私營銀行開業,這是臺灣金融自由化的重要里程碑。其內容有兩方面:一是所有公營商業銀行私有化,將第一商業銀行等部分股份出售給私人持有;二是新批準設立民營銀行,1990年《商業銀行設立標準》規定其最低資本額為100億新臺幣,隨后有15家民營銀行獲得批準。

第三,放松外匯管制,推動金融業國際化。80年代臺灣地區放松外國銀行在臺開設分支行的限制。1987年,臺灣“中央銀行”放寬匯率波動幅度,允許一般居民自由持有外匯,允許匯出500萬美元,匯入5萬美元,鼓勵資本輸出。1989年取消新臺幣對美元加權平均中心匯率制度,政府通過影響銀行間交易量來間接干預匯率,同時設立外幣拆放市場,使各銀行的外匯資金調劑更加靈活。

第四,整頓地下金融,規范金融業。臺灣地區各類地下投資公司眾多,其組織不健全,財務結構脆弱,一旦新資金枯竭或在股市、地產市場投機失利,就會造成周轉困難引起倒閉,使投資者受損,危及整個金融業。1989年《銀行法修正案》強調堅決取締地下投資公司,這是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時加強金融管理的重要舉措。

二、臺灣地區的金融組織體系

臺灣地區的金融組織體系如圖2-2所示:

圖2-2 臺灣地區的金融組織體系

(一)臺灣地區“中央銀行”

1949年,原在大陸的“中央銀行”遷入臺灣地區,但大部分業務停頓,由光復后改組的“臺灣銀行”代理貨幣發行及其他業務。直到1961年6月,臺灣當局批準“中央銀行復業方案”, “中央銀行”逐漸成為臺灣地區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爸醒脬y行”隸屬于“行政院”,最高決策機構為“中央銀行理事會”。

除臺灣“中央銀行”之外,臺灣金融機構按是否創造存款貨幣可分為貨幣性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前者有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專業銀行、基層合作金融機構及“中央”信托局;后者有郵政儲金匯業局、信托投資公司及保險公司、票券金融公司和證券金融公司等。

(二)商業銀行

根據《臺灣銀行法》第70條,商業銀行僅指以收受支票存款、供給短期信用為主要任務的銀行。臺灣商業銀行包括臺灣本地銀行和外國銀行在臺灣地區的分行,本地銀行在臺灣地區又稱為一般銀行。至1990年開放新設銀行前,本地銀行的設置處于高度管制狀態,因此,本地銀行只有日據時代留下的省屬行庫,原先于大陸設立、后于臺灣復業的銀行,以及后來選擇性核準的少數銀行,總計只有24家,且絕大多數屬于公營銀行。除了一般銀行外,外商銀行分行設立早于新銀行的開放,不過在營業范圍與分行數量上均有限制。因此從產生來看,臺灣商業銀行有四種形式:一是日據時代銀行改制而來;二是國民黨政府從大陸遷臺后恢復營業及在60年代建立的商業銀行;三是臺灣當局80年代初實行金融國際化政策以來,臺灣地區引進的40余家外資銀行;四是80年代放松管制后于1991年新批準成立的16家民營銀行。

(三)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其他貨幣機構)

1.儲蓄銀行

它是指以收受存款及發行金融債券、吸收國民儲蓄、供給中長期信用為主要任務的銀行。臺灣尚無獨立的儲蓄銀行,它是指各商業銀行附設的儲蓄部,其資本、營業及會計均獨立,經營管理按儲蓄銀行的規定辦理。

2.專業銀行

它是指對特定的經濟部門提供中長期專業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其業務范圍具有一定側重領域。例如,工業銀行指由交通銀行改制的開發銀行;農業銀行有“中國農民銀行”、臺灣土地銀行和臺灣省合作金庫;進出口銀行指“中國輸出入銀行”;不動產信用銀行指臺灣土地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是1975年后由和會儲蓄公司改制而成的,是一種區域性的民間金融機構,主要有臺北區、新竹區、臺中區、臺南區、高雄區、花蓮區、臺東區中小企業銀行共7家。這些專業銀行仍然以商業銀行業務為主,政策性專業銀行的特征并不明顯,事實上臺灣并無完全專業性的金融機構。

3.基層合作金融機構

它是指基層的地區性銀行機構,現包括信用合作社37家,它是城市合作金融組織,以為中小工商企業和城市平民融通資金為主;以及農會信用部253家、漁會信用部25家,它們是農、漁會中的金融服務部門,吸收農村資金,并將大部分資金發放農、漁業生產加工和運銷貸款,是農村的合作金融主體。三類機構統一由臺灣省合作金庫管轄。臺灣省合作金庫既是一家一般銀行,又擔負著全省合作金融系統的領導職能。

4.“中央信托局”

它是金融及貿易多元性的機構,除辦理銀行業務外,還接受政府機關及公、民營機構委托,代辦貿易及進出口業務。

(四)其他金融機構

1.郵政儲金匯業局

郵政儲金匯業局1962年在臺灣地區恢復,業務由郵局兼營,隸屬“交通部”62但受“財政部”的監督和法令約束,只限于經辦儲金、匯兌、劃撥儲金等業務,不辦理授信、保證、信托、放款(除存款抵押放款外)等一般銀行業務。目前臺灣地區設有1243家郵局,由于機構普遍、服務良好,又有免稅優惠,成為臺灣地區吸收民間閑散資金的重要機構。

2.信托投資機構

從業務上看,臺灣信托投資公司是兼有投資銀行、事業投資公司和不動產投資公司的綜合性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并立為臺灣金融體系的三大支柱。到1993年,由“中央主管機構”核準設立的信托投資公司有8家,即“中國”、臺灣第一、“中聯”、“中華開發”、土地開發、亞洲、國泰和華僑信托投資公司,其中土地開發、“中華開發”、“中聯”為公營性質,1993年“中國信托投資公司”改制為“中國信托商業銀行”。此外,許多臺灣一般銀行包括外國商業銀行相繼設立信托部,兼辦信托業務。

3.保險公司

臺灣保險公司分為人壽保險公司和產物保險公司,前者屬于金融部門的其他金融機構,后者屬于民營事業部門。在保險業中,官營的保險公司市場所占份額較小,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和個人保戶則投保于民營保險機構。此外,還有“中央再保險公司”、漁船保險合作社等。

4.票券金融公司

票券金融公司是60年代臺灣地區構建貨幣市場時組建的,它屬于交易商性質,專門負責短期票券的買賣,充當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和政府債券買賣的經紀人以及提供企業財務咨詢服務。目前有三家,即中興票券金融公司、國際票券金融公司和“中華票券公司”。

5.證券金融公司

為建立證券市場的信用交易制度,臺灣地區于1980年創立專業性的證券金融公司,集中辦理證券信用交易,為投資者融資、融券。

6.“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1985年臺灣地區仿效發達國家,頒布《存款保險條例》,成立“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它由“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共同出資籌劃,并吸收少量一般銀行的資本,主要接受存款貨幣機構的投保,“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可向“中央銀行”申請特別融資。

三、臺灣地區金融制度的特征

(一)歷史性特征

臺灣地區金融制度反映著臺灣近代歷史的變化,大部分的基層金融機構是戰前地方性金融機構的延續,如土地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漁會信用部、中小企業銀行等,而銀行業則多是由大陸遷臺后復業或新建的。

(二)官營壟斷的金融體制

臺灣地區的金融機構中絕大部分為官營性質(包括全部由政府出資和官民合資而官股占50%以上的銀行),其股本額、資產和存放款業務都占全部金融機構的90%左右。公營銀行的經營往往不以最大利潤與效益為原則,而是更多地考慮與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因此競爭力較低,從而影響到整個金融業的效率。盡管1989年以來,臺灣地區開放民間私人銀行的設立,但當局對其發展持謹慎態度,發展緩慢。

(三)金融雙元性

金融雙元性(Financial Dualism)是指有組織的金融體系之外存在大量的無組織的民間借貸。臺灣地區長期以來銀行利率偏低,正常的融資渠道無法滿足民間的需求,官方對民營金融活動的控制過嚴,使各種地下投資公司迅速發展。地下投資公司沒有銀行經營執照而經營存貸款等銀行業務,它們向公眾集資,支付數倍于一般銀行的存款利率,通過“以債養債”,即不斷吸收新的存款來支付舊存戶的利息和提款來維持流動性,同時撥出資金從事股票、外幣、地產的投機以獲取高額利潤,加大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

(四)“中央銀行”三權分立,獨立性較小

臺灣“中央銀行”原隸屬于“總統府”,1979年修訂銀行法將其改為隸屬“行政院”,它不僅受“行政院”的影響,還須對“立法院”和“監察院”負責。從法律上看,“中央銀行”只是配合金融政策的制定,“財政部”對金融政策的制定擁有較大的權限?!爸醒脬y行”內部設立理事會、監事會和正、副總裁,實行行政、立法、監察三權分立的管理模式。

(五)金融管理機構多元化

臺灣地區的金融管理機關有三類。一是行政主管機關。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財政部”,省(市)為“財政廳”,此外縣(市)政府財政局(科)執行對轄區內的信用合作社、農(漁)信用部的管理。二是業務主管機關,即“中央銀行”。它負責制定執行貨幣政策、管理貨幣發行、經理“國庫”、檢查指導“全國性金融機構”的業務。三是金融業務的檢查機關。目前有權對金融業務檢查的機關有“財政部”及地方財政部門、“中央銀行”、臺灣省合作金庫、“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六)銀行業務綜合性發展

臺灣地區銀行體系過去采用短期與長期金融分離、證券業與銀行業分離的模式。按銀行法,臺灣地區有四類銀行,即商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專業銀行、其他銀行。但多年來銀行體系一直朝綜合銀行的方向發展,除“中央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郵匯局外,其余各銀行均辦理支票存款及短期放款等商業銀行業務,并普遍設立儲蓄部門吸收儲蓄存款,甚至專業銀行也以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銀行與證券業務仍然采用分離的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安化县| 饶平县| 琼海市| 双流县| 吴旗县| 施秉县| 黎城县| 班玛县| 大关县| 乡宁县| 卓尼县| 宁化县| 九寨沟县| 昭通市| 浦北县| 镇康县| 舟曲县| 沧源| 五原县| 衢州市| 香河县| 延庆县| 汶川县| 寿宁县| 台湾省| 南平市| 和静县| 景德镇市| 台山市| 白玉县| 新民市| 岐山县| 绥芬河市| 九寨沟县| 盘山县| 远安县| 沾益县| 呼玛县| 桂阳县| 南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