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較大屬內的物種比較小屬內的物種更容易發生變異
如果把任何植物志中記載的某個地區的植物分為兩群,每群內屬的數目相同,但其中一群為大屬(包含物種多的屬),另一群為小屬,這時就可看出,含大屬的群里有較多常見的擴散大的優勢物種。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因為一個屬在一個地區有眾多物種的事實,就能證明在這個地區存在著有利于這個屬的有機或無機的條件,所以在物種數多的大屬內,可望找到較大比例的優勢物種。但是許多原因使這個對比的結果不如預期的那樣顯著。比如,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圖表所顯示的結果,是大屬所具有的優勢物種僅略占多數。這里我不妨指出兩個原因: 淡水植物和咸水植物一般都是分布廣、擴散大的,但這似乎只與它們生長環境的性質有關,而與所歸的屬的大小沒什么關系;又如,低等植物本來就比高等植物更為擴散,這與屬的大小也沒有密切關系。低等植物分布廣的原因,將在地理分布一章內進行討論。
把物種看做僅僅是特征顯著、界限分明的變種的觀點,使我推想到各地區內大屬比小屬更易出現變種。因為在任何已經形成多種近緣物種(即同屬內的物種)的地區,按一般規律現在應當有許多變種或初期物種正在形成,正如在許多大樹生長的地方,可望找到許多幼苗一樣。凡是在一屬內因變異而形成許多物種的地方,曾經有利于變異的各種條件一般將繼續對變異有利。相反,假如認為每一物種都是一次單獨的特別創造行為,我們就很難說明,為什么物種多的生物群會比物種少的生物群產生更多的變種。
為了檢驗這個推想是否正確,我曾把取自12個地區的植物和兩個地區的甲蟲,分為大致相等的兩組進行對比研究,把大屬的物種列在一組,把小屬的物種列在另一組。結果證明,大屬組里比小屬組里有較大比例的物種產生了變種;而且,大屬組里產生變種的平均數也比小屬組里的變種平均數大。如果改變分組方法,把含一至四個物種的小屬除去,則仍能得到上述兩個結果。顯然,這些事實對于說明物種不過是極顯著的永久變種這一觀點很有意義,因為在同屬里形成許多物種的地方,或者說,在“物種制造廠”過去活躍的地方,通常現在仍然是活躍的,因為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新物種的制造是一個緩慢過程。如果把變種看做是初期的物種,以上觀點則肯定正確,因為我的圖表清楚地顯示出一個普遍規律,即如果一個屬產生的物種數多,那么這個屬內的物種產生的變種(即初期物種)也較多。這并不是說,一切大屬現在都呈現大量變異,都在增加種數,或者說小屬全不變異,沒有物種數的增加。假如果真是那樣,我的學說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因為地質學清楚地顯示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屬內的物種也曾大量增加過,而大屬常常在達到頂點時便開始衰落以至消亡。我要闡明的僅是: 在曾經形成許多物種的屬內,一般說來,仍有許多新物種在不斷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