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種起源
- (英)達爾文
- 1044字
- 2019-11-29 16:22:12
與物種內各變種間的情況相似,一個大屬內的許多物種也都彼此程度不等地密切相關,而且在分布上都有局限性
在大屬內各物種及其變種之間還有些關系值得注意。我們已經知道,在區別物種和顯著變種時并沒有確實可靠的標準,所以在可疑類型間找不到中間環節時,博物學家只得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量來作決定,通過類推來判斷,是否有足夠的差異量,把其中一類或兩類列為物種。因此,在決定把兩個類型列為物種或變種時,差異量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當弗利斯(Fries)在談到植物以及韋斯特伍德(West-Wood)在談到昆蟲時,兩人都指出大屬中物種間的差異量往往是非常小的。我曾試圖用平均數字來檢驗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所得的結果證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我還咨詢過一些敏銳而有經驗的觀察家,他們在深思熟慮之后,也都同意這種說法。由此可見,與小屬內的物種比起來,大屬內的物種倒更像變種。還有另一種辦法來說明這種情況,那就是,在大屬內不但有多于平均數的變種(或初期物種)在形成,就是在已形成的物種中,也有許多物種在一定程度上與變種相似,因為這些物種間的差異量,比通常認為的物種間的差異量要小。
更進一步說,大屬內物種間的關系,與任何物種的變種間的關系是一樣的。任何博物學家都不會說,同屬內的一切物種彼此間的區別是相等的,所以,一般被分為亞屬、組或更小的單位。弗利斯說得很清楚,小群的物種總是像衛星一樣叢生于其他物種周圍。那么,什么是變種?變種不就是那些環繞在親種周圍的,彼此間關系親疏不等的成群類型嗎?當然,物種與變種之間是有重要區別的,那就是變種之間、或是變種與親種之間的差異量比同屬內物種之間的差異量要小得多。當本書討論到我稱為“性狀分歧”的原理時,我將解釋這一點。我還要解釋較小的變種間的差異是如何發展成為較大的物種間的差異的。
還應注意的一點是,變種的分布范圍通常很受限制。這該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因為如果變種的分布比其假定的親種分布還要廣,那么,它們就應該互換名稱了。但是有理由相信,那些與其他物種非常接近、類似于變種的物種分布也是極受限制的。例如,華生先生從精選的《倫敦植物名錄》(第四版)中,曾為我指出63種植物,它們被列為物種,但因與其他物種非常相似,他認為這些物種的地位值得懷疑。華生把大不列顛劃分為許多省,在這些省中,上述63個可疑物種的平均分布范圍為6.9省;在同一書中記載著公認的53個變種,它們的分布范圍為7.7??;而這些變種所在的物種的分布達14.3省??雌饋?,公認的變種和近緣類型(可疑物種)有極其相似的有限分布范圍;但這些可疑種都被英國植物學家定為真正的物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