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社會學導論
- 馬戎
- 769字
- 2019-11-26 14:44:48
四、國外族群社會學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1952年我國各大專院校進行了院系調整,社會學、人類學這兩個學科被取消,同時在新建的民族學院系統里,在新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形成了“(少數)民族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后來也被稱為“民族學”。中國學術界在建國后先后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沖擊,這些沖擊給各個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從多方面干擾和制約了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工作的發展。從目前國內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現狀來看,我國族群研究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借鑒國外的經驗:
(1)現在國內的族群研究往往以一個族群為對象,注重研究這個族群的歷史、歷史人物、風俗習慣、語言、宗教、親屬制度、社會組織等等,選擇調查地點時往往選族群成分單一并受外部影響較少的“純”社區,而對該族群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交往以及影響族群關系因素方面的研究,則相對重視不夠。西方社會學界的學術傳統注重研究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族群問題的重點放在多族群社會中族群關系的現狀及變化規律方面,這一研究取向值得國內研究者借鑒。
(2)由于自1949年以來國內學術界與國際同行的學術交流隔絕了幾十年,所以直至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對西方國家關于族群研究,特別是對族群關系研究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分析手段等方面比較生疏。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基本上還是沿襲傳統的研究方法,從經典理論的概念來推理演繹,而對西方學術研究中使用的定量方法、結構分析、比較方法等吸收運用不夠。
(3)國內的族群理論比較單一。而現實社會中關于族群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衍生變化的理論應當是很多的。在國內傳統民族研究中,常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種發展進程當作惟一的軌跡。對“民族”定義的討論往往也脫離不開前蘇聯傳統理論的框架。我們應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現實情況逐步開拓出一些新的研究專題和提出新的理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