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今世界與中國都需要發展族群社會學
如果說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在西歐造就了第一批“民族—國家”,之后在拉丁美洲原殖民地出現了第二批“民族—國家”;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第三批“民族—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造就了第四批“民族—國家”;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改革”又使得蘇聯、南斯拉夫等在政治上解體而造就了第五批“民族—國家”。在這些獨立、分裂運動中,“民族自決”始終是一面政治旗幟,并被國際社會所認可。現在一些人認為中國也將迅速步蘇聯的后塵,這正是許多西方學者預言和許多西方政治家期待的。在蘇聯和南斯拉夫相繼解體之后,中國能不能既堅持“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同時又克服種種困難、維護多族群國家的統一?這是21世紀每個中國人不得不考慮的大問題,是涉及到中華民族的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和改革事業能否成功的大問題。
在這種形勢下,研究我國族群關系的發展歷史,調查各地區族群關系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借鑒其他國家處理族群問題的經驗與教訓,總結建國后我國政府在執行各項民族政策中的實際效果,分析今后進一步改善族群關系的途徑和措施,探討如何能夠讓我們的祖國比較順利地度過經濟利益重新調整、民族主義回潮這個過渡時期,思考如何堅持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多元一體”傳統,在西方學者為未來世界政治格局提出“文明沖突”框架時,如何推動以“多元—中庸”、“和而不同”中華文明傳統為基礎的“文化創新”思路,這些問題都已經成為關系到民族和國家興亡的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而對于這些課題的研究,族群社會學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對于它在這方面所發揮作用的重要意義,如何評價都是不會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