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人類是地球生物進化的最高層次,在人類起源、進化和演變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人類群體與社會形成了一定的多樣性。我們每天從四周所接觸的人群中、從播放電視節目的圖像及聲音中很容易發現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顯著差別。人們之間不但有年齡和性別差異,而且在膚色、體型、毛發、語言、習俗、性情、行為等各個方面也都存在明顯差異。
人類當然也意識到這些差異的存在。當各地區各族群之間的相互接觸不斷增加時,他們必然會分析自己所屬族群與其他族群之間存在的共性和差別,并考慮個人和自己所屬群體的“身份認同”問題,以便在不同場景中把本族群與其他族群相互區分。早在人類社會出現語言的初期階段,居住在各地的群體便在本群語言里創造出一些名稱來稱呼身邊那些不同的人群,各群體的學者們又在此基礎上使這些術語統一化、標準化并使之逐漸形成了規范的使用習慣。也就是后來在人類各種語言的詞匯中出現如中文的“種族”、“民族”、“××人”、“部落”等等,英文的race, ethnic group, nation, nationality, ethnicity等等,德文的volk, volkerschaft, nation等以及俄文、法文等其他語言中的類似詞匯,這些詞匯反映了各地的地方性身份認同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層次的邏輯體系。當各群體相互交流時,各方都試圖把他方劃分群體的概念術語翻譯成自己的詞匯,并在這些外來概念術語與本群體長期習慣使用的概念術語之間建立起相互對應的關系,用以理解各地區的群體關系。
種族與族群問題是當今最敏感的世界性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之一。隨著歷史上的多次民族大遷徙,隨著近代殖民主義時期的人口遷移,隨著大大小小各種形式的戰爭和政治版圖的變化,也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今天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還能保持對外封閉和與世隔絕,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中沒有外來移民并由單一族群組成。
人類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全球性貿易市場的發展和國際人口流動的增加,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前蘇聯集團國家,它們的種族沖突和族群問題非但沒有弱化,還有不斷升級的趨勢,特別是在國內外政治、宗教勢力的共同作用下,許多國家的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受到嚴重威脅,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和區域性戰爭。
在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各個學科中,社會學是一門關注社會發展變遷、研究社會現實問題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當今人類社會種族、族群關系發展的客觀形勢也必然使得社會學家們對種族和族群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并使之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學的一個核心研究領域。
- CompTIA Project+ Certification Guide
-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十三卷)
- 高校軍事理論教程
- 人才發展的主體性因素
- 民族地區人口城鎮化的就業促進政策研究:基于廣西農民的需求表達
- 基于生態經濟視角下的城市群發展機制研究
- 當代日本留學生政策變遷
- 中俄農村圖書館建設歷史與經驗比較研究:以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為例
- 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學術年刊(2023年卷)
- 殘障權利研究(第4卷/第1期/2017·夏季號)
- 珠江論叢(2015年第2輯/總第8輯)
- 危機與變革: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探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201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 寶貝取名有學問
- 關西單車導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