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社會學導論
- 馬戎
- 2512字
- 2019-11-26 14:44:47
前言
中國有史以來就是一個多族群國家,幾千年來朝代更替、分分合合,但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綿延至今,始終保持了作為一個統一政治實體的存在。
記得1982年我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在宿舍遇到一個外表完全是中國人的學生,我以為他或他的父母來自臺灣或香港,就很自然地問他是從哪里來的:“Where did you come from? ”他很嚴肅地看著我,回答說:“I am an American! ”(“我是個美國人!”)。談話就這樣結束了。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校園和街道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五顏六色、體形不同、各種口音的人們。我們都知道美國曾長期實行種族隔離與歧視政策,黑人曾一度是奴隸,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廢除《排華法案》。看到美國存在這樣巨大的體質和文化差異,了解到種族沖突的歷史背景,我感到非常驚異的是,我所遇到的美國人,不管是什么膚色和使用什么語言,都具有對國家的高度認同,“不愛國”是美國社會最嚴重的指控,這將會使一個人和他的家庭在任何場景中都無地自容。那么,使美國人得以克服所有障礙而建立起對國家高度認同意識的基礎和機制是什么呢?當一個在中國旅行的外國人詢問少數民族青年“你是誰”時,他們是否都會不假思索和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國人”?什么時候“我是中國人”能夠成為具有不同民族成分的中國公民心目中最重要的身份認同?
對我的又一個沖擊是蘇聯的解體。小時候我讀過很多描寫蘇聯各族民眾在內戰時期、建設時期以及衛國戰爭時期是如何團結互助的小說,即使在德軍幾乎占領蘇聯歐洲部分的全部領土、蘇維埃政權最艱難的時候,蘇聯各族人民依然能夠團結抗擊而沒有解體,我覺得這證明在蘇聯已經形成了各族之間的牢固團結。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是,經歷過那么多艱苦歲月的考驗,這個共產主義民族理論與實踐的楷模,列寧的故鄉,建設了70年的超級大國卻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我們隨后看到的是蘇聯原有經濟體系的崩潰、各國對領土與資源的爭奪、各族人口的大遷移,以及一些族群爭取獨立的流血戰爭和恐怖襲擊。南斯拉夫的解體與內戰則是蘇聯民族關系體制流于失敗的另一個注腳。對于認真讀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人來說,這是無法解讀甚至長期不愿相信的噩夢。
在21世紀,中國可能面臨的最嚴重挑戰有兩個:一個是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失去權威性,由于人們對“民主”的認識誤區而可能導致社會混亂失序;另一個是內外力量推動下出現的少數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有可能導致國家解體。西方國家會盡所有可能的努力來促成這兩種情況在中國出現。在前蘇聯和南斯拉夫發生的事態,以及近期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最新變化,都應當引起中國人足夠的警惕。
正是出于對中國民族問題發展前景的關切,我在美國學習時選修了民族社會學的課程,我選擇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于內蒙古的人口遷移與民族交往。1987年回國后即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開設“民族社會學”研究生課程,招收這一方向的研究生,這些年里培養了一批藏、蒙古、維吾爾、回、滿等民族的學生,同時在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從事與民族問題有關的實地調查。所有這一切都是希望能夠深入了解我國各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借鑒西方和前蘇聯在民族問題上的經驗與教訓,從基本思路、理論和制度上把中國的民族關系逐步理清,為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重新崛起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仔細想一想,自從小平同志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與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狀況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形勢下這些學科的發展也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經濟發展、政權建設和法治建設。相比之下,我國的民族理論和民族研究,從基本概念、主要觀點到研究方法還大致停留在50年代和60年代,應當說已經跟不上中國近二十多年來國情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了。我認為應當堅持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時俱進,以科學求實的態度,腳踏實地來從事調查研究,并以此推動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研究的發展。同時在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又要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鼓勵大家在分析與爭論中共同探討真理,逐步達成共識。我們面對的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不曾遇到過的問題,我們從事的也是前人所沒有做過的事業。
作為一名教師,課程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本職工作。在這些年閱讀、調查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我把歷年的講義整理后編成一本教材《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在2004年9月出版。出版后,有些人反映這本書作為研究生教材大致適宜,如用做本科生教材則篇幅過大(80萬字),定價偏高(49元),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是民族院校和西部的綜合大學,選修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學生,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所以建議我再編輯一本縮寫的本科生教材。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一本書49元對于西部地區的本科學生來說,不是個小數目,而且該書討論的部分內容,對于本科生也稍深了一點,一個以本科生為對象的簡寫本,可能更有助于普及。這本書就是這樣在研究生教材的基礎上壓縮而成。
本書與《民族社會學》相比,保留了其結構和基本內容,所刪簡的主要是引證文獻、數據案例及全部腳注。對原書的附錄僅保留了“教學大綱”,而且考慮到本科生的專業基礎和閱讀能力,對“教學大綱”也做了修訂。本書結構與“大綱”有一點不同,就是“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在大綱中為一講,但在教材中被分為兩章,“教學大綱”中的第17講是“族群關系研究實例”,建議授課教師結合自身做過的研究課題講授,所以本書與“大綱”比較,多了一章“社會目標”,少了一章“研究實例”。這本教材共分18章,在授課時可作為18講,任課教師可根據本校具體學制進行安排。
由于本書各章節的文獻引證和分析論述都進行了大量刪簡,砍掉了原書約三分之二的篇幅,所以許多專題的討論顯得有些單薄。好在研究生教材已經出版,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有關文獻和論述的同學可參考那本研究生教材。
民族問題是中國的大問題,近年來中國的民族關系也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變化,需要加強調查與研究,而社會學在民族和族群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等方面確有特色和一定的優勢,民族社會學這一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都亟待加強,希望這兩本教材互相配合,從不同層面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民族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馬戎
2005年5月于北京大學藍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