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社會學導論
- 馬戎
- 4460字
- 2019-11-26 14:44:53
二、蘇聯時期的民族關系理論
1.民族自決權問題
列寧的《民族問題提綱》(1913年)共有10條,涉及到了與民族問題有關的許多重要問題。最重要的是強調了“民族自決權”的含義,認為“除了從政治自決,即從分離和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這個意義上來解釋之外,我們決不能作別的解釋”(第1條)。
列寧認為,出于一般民主的基本原則,為俄國的邊疆民族考慮,從東歐、亞洲的革命形勢出發,對處于國家制度最落后、最反動的沙皇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必須在宣傳中堅持“民族自決權”(第2條)和制定相應的戰略(第3條)。對于共產黨人是否應當支持某一個民族實行國家分離,則必須考慮“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的利益”,警惕資產階級用“祖國”的口號來分裂各民族的無產階級(第4條)。第2條到第4條講的是在實際中如何應用“民族自決權”的策略。在1913年,列寧和無產階級政黨所最為關注的是如何推翻沙皇的統治,而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分裂運動和獨立戰爭,無疑會極大地削弱沙皇反動政權,從而十分有利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列寧提出“凡是國內居民生活習慣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區域,都應當享有廣泛的自主和自治”(第5條),并應“頒布全國性的法律”以“保護國內任何地方的任何少數民族的權利”(第6條)。但是列寧明確反對跨地域的“民族文化自治”或“民族自治”,例如把“洛茲、里加、彼得堡、薩拉托夫的德意志人結成一個民族根本不是俄國社會民主黨的事情”,而“尤其錯誤的是超區域的(個人的)民族自治的口號和設立……民族議院和民族國務部長”的主張。“‘民族文化自治’的口號則在教育(或者整個‘文化’)事業上宣揚民族的隔絕”(第7條)。這幾條講的是國內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
“在黨的機構上不是實行(各自治地區)的聯邦制,也不是成立各民族的社會民主黨集團”(第8條),換言之,黨的機構不能以民族劃分進行組織,要一方面“堅持地域自治”,另一方面堅持各民族的社會民主黨機構的統一(第9條)。當時俄國的形勢要求俄國共產黨人重視民族問題,“并以堅定的國際主義和各民族無產階級團結一致的精神對這個問題做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的解答”(第10條)(列寧,1913a:236—244)。
列寧在這個《提綱》里談到了分離出去建立獨立國家的“民族自決權”和國內的民族區域自治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是處理民族關系的兩種解決辦法。而在對待具體個案的處理和態度方面,最重要的原則是要符合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據這一根本利益,在處理各地具體的“自決”和“自治”等問題上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拔覀儞碜o分離權(但不擁護所有民族的分離?。!偟膩碚f,我們是反對分離的”(列寧,1913b:502)??偨Y以上觀點,少數民族擁有“自決權利”是列寧強調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如何應用,則存在著很大的靈活性,而比“自決權利”更為重要的原則是如何有利于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如果某個地區關于“民族自決”的主張不利于當地和全俄國的革命發展,就需要批評有關主張。因為全俄國的革命是否能夠取得勝利,關系到俄國所有民族的解放,這遠比某個民族是否得到“自決”重要得多。事實上,為了削弱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西方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其他顛覆活動幾乎都與鼓吹某個地區的“民族自決”并努力使之脫離俄國相聯系在一起。
2.區域自治或者國家聯盟
列寧在早期曾經反對過聯邦制,“馬克思主義者是堅決反對聯邦制和分權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資本主義為了自身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盡可能大盡可能集中的國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覺悟的無產階級將始終堅持建立更大的國家。它總是反對中世紀的部落制度,總是歡迎各個大地域在經濟上盡可能達到緊密的團結,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地域上,無產階級才能廣泛地展開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列寧,1914b:28)。這里明顯地帶有如何更有利于進行政治斗爭和如何更有利于發展國民經濟兩方面的考慮。
到了1917年修改黨章時,列寧指出“國內各民族都有自決權。國內各民族都有自由分離和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權利。俄羅斯人民的共和國不應當用暴力,而應當完全通過自愿的協議,來吸引其他民族建立一個共同的國家”(列寧, 1917a:439)。由于當時各民族的實際發展情況,在烏克蘭、波蘭、芬蘭等地都已經出現了地方政治權力機構,列寧認為需要通過承認自決權,承認各民族有獨立建立自己國家的權利,在此基礎上通過自愿原則再建立一個大的國家(聯邦或國家聯盟)。所以“十月革命”后成立的人民委員會于12月“承認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承認它有同俄國完全分離或同俄羅斯共和國締結建立聯邦關系或其他類似的相互關系的條約的權利”(列寧,1917b:338)。
1920年列寧根據俄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進一步修訂了對于聯邦制的觀點,指出“聯邦制是各民族勞動者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摪钪埔呀浽趯嵺`上顯示出它是適當的。……既然承認聯邦制是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那就必須力求達到愈來愈緊密的聯邦制同盟”(列寧,1920:126)。斯大林曾經提出讓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作為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要求,但遭到上述共和國的反對而未獲通過,列寧批評斯大林,提出使上述共和國在平等的地位上“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起正式聯合組成歐洲和亞洲蘇維埃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在此基礎上正式締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條約》。當時,俄國各民族地區是以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還是以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這取決于當時該地區的政治發展形勢,“一部分已經宣布獨立并建立主權國家的民族問題,是通過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加以解決的;另一部分除主權國家以外的其他民族問題,是在聯邦主體內,也就是在實行聯邦制或單一制的加盟國內通過實行自治制度來解決的”(王麗萍,2000:151)。
3.族群語言問題
語言是族群文化的基本載體,族群語言的前途往往預示著族群文化的前途。按照斯大林的觀點,民族語言的發展有三個階段:(1)在存在著民族壓迫的歷史時期,“各個民族和各種語言的和平與友誼的合作條件還沒有具備,……(事實上是)一些語言的被同化和另一些語言的勝利”; (2)“在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勝利以后的時代,……民族平等將會實現,壓制和同化語言的政策將會取消,各民族間的合作將會建立,而各民族的語言將有可能在合作的方式下不受約束地互相豐富起來”; (3)“這些語言由于各個民族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長期合作將首先劃分出最豐富的單一區域性語言,然后區域性語言再溶合為一個各民族的共同的語言,這種語言當然既不是德語,也不是俄語和英語,而是吸收了各民族語言和各區域語言的精華的新語言”(斯大林,1950:557—558)。
在《民族問題與列寧主義》一文中,斯大林進一步把“民族語言”與“民族消亡”聯系起來:“當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已經充分鞏固,……各民族已經在實踐中深信共同語言優越于(本)民族語言的時候,民族差別和民族語言才開始消亡而讓位于一切人們共同的世界語言。……各民族的未來的大致圖畫,各民族在將來融合的道路上發展的圖畫就是如此”(斯大林,1929:299—300)。
另外需要指出,列寧對于利用行政力量強行推行“國語”的做法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樣做只能引起使用其他語言族群的反感,任何一種語言在一個多族群國家里也不應擁有特權,經濟活動的發展會推動應用性最廣、使用最便利的一種語言成為公共語言,任何強制的效果恰恰適得其反(列寧,1913c:330—334)。但是列寧同時又明確提出“‘民族文化自治’的口號則在教育(或者整個‘文化’)事業上宣揚民族的隔絕,但隔絕是同保持一切(其中包括民族)特權的基礎完全符合的”(列寧,1913a:241)。所以過分強調“民族語言”在公共事務和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上會起到“民族隔絕”的效果。
4.族群關系的發展前景和族群融合問題
關于族群關系的未來發展前景,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不只是要消滅人類分為許多小國家的現象和各民族間的任何隔離狀態,不只是要使各民族互相親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為一體”(列寧,1916:140)。“正如人類只有經過被壓迫階級專政的過渡時期才能達到階級的消滅一樣,人類只有經過被壓迫民族完全解放的過渡階段,……才能達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列寧,1916:141)。這是從理論分析上所得出的結論。
在漢語的詞匯中,“同化”往往與“強迫”聯系在一起而帶有消極的意義。列寧認為,“誰沒有陷入民族主義偏見的泥坑,誰就不能不看到資本主義同化民族的這一過程包含著極大的歷史進步作用”(列寧,1913d:12)。在沒有民族壓迫的條件下,族群間差異的縮小有著積極的意義;甚至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壓迫條件下,族群之間差異的縮小也仍然有著積極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的傳播,意味著各族群的被壓迫者之間聯合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可能性。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族群間差異的縮小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我們不應當主觀地去推動任何形式的“同化”,但也不必人為抵制自然發生的族群間文化融合。我們應當強調的是尊重族群特點,而不是不顧自然發展過程一味地強調要保持這些族群特點。要知道族群的一些文化特點是在特定的社會發展水平下產生的,它也必然會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消失,我們現在有些人為了表現對少數族群文化的尊重,過分強調已經淡化了的、在現時社會經濟發展下將要消失的族群特點,如某些與目前生活方式脫節的傳統風俗習慣,甚至有人試圖恢復已經無人使用的族群語言,這是與列寧的基本思路背道而馳的。
5.關于“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實上的平等”
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消除了族群壓迫,各族群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利,在法律上得到了平等。但原來的被壓迫族群由于曾長期遭受歧視,在教育、職業、收入等各方面仍處于劣勢。列寧認為惟有對大族群采取“不平等”的政策,才能幫助落后族群在一段時間內趕上大族群的發展水平。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就是少數族群從“形式上的平等”過渡到“事實上的平等”的過程,為幫助實現這一過渡,政府應當采取的辦法之一,就是對大族群“不平等”(或實行“歧視”),而對少數族群給予各種優惠。
列寧認為,“必須把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與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區別開來,把大民族的民族主義和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區別開來?!瓑浩让褡濉膰H主義,不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遵守對壓迫民族即大民族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可以抵償生活上實際形成的不平等”(列寧,1922:628)?!霸谫Y本主義制度下曾是壓迫民族的那些民族的工人,要特別謹慎地對待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感情,……不僅要幫助以前受壓迫的民族的勞動群眾達到事實上的平等,而且要幫助他們發展語言和文學,以便清除資本主義時代留下來的不信任和隔閡的一切痕跡”(列寧,1919:102—103)。
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后,雖然實現了民族解放和族群平等,但還需要分析如何才能對少數族群的發展實行積極有效的優惠扶助政策,進一步實現從“形式上的平等”到“事實上的平等”的過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即是為加快這種過渡而采取的一個重要做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種資源都通過行政管理渠道進行分配,為少數族群建立以本族群成員為首腦和主導的自治區域或加盟共和國,正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少數族群實行各種優惠政策的一種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