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1)
經過歷時幾千年來各地區人口的跨地域遷移,應當說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屬于多族群國家。無論從政府、學術界、社會民眾等不同視角出發,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多族群(以及多種族、多民族)的政治實體都需要考慮如何處理內部各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權利,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間的各種結構差異(教育、行業、職業、收入、宗教),如何認識族群的存在與發展(觀念和理論),以及今后如何引導族際關系的發展方向(戰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的族群關系處理得好,這個國家就可以通過內部積極整合不斷加強全體公民的凝聚力,降低社會管理與運行的成本,提高社會和經濟組織的效率,在經濟上變得強大和昌盛。在這個政治、經濟、文化全面良性發展的社會中,所有族群將分享經濟發展和國家強大帶來的成果,盡管在各種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達到絕對均等,但在一定意義上,所有族群都將是這個博弈過程中的“贏家”。
如果一個國家內部的族際關系處理得不好,這個國家將由于內部矛盾的惡性發展而導致社會離心力不斷增強,用于維持社會治安的財力、人力、物力即社會成本會明顯提高,這將增加政府開支以及民眾的稅收負擔。如果族群矛盾惡化為公開的政治沖突和分裂運動,那將會使整個社會分崩離析,并有可能導致內戰及引發外敵入侵,那樣國家將會急劇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戰火中本國的經濟基礎和各項設施也都將遭到破壞,這個國家的所有族群將飽嘗政治分裂和經濟衰敗所帶來的苦果,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說這個國家的所有族群最終都是“輸家”。
在歐洲國家和美國,許多從事關于族群研究的學者,強調的不是“民族”定義和其他抽象的概念,而是注重對國內族群關系的現實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本國歷史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從而制定本國族際關系的社會目標,并建議政府和社會應當如何引導和創造條件才能實現在國家統一框架下各族群和諧發展這一遠景目標。
對于如何設計多族群國家內族群關系的長遠發展目標,各國總結出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就中國現實國情來看,可參考的理論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中國歷史上有關族群的觀念和處理族群關系的傳統理論;(2)馬克思主義有關民族的理論,以及體現在前蘇聯和我國建國以來處理族群關系的政策與方針;(3)歐美等國關于多族群國家處理族群關系的理論。第一個方面的理論是我們古代先人根據我國國情所總結的經驗,我們不能也不應割斷歷史;第二個方面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前蘇聯的民族理論、戰略與政策對我國政府的影響很大,許多政策至今仍在延續,經驗教訓需要認真總結;第三個方面理論來自西方國家的經驗,對處于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并正逐步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