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化多元”與“政治一體”
人們在引用美國社會學家戈登的理論時,通常都比較強調美國當前的種族—族群關系的理論架構是“文化多元主義”,強調其“多元”的特征。需要指出,戈登在強調“文化多元主義”時之所以要突出“多元”,是與前兩個階段強調“族群同化”的目標做比較(無論是以盎格魯—薩克森民族為同化的藍本,還是以某種理想的“新族群”為同化的目標)。其實,戈登的“文化多元主義”有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前提,即美國各族群的“文化多元”是在全體美國國民保持其“政治一體”的大前提下才可以存在的,即美國主流社會在容忍“多元”的同時絕對沒有放松“一體”的一面。
在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們應當注意到:(1)在美國除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在地理分布上支離破碎的一些“印第安人保留地”之外,是絕對不允許某個族群獨占一個地理區域或者以一個族群為主體在一個地理區域內實行任何形式的“族群自治”; (2)限制成立以種族—族群為背景并具有排他性的政治團體或政黨,但是允許成立為爭取民權為目的的民間組織;(3)不允許成立以種族—族群為背景的任何排他性的經濟組織(公司、企業),也不允許經濟組織在招收員工時采取種族—族群選擇或帶有種族—族群歧視;(4)允許成立以某族群傳統文化藝術為旗幟、但在吸收成員中不帶排他性的文化藝術團體;(5)允許成立以種族—族群為背景或以某個族群為主要成員的宗教組織或教會的支系組織(如猶太教會、在基督教會下屬以華人或某個移民族群為主體的教堂)。這些政策說明美國政府嚴格限制各個種族、族群團體去發展其“政治性”,而是允許甚至鼓勵其向“文化群體”的方向發展。美國的政治家和學者們始終有意識地把美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復雜尖銳的種族、族群問題向“亞文化群體”方向引導,同時極力避免和防止種族問題演變為帶有政治傾向的“民族主義”思潮。盡管美國今天仍然不時出現偶然的種族沖突,但是基本上沒有發展成為帶有強烈政治分裂主義色彩的種族、民族運動,所以應當承認歷屆美國政府在這個導向上所做出的努力是比較成功的。
所以,在思考中華民族族群關系的“多元一體”格局時,我們可以參考西方國家處理族群關系的思路,把“多元一體”的思想進一步具體化為“政治一體”和“文化多元”的相互結合,并且在這個大框架下來思考中國的族群關系問題。如果接受這樣一個整體性框架,我們的許多觀念和做法也就需要進行反思和逐步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思考少數族群的有關問題時,把它們更應逐步看成是“文化群體”,而較少突出它們作為“政治群體”的角色。當然,政府必須對少數族群成員作為國家公民所應當擁有的各項權利予以保障,而且對一些因歷史原因發展較慢的族群應作為“弱勢群體”給予一切必要的照顧和優惠,幫助它們盡快地趕上來并具有平等競爭的能力,從而鞏固中華民族的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團結穩定的、繁榮強盛的多族群國家。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族群的成員都將分享到發展與繁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