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多元一體格局之所以會出現危機,主要是由于東亞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在近代發生了重大變化。新中國建國以來重建這一格局的歷史條件與幾千年前初創這一格局的歷史條件是很不相同的,其主要不同點可以歸納為三點:

1.鴉片戰爭之前,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東亞大陸的文化中心

幾千年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和中原地區,在各方面發展均領先于周邊少數族群,這使各少數族群集團存在著很強的仰慕漢文化的向心力。在經濟上,各少數族群都或多或少地依賴中原漢族農業地區的產品。在行政上,中原王朝的行政體制完善和治理有效,并擁有強大武力,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族群往往效仿內地的行政組織形式,但在軍事上則始終無法與中原王朝競爭。在文化上,中原地區各方面都十分繁榮,長期被各少數族群視為文化中心,不但中國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族群仰慕中原王朝,甚至曾經連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學生都以能到中國的京城學習而引以為榮。

自鴉片戰爭后,西方文明進入東亞大陸,在科學技術、制造工藝、武器軍艦、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西方文明成了一個外來的新文化勢力。過去區域性單一的文化中心已變成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中心多元化,漢文化在各方面都失去了原有的絕對統治地位,文化的向心力也因此大大削弱。

2.歷史上曾長期實行以漢族為核心、周邊地區層層淡化的管理體制

長期以來中國以漢族為核心組成了一個行政上多層次的中央帝國。漢族省份是這個帝國的腹地,有著嚴密的行政管理機構,直轄于皇帝。在漢族與少數族群雜居地區,行政組織松散一些,一些少數族群的領袖人物被任命為地方官吏。而在鄰近漢族地區的少數族群區域(如內蒙古、川西、青海、云貴、廣西)則是通過本族群的世襲王公貴族、土司頭人來治理。再向外延伸,地方政府的權力就更大一些,如西藏即是由地方噶廈政府治理,中央只派駐藏大臣來實施監督。最外圍是清王朝的藩屬國。由于當時在各少數族群和各鄰國中對于漢文化有著很強的向心力,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才形成了這種行政控制權力層層淡化的管理結構。

自鴉片戰爭后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四周有了強鄰,外國勢力積極通過各種侵略戰爭和外交壓力從中國攫取領土,把四周原屬中國的藩屬國和少數族群地區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維護國家統一,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族群地區的行政控制不得不強化,歷史上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在行政制度方面的原有形式需要重新調整,并轉變成核心地區(首都和重要城市)控制緊、邊疆地區控制緊、中層地帶控制松的一種新的行政管理結構。但是進行這樣的調整并不容易,這種努力經常會引起當地少數族群領袖人物的不滿,因為他們傳統上一直享有的自治權力被削弱了。晚清時期在北方實行的“移民實邊”、在西南實行的“改土歸流”、在西藏推行的“新政”等政策均引起一些地方首領的不滿和抵制。

3.歷史上中央政權所實行的是保持中原漢族地區在社會發展水平方面居優勢地位的政策

在歷史上,為了使中央王朝和中原文化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保持穩定,統治者需要保持中原地區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優越地位,使各少數族群始終處于落后和從屬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加快了各少數族群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并使它們逐步現代化。如果漢族地區與各少數族群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增大,在今天非但不能鞏固向心力和穩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反而會形成離心力,造成這一格局解體。近年我國在實行改革過程中,沿海各漢族省份經濟發展很快,與邊疆各少數族群地區的差距迅速擴大,這一趨勢令人憂慮。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各民族共同繁榮”,近年來中央政府提出的“西部開發”戰略,也正說明加快西部少數族群地區發展的緊迫性。

總結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在重建我國各族群多元一體結構的歷史階段面臨新的歷史條件,漢族與各兄弟族群之間,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族群聚居區之間在行政、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一個長期穩定和不斷發展的多族群共同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阿克陶县| 阿合奇县| 青河县| 博野县| 上蔡县| 宜州市| 沐川县| 竹山县| 云梦县| 平原县| 海安县| 饶河县| 普宁市| 巴楚县| 囊谦县| 宜州市| 准格尔旗| 隆德县| 湘潭县| 高碑店市| 邵阳市| 平度市| 垫江县| 双鸭山市| 宁阳县| 巴塘县| 同德县| 江都市| 新乐市| 白水县| 临漳县| 邯郸市| 和政县| 桂林市| 平果县| 怀远县| 甘南县| 东安县| 镇雄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