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形成時期
根據考古發現,遠古時代在中國各地就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族群集團和相應的文化區。這些族群集團又經過長期的相互交往、征戰和融合,到秦漢時期分別形成了以農業和畜牧業為其主要經濟活動的南北兩大統一體,它們既并立又相互依存。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或是北部游牧族群集團部分或全部地征服南部,或是南部農業族群集團把北方游牧族群遠遠趕向漠北和中亞,只是到了清朝中葉,漢、滿、蒙、回、藏、苗等各大族群集團才統一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體。在各族群的支持下,滿族為統一祖國各族群和奠定祖國的疆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滿族興起在我國東北部,在那兒有豐美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有可供開墾的肥沃土地。滿族的生產活動起初是以狩獵為主,兼營畜牧業,后來他們向漢族學習,發展了農業。所以滿族是介于農牧兩大統一體之間的族群集團,它既能理解中原農業族群的經濟活動、社會組織、文化習俗和族群心理,也能理解北方游牧族群;它一方面大量學習漢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努力保持北方狩獵族群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正因為如此,滿族最終能同時被農業族群和游牧族群兩方面所接受,使中華民族的農牧兩大集團真正地結合到一個實體之中。
2.第二個階段:危機時期
這一時期大致是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一百年期間。由于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中華民族這個民族統一體很快就面臨新的危機。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中,清王朝勢力急劇衰落,列強開始瓜分中國,他們侵略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鼓動邊疆少數族群脫離中華民族大家族。而幾千年以“天下”來看待世界,以“教化”來看待族群關系的中國人,在外來強大武力和亡國滅種的威脅下,不得不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觀,重新建立群體邊界的政治架構和國家觀念,其間不乏思想混亂與謬誤。如當時革命黨早期的口號曾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黃帝也被發掘出來并被塑造為中國人的“始祖”(孫隆基,2004:19)。
在這個危機時期,由于經濟上受到西方先進生產力和商品的沖擊,中國傳統的生產組織和經濟活動遭到沉重打擊;在文化方面,西方價值觀和基督教也伴隨著西方商品進入中國;由于軍事上的失敗,中國一再割讓領土,以致部分少數族群脫離了祖國。辛亥革命以后,滿清王朝崩潰,全國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分裂狀態。此時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面臨著解體的嚴重威脅。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喚醒、激發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全體成員的民族主義精神和增強了對這一多族群共同體的凝聚力。自在的中華民族在外來力量的沖擊下成為自覺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與外部民族的界限開始更為明確地劃分開,“中華民族”內部各個族群之間的凝聚力也得到空前加強。
3.第三個階段:重建時期
自1949年至今天的這一時期即是重建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旗幟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族群又重新統一起來。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民族理論指導下,各族群努力重新締造一個在形式與內容方面與以前大不相同的新的“多元一體”結構。
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原則是民族平等和民族進步,首先從立法上確立各族群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然后為了達到“事實上的平等”(即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上的平等)制訂了一系列扶助各少數族群發展的優惠政策。中國政府在各少數族群聚居區實行區域自治制度,以保障少數族群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力。新中國的統一與封建王朝制度下的統一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在族群平等基礎上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統一。而舊中國的統一是在族群壓迫制度下的統一,統一的趨勢往往伴隨著壓迫和反抗。自新中國成立,經過近五十多年的努力,雖然其間也經歷了許多曲折,但是我國各少數族群確實取得了很大進步,中華各族群的團結和統一得到了鞏固與發展。當然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矛盾,但總趨勢是團結而不是沖突,是統一而不是分裂。香港和澳門已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回歸祖國,臺灣海峽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迅速發展的大潮流是任何敵對政治勢力所無法阻擋的,這些也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統一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