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關于中國民族史的其他研究

1934年文化學社出版了王桐齡的《中國民族史》,同年世界書局出版了呂思勉的《中國民族史》,以及193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林惠祥的《中國民族史》。其中王桐齡一書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方法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1.王桐齡的《中國民族史》

全書的主線是中國“民族之混合及發展事跡”。這本書最核心的觀點,認為中國各族群經過幾千年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實際上都已經成為血緣混合的群體?!皩崉t中國民族本為混合體,無純粹之漢族,亦無純粹之滿人”(王桐齡, 1934:序1)。這個觀點得到林惠祥的支持,“今日之漢族所含成分盡有匈奴、肅慎、東胡、突厥等,……今日之漢族實為各族所共同構成,不能自詡為古華夏系之純種,而排斥其他各系。其他各族亦皆有別系之成分,然大抵不如華夏系所含之復雜”(林惠祥,1993a:40)。費孝通教授的觀點也與這兩位學者相同,“在看到漢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時,不應忽視漢族也不斷給其他民族輸出新的血液。從生物基礎,或所謂‘血統’上講,可以說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經常在發生混合、交雜的作用,沒有哪一個民族在血統上可以說是‘純種’”(費孝通,1989:11)。

人們現在逐漸開始接受漢族是族群混合體的觀點,但是對于其他各少數族群是否也是族群混合體,意見并不一致。而王桐齡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把這些少數族群都明確地視作為“混合體”,他認為甚至在遠古時代這些族群就是不同“民族”的混合體,如漢族在其“胚胎期”是四支部落(炎帝、黃帝、周、秦)的血緣混合體,而春秋戰國時期的“獯鬻”則是通古斯和蒙古兩支血統混合后變成的一種“新民族”(王桐齡,1934:19)。在王桐齡先生眼里,他看到的主要是各族之間的“同”而不是“異”,看到的主要是中國境內這些族群在幾千年發展進程中如何越來越相互融合與“趨同”,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曾經很強悍的族群支系如何一步一步地進入中原,之后便淹沒消失在中華民族的主流漢人集團之中。

2.中國文化綿延不衰的原因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幾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在文明體系發展進程中惟一沒有遭受重大破壞的國家。中國中原地區在地理上并沒有與其他地區完全相互隔絕,也曾多次受到武力強大的外族侵襲甚至被外族統治,但中華文明卻綿延不斷保存下來而且不斷發展。王桐齡先生認為這主要是3個原因:

(1)漢族“善于蛻變”。

王桐齡先生舉了一個蝴蝶的例子,“初生為卵,一變為蟲,再變為蛹,三變為蝶,乃能遺傳其種族以至今日”(王桐齡,1934:2)。其他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古秘魯等,在內亂外患的沖擊下,灰飛煙滅,而以漢族為核心的中國雖然歷經許多磨難,但由于漢族之“善于蛻化”,不但沒有消亡,而且還不斷發展壯大。

(2)漢族“尚中庸”。

他認為,“漢族性情喜平和,儒教主義尚中庸,不走極端,不求急進,此為善于蛻化之一大原因”(王桐齡,1934:3)。儒學這一套思想和與當時先進的農耕經濟相聯系的文化體系可能是漢族在各種惡劣條件下保持其文化傳統,以及當入侵外族在武力上占優勢時仍能欣然接受漢族文化傳統并被最終漢族同化的重要因素。

(3)漢族“無種族界限”,對外族“無歧視之見”。

王桐齡先生強調,“漢族無種族界限,對于外民族之雜居內地者,向無歧視之見;故通婚之事自古有之”(王桐齡,1934:36)?!皾h族無種族界限,對于外民族之雜居內地者,例與之通婚姻。在漢族全盛之時代之漢唐有然,在漢族戰敗時代之兩晉南北朝亦莫不如此”?!皾h族無種族界限,對于外民族之雜居內地者,照例與之合作”(王桐齡,1934:115—116)。

歷史上漢人對于其他民族的偏見與歧視程度比較低,導致各朝代以皇室為首的大量族際通婚,在朝臣中起用大量外族人士。外族建立的政權也存在大量族際通婚和任用他族人士的現象。這種淡漠的“民族意識”態度再加上相對比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使得漢族敞開胸懷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員,使之“蛻化”成為漢人,漢族人口規模逐漸增大;也使得其他民族在吸收漢族具有的“各民族可共享”的生產技術和發達文化的同時,也逐漸淡漠了自己的“民族意識”,而不知不覺間“蛻化”為漢人。

3.中國各族群容易相互融合的原因

王桐齡先生提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族群與漢族較易融合具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血統接近,……故同化較易”;二是“諸族起源地,除去北狄、西戎以外,皆在河流近旁?!貏萜?,氣候較為溫暖,雨量較為豐盈,交通較為便利,故容易進化成為農業國。秦漢以后,此一方之人民,遂同漢族混合,不再分立矣”(王桐齡,1934:20—21)。

除了現在新疆地區的部分族群外,中國大多數族群都屬于蒙古人種,體質上差別不顯著,這確實是他們之間較容易建立相互認同和相互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歷代移民中的白種人之間極易融合,而白人與黑人和黃種人之間隔閡較深,這也充分說明人種體質上的差異程度對于族群相互融合具有重要影響。

4.從漢族的形成與“蛻變”的角度對中國民族發展歷史進行分期

王桐齡先生的《中國民族史》把中國整部歷史共劃分為8個時期:(1)漢族胚胎時代(太古至唐虞三代), (2)漢族第一次蛻化時代(春秋戰國), (3)漢族第一次修養時代(秦漢), (4)漢族第二次蛻化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5)漢族第二次修養時代(隋唐), (6)漢族第三次蛻化時代(五代及宋元), (7)漢族第三次修養時代(明), (8)漢族第四次蛻化時代(清)。他首先把漢族發展史作為整個中國民族發展史的主干,然后把漢族的發展史劃分為一個胚胎期、四次大蛻變和處于四次蛻變之間的三個修養期。該書以中國歷史分期為章節,以漢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交往與融合同化為主線來進行介紹與討論。各章節詳細地介紹了歷史上各個族群部落融入中原以及邊疆各個族群部落被中原文化同化(漢化)的過程。

5.族群之間的融合方式

王桐齡在《中國民族史》一書中,為說明各個族群之間的融合而整理出一個變量系統,其中各個變量可以用于具體描述和衡量各個時代族群之間的關系,同時可用于數量統計和比較分析。綜觀書中提出的變量體系和相關衡量族群關系的研究專題,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地歸納為:(1)雜居,(2)通婚,(3)收養,(4)改變姓氏(形式上相互認同), (5)接受語言文化,(6)改變服色(風俗)這6大類。

美國社會學家戈登提出衡量族群融合的7個主要變量。如把王桐齡提出的這6類與戈登的7個變量進行比較,那么族際通婚、語言融合、認同意識、道德規范這4個方面是與戈登提出的變量相一致,戈登的其他3個變量(偏見意識、歧視行為、相互滲透或結構同化)可能是由于當時中國歷史典籍中缺乏直接的相關資料,而沒有進入王桐齡的視線。另外西方社會學在實際調查中所關注的居住格局(是雜居還是隔離,反映了族際間相互接觸的客觀條件)和人口遷移(從本族傳統居住區遷入其他族群居住區),以及作為當權族群在促進或阻礙族群交往與融合方面的主要政策內容,都得到王桐齡的特殊重視,故把“雜居”作為衡量各朝代族群融合的專題。

近代歐美國家在服裝上不斷趨同,來到美洲的歐洲移民在“易服色”方面不存在問題,所以戈登從未提出“易服色”作為衡量族群融合的變量。在重視血統和實行祖先崇拜的中國族群特別是漢族中,“更名改姓”是一件帶有象征性意義的大事。尤其是漢人改“胡姓”,更是有悖于儒家傳統。西方各國之間固然也有傳統家族姓氏,但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各國姓氏都可流行,所以美國不必以“更名改姓”作為衡量族群融合的變量。“養子”由于在人口數量上相對較小,所以往往被人忽視。在中國古代社會,帝王或貴族收養子是常見的現象,王桐齡先生在書中關注到各朝代發生在族群間的“養子”現象,是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思路。

在西方社會學尚未系統地對族群融合的具體方面進行分類時(戈登的著作發表于1964年),王桐齡先生在1934年即試圖提出以上分類方法,并根據中國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提出一組具有中國特色的衡量族群融合的變量,這應當說具有很大的貢獻。

6.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與同年代另兩部《中國民族史》的比較

(1)結構:我國近幾十年來出版的中國民族史著作大致有兩種體例。第一種以王桐齡先生的《中國民族史》為代表,以歷史分期為章節來分析各歷史時期族群交往歷史。1990年江應梁主編的《中國民族史》、1994年王鐘翰先生主編的《中國民族史》、1996年田繼周等撰寫的《中國歷代民族史叢書》和2001年王柯撰寫的《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譜系》大致延續的是這一體例。

第二種是全書統按民族分章節,從其起源講到演變、消亡,并討論其各個支系的變遷,在20世紀30年代呂思勉、林惠祥兩位分別出版的《中國民族史》即是這種體例的代表。黃烈先生把中國古代民族史劃分為唐以前和唐以后兩個歷史階段,他的《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1987年,人民出版社)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按民族分章節,下編則著重討論民族交往融合的專題,在體例上大致介于以上兩種之間。

(2)分期:王桐齡一書對于中國民族史是以漢族為主線,再把漢族發展的全部歷史劃分為一個胚胎期、四次大蛻變和處于四次蛻變之間的三個修養期。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為林惠祥所接受。

(3)資料:王桐齡在文字敘述中并沒有大量引用古代文獻關于各個民族本身發展情況的文字記載,而是仔細查閱了歷代文獻中有關民族融合的資料(通婚、改名、改姓、吸收外族做官、外族歸化等)并匯集成表格,這些表格幾乎占了全書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呂思勉一書的主要部分是介紹古代文獻中對于各族的大量記載。林惠祥一書則帶有近代西方學術著作的風格,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如華夏族的起源、三苗是否即后世之苗族)均參考和介紹了國內外的各種不同觀點,客觀地介紹而后加以討論。王桐齡、呂思勉、林惠祥所著的三本《中國民族史》在取材和敘述方式上各有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南京市| 九江市| 灌阳县| 玛曲县| 中西区| 北辰区| 习水县| 寿阳县| 鸡西市| 盐池县| 西乡县| 南城县| 贵阳市| 库尔勒市| 汶川县| 夹江县| 蕲春县| 陆川县| 永善县| 耒阳市| 和田市| 工布江达县| 大姚县| 彭水| 莒南县| 神农架林区| 简阳市| 如皋市| 高雄市| 前郭尔| 奇台县| 新源县| 上栗县| 合肥市| 修武县| 江达县| 清镇市| 安图县| 儋州市|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