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群”是人類社會群體層次劃分的種類之一
1.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生活于各類社會“群體”之中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一生都生活動于一個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群體中。根據不同的參照系,這個“群體”的涵蓋面可以小到自己的家庭,也可以大到整個人類社會;各層次上的“群體”其邊界或者明顯或者模糊。這些群體有的以血緣關系(如宗族)組織起來,有的以地緣關系(如同鄉會)組織起來,有的帶有政治實體(如國家)的性質,有的主要以文化特征(如語言、宗教)而相互認同。人們在各類“群體”中活動時,必然會參與群體的某種組織形式,遵循這一組織制定的行為規范并服從其權力機構。每個人的成長發展史和“社會化”過程,也就是這個個體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往活動不斷深入和交往行為規范化的過程。
2.族群意識是后天形成的
人們的族群(或“民族”)意識和觀念并不是先天遺傳來的,而是在后天環境中逐漸萌生、明晰并不斷發生變化的。在這種變化過程中,人們對認同對象在程度上會出現或者強化、或者弱化的現象,或者在強弱兩者之間多次反復,甚至也有可能徹底消失對某個族群的認同意識。群體認同意識是每個人進入人類社會、認識世界的“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場景、個人感情的親疏和利益關系,以及在親屬長者的指導下,來學習并接受把周圍社會成員劃分為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群組的觀念。
3.“族群意識”是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一種“社會建構”
人類社會的存在與運行需要一定的組織結構和秩序來支持。我們談到的“民族”與“族群”所反映的就是社會群體關系中“社會建構”的具體內容。
費孝通教授指出,“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民族意識”(費孝通,1989:5)。美國社會學家沃倫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強調:一個族群的成員身份是一種社會定義(social definition),是成員的自我認定和其他族群對之認定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一個族群的人口規模既可以大也可以小,它在成員身份方面的“排外性”也可強可弱。埃里克森(Thomas Hylland Eriksen)指出:“族群(the ethnic group)是經由它與其他族群的關系而確定的,并通過它的邊界而明顯化,但(族群)邊界本身即是一種社會的產物,其強調的方面各有不同而隨著時間變遷而變化”(Eriksen,1993:38)。對于任何個體或群體而言,族群意識不僅是后天產生的,而且也是族群之間在具體交往過程中萌生的,因此它也將隨著族群交往形式和內涵的改變而改變。
4.群體種類的多元性
社會中“群組”的具體劃分可有多種方法,如劃分為種族群體、民族群體、族群群體、種姓群體、性別群體、年齡群體、行業群體、職業群體、地緣群體、政治群體、宗教群體、語言群體、社會階層、娛樂群體以及各類自發或非自發形成的組織群體。幾乎任何“群組”都可以依照某些“認同”和“排他”的標準而在一定的成員范圍內組成一個群體,并且培養和發展只有這個群體才具有的獨特認同意識。
在各種群體的劃分中,一個人可能同時兼有幾個群體成員的身份,比如一個年輕美國黑人男子,根據自己的種族、性別、年齡、行業、職業、籍貫、政見、宗教信仰、收入、業余愛好等方面的特點,在不同場景和條件下他有可能予以認同的群體包括:黑人種族群體、男性群體、青年群體、金融行業群體、會計職業群體、某州或某市的同鄉群體、激進政團、基督教教會某個支系、白領工薪階層、業余棒球隊等,除此之外,他還可能是某個慈善組織的發起者、集郵協會會員等等。他所兼有的這些群體成員身份,往往在該群體活動的特定空間與時間里才會比較鮮明地表現出來。種族、族群意識,僅僅是多元化群體意識中的一種,但是由于它與個人的體質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因此也就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群體意識。
5.群體意識的多層次性
“群體意識”的認同具有多層次性,其范圍可以從基層社會的家族、社區、族群、地區,直到國家、人種。由于“群體認同”是在與其他群體接觸時才會出現的問題,因此在人們置身于不斷擴大的“群體”并與其他“群體”接觸時,認同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展。當A群體與B群體相遇時,他們之間以A和B相互區分,同時也會發現彼此存在著部分共性;而當他們一同遇到與他們共性方面都不同的D群體時,A群體便和B群體共同組成了C群體,以便和差異較大的D群體相區別;接著C群體又可能與D群體組成E群體,以便與差別更大更深的F群體相區別,這個過程不斷升級延續,形成多層次的群體認同系統(Gladney,1996:455)。這一認同過程的擴展被稱為“多叉連續分層系統”的理論假設。
6.“民族”和“族群”是兩個核心認同層面
在人們的群體認同中,并不是所有的認同層面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的政治格局中,“族群”與“國家”這兩個層次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認同層面,前者偏重于“種族上的親族認同(民族—文化Nation-culture)”,后者偏重于“與國家相聯系的政治認同(民族—國家Nation-state)”(格羅斯,2003:32)。
在一定的條件下,在這兩個核心認同意識層面之間很可能發生相互轉換。作為文化共同體的某個“族群”,當其與社會主流族群發生矛盾并考慮以獨立政治實體的形式來爭取自己的利益時,就可能會通過“民族主義”運動來爭取族群的政治獨立并轉變為“民族”。當某個民族的部分成員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后,對自己原來母國的認同會逐步淡化,而逐步接受作為遷入國的某“族群”成員的新認同意識。
“族群認同”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下和政策制度下很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格局形態。如我國西北地區的保安族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本上認同于回族,當他們被政府部門正式“識別”為一個獨立族群并建立了自治縣之后,他們自身的族群意識和內部認同明顯加強。蒙古族在中國被識別為56個族群之一,而在蒙古國14個族群中,除哈薩克族外,蒙古族系統的人口被劃分為13個族群,在沒有其他參照系的情況下,蒙古族的各支系之間在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變得顯著起來。在中國大陸多族群的場景下,閩南人和客家人與其他漢族支系之間的差別不足以使其成為獨立族群。但在臺灣省居民中,閩南人、客家人和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移民群體(“外省人”)之間在語言、習俗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就有可能被出于某種政治目的人們“提升”到“族群”的認同層面?!白迦骸钡膭澐峙c認定在許多場合下受到政治因素、人為因素的影響。
7.群體與族群的稱謂
族群或民族稱謂,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說,有一個從“他稱”轉變為“自稱”的過程,在中華民族和各個族群的稱謂中,也存在著這種從“他稱”到“自稱”,從“民間”稱謂到“官方”正式命名的演變過程。20世紀我國許多少數族群改變名稱的事例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過程。目前我國56個族群當中,有一些族群的名稱是20世紀50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時隨著這些群體被確定為“獨立民族”后出現的。如居住在青海的土族,過去自稱是蒙古人(查干蒙古,即白蒙古)。又如居住在甘肅青海的保安族、撒拉族和東鄉族過去曾長期被分別稱為“保安回”、“撒拉回”和“東鄉回”,被認為是回族的支系,但是在“民族識別”過程中獲得了獨立的族群名稱。云南的拉祜族、獨龍族、怒族等族群的族名也是經過這一“民族識別”過程而獲得的。
在世界其他國家內,族群稱謂隨著社會發展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美國黑人在歷史上一直被稱作“Negro”,在20世紀60年代后黑人喜歡自稱為“Black”,到了80年代初有些黑人開始自稱為“Afro-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社會上對某個族群的稱呼常常會根據該族群自身的意愿和他人的接受程度而出現變化。
8.族群意識的特點
梁啟超先生曾說:“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梁啟超,1922:43)。費孝通教授說“同一民族的人感覺到大家是同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的這種心理”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或民族意識(費孝通,1988:173)。
一個群體的“族群意識”一旦產生,便會在與他族的交往過程中不斷明確和強化本族群的邊界,并且努力推動以本族群為單位的集體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行為。在一個多民族社會里,各族群在交往互動過程中,族群會逐步演變成為具有特定經濟或政治利益的群體單元,并會在此基礎上產生某種內部的“自身動力”,族群個別成員和領袖們也可能會通過動員族群的集體行為來為自身爭取這些利益。
隨著人口遷移、族際通婚、國界變動、宗教信仰改變、政府對于族群的重新識別或重新界定等等社會變動,也使族群的內涵和邊界處在變化之中。所以,族群的狀況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始終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有些多族群國家中族群的數目,很可能隨著族群之間的交往融合和官方政策的調整而發生變化。例如蘇聯官方公布的民族總數在1926年為194個,1959年時減少到109個, 1970—1979年期間公布的數字則為104個。
9.族群身份的改變
在一個多族群社會,當嬰兒出生之時父母和周圍的人們便會“決定”他(她)的族群身份。在中國,新生兒登記戶口時,父母必須為孩子申報“民族成分”。當父母分屬不同族群時,孩子填報的“民族成分”必須與父方或母方其中之一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填報了自己“民族成分”的青年,滿18歲之后,作為成年人他有權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自己的“民族成分”更改為父母中的另外一方。在蘇聯,“公民的民族出身決定于父母的民族,不可變更。只有那些(族際)通婚家族的子女到16歲時才有選擇自己屬于父母哪一方民族的權利”(康奎斯特, 1993:59)。
在一些其他國家,當某一族群與宗教或語言有著非常密切關系時,由于宗教信仰或語言的改變也有可能使某些個人被并無直接血緣關系的另一個宗教或語言群體接受而成為其族群成員。一般來說,在大多數社會里族際通婚是使后代改變種族、族群成分的重要途徑。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出現集體改變族群歸屬的情況。當探討某個具體族群的起源時,又往往可以追溯到歷史上這個族群是從其他族群中分裂出來的故事和傳說。
各個族群之間可能在凝聚力的強弱程度、成員邊界的清晰程度以及對其他族群的排斥程度上存在差異,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其成員個體或群體改變族群身份。巴斯(F.Barth)通過一些事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人口能夠穿越族群邊界,這些邊界實際上是有明顯彈性的。歷史上有許多族群在對外戰爭勝利之后,通過吸收戰敗族群人口而迅速擴大自己本族群人口;或者有些族群在對外戰爭失敗,國家滅亡后其人口便被其他族群所吸收。除了個體零星改變族群身份的情況外,在特殊情況下,集體大規模改變族群身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