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族群意識的產生

既然族群意識不是先天遺傳的,那么在后天的環境中它是如何產生的?

1.族群之間交流的客觀需求

在與其他族群交往的過程中,本族群與其他族群的各種差異會凸顯出來,這些差別就是構成族群內部親和力和產生族群意識的重要根源?!肮餐Z言及共同的生活規范——后者由共同的宗教信仰所決定——到處都會孕育族群親和力(Ethnic affinity)的感情”(韋伯,1998:114)。而且,族群的交往過程往往與彼此之間的政治關系聯系在一起,“部落意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共同的政治經歷,而不是共同的血統,這一事實似乎歷來是共同族群信念(the belief in common ethnicity)的常見來源”(Weber,1978a:394)。所以除了文化層面之外,政治層面的交往和彼此之間的政治界限也是族群意識的重要組成因素。

“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可以有深淺強弱的不同。為了要加強團結,一個民族總是要設法鞏固其共同心理?!瓘娬{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上的特點,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這民族的標志”(費孝通,1988:174)。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下,一個族群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需要加強本族群成員之間的團結和凝聚力。當外族入侵本族的傳統居住地區時,或者在一個多族群社區里當本族成員對社會公共資源的占用和分配情況趨向惡化時,就會“團結一致”,以族群為單位發生保護原有利益、爭取新利益的呼聲。有了這種客觀需求,本族群的領導人和知識分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加強本族成員的族群意識。

2.外在因素對族群意識的影響

外在因素有時也會促進族群意識的強化或淡化。如歷史上元朝把臣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這種等級劃分和不同的待遇,在客觀上強化了漢人的族群意識,同時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又因同被劃入“漢人”范疇而加速了他們與漢人的融合。又如,滿清入關以后,為了鞏固幾十萬滿人對擁有廣大人口的中原漢人的統治,清朝統治集團極力強調滿人是漢人傳統儒家文化和“中原王統”的捍衛者和繼承者,滿清皇室刻苦學習儒家經典和漢人文化,極力淡化滿族與漢族在文化傳統上存在的差異,努力促進漢族在文化認同上接受滿族,以平息漢人士紳與民眾對滿清統治集團的不滿和反抗。

西方有些國家(特別是移民國家)在公民自由的名義下允許不同族群的成員作為個人保持相當大的文化個性,從而避免這些人在文化和社會結構上組成與其他人明顯不同的團體,通過強調個人具體權利來淡化族群意識并減弱族群凝聚力,這是西方國家對于認同意識和族群關系進行引導的一個思路,可供我們借鑒。

3.對待其他族群的態度

具有比較強烈族群意識的族群,對待其他民族有著鮮明的排斥態度。希特勒曾努力強化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意識,手段之一就是鼓動日耳曼人歧視和迫害猶太人。美國社會學家戈登(Milton Gordon)在討論有關衡量種族—族群關系的變量時,提出“偏見”(Prejudice)和“歧視”(Discrimination)這兩個變量。在種族、族群偏見和歧視的背后,有兩類動機在起作用:(1)種族、文化優越感。自認為在遺傳和生理上是“優等種族”,而其他族群則是“劣等民族”。(2)希望本族群對資源保持壟斷。希望社會中反映貧富階層差距的“社會分層”改變成一定程度的富族群—窮族群結構的“族群分層”。

4.族群間差異程度與族群意識

在區分族群時所依據的一些重要差別包括:(1)體質差異(包括外貌、膚色、毛發、體形等,體質差異是與血緣關系的遠近有著密切關聯的), (2)文化差異(最突出的是語言差異,其次是宗教差異,還有價值觀念差異、生活習俗差異等等), (3)經濟差異(傳統經濟活動類型、經濟活動中不同的角色、分配方式中的本質性差異等,如印度的許多種姓是與特定的經濟活動相關聯的), (4)居住地差異(不同的地域,或者同一個地區中不同的自然或人文生態區域、居住流動性等等)。

當我們把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族群進行相互比較時,它們之間可能同時存在一個以上的差異。由于歷史上或近代所發生的各族群間密切交往和行政區劃的復雜變化,出現了許多“混合型”族群(如我國保安族語匯中有40%來自漢語、40%來自蒙古語)或某些族群人口中存在著一些“混合型”部分(如藏族中的“白馬藏族”),這就使族群鑒別和族群差異分析變得更為困難。

正因為中國絕大多數族群之間在體質和外表特征上沒有明顯差別,各個族群之間又有幾千年的文化交流、經濟交流、人員交流的悠久歷史及一定程度的族際通婚,因此與其他多族群國家的情況相比較,中國各族群間相互區別的意識相對來說較為淡漠。漢族作為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吸收其他族群人口而形成的一個“族群復合體”,其族群意識尤為淡漠,那些能夠講漢語并與漢族生活習俗差別不大的少數族群成員,族群意識也較為淡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澎湖县| 龙里县| 葫芦岛市| 南昌市| 昌邑市| 抚远县| 怀柔区| 镇坪县| 南部县| 商都县| 山西省| 建水县| 岳西县| 波密县| 临沭县| 景泰县| 乐安县| 山东省| 西和县| 兰考县| 宣威市| 涿鹿县| 孟津县| 息烽县| 承德县| 抚松县| 宝兴县| 福泉市| 两当县| 定边县| 比如县| 天等县| 武乡县| 玉屏| 巴林左旗| 抚松县| 客服| 南川市| 慈利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