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群”概念在我國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1.“族群”概念的產生及被介紹到中國
“ethnicity”這個詞匯在美國出現也僅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在美國這個容納了世界各大洲移民的多種族、多族群國家里,如果用具有政治實體和固定領土含義的“nation”一詞來表示那些移民族群,無疑很不妥當,因為只有美利堅合眾國才能被稱為“nation”。所以,在美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根據其政治體制的限定和學術界的客觀需要,“ethnic groups”這一更含有文化色彩的、用以區別來自不同族源群體的術語也就應運而生。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學術界在近十幾年中開始接觸到西方近年來種族、族群的研究文獻,“族群”(ethnic groups)這個詞匯也隨著港臺學者的著作被介紹到大陸來而逐漸出現在我國的研究文獻中。人們會提問:“族群”與以前我們常用的“民族”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族群”這個概念對我們認識中國的社會現象并進行理論歸納能提供什么幫助?
應當說,英文中“nation”所表達的多重社會、政治與文化含義,實際上是與我們所了解的漢語“民族”和“國家”的內涵所不同的、我們所不熟悉的另一個范疇。“nation”既不是指以政治制度和國家機器為代表的“國家”,也不是指主要反映血緣與文化傳統的“族群”,而是指一個兼有“國家”所內涵的領土、法制因素和“族群”所內涵的文化、血緣因素的共同體。
在我國傳統思想范疇中,“中國”或“中原”這兩個詞匯的內涵可能在應用中與“民族”(nation)比較接近。我們傳統中講的“中國”或“中原”,實際上包括了史密斯和多數英文詞典中概括的“nation”的含義:(1)歷史形成的領土(“神州”), (2)共同的神話傳說和歷史記憶(三皇五帝), (3)共同的文化傳統(以儒學為代表的“教化”), (4)所有成員所具有的法律權利和義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5)共同的經濟生活(“士農工商”結構)。無論哪個族群“入主中原”,這些基本要素大都被仔細地保留下來,對于“神州”各族在文化、宗教方面的多樣性也給予一定的尊重與保護,這已成為中華文化傳統而體現在中國傳統族群觀和歷朝政策之中。
2.引入“族群”概念后對調整我國術語使用的建議
當引入“族群”這個新的詞匯后,是否可以考慮在用語上進行調整,如采用國內一些研究者的觀點,把“中華民族”譯成英文時可譯成“Chinese nation”,使中文的“民族”與英文的“nation”對應起來;同時把中國的“少數民族”改稱為“少數族群”(ethnic minorities),從而把這些側重文化和血緣意義的“族群”與英文中相同含義的“ethnic groups”對應起來,而對原來稱為“民族”的56個群體改稱為“族”(如漢族、蒙古族,而不再稱“漢民族”、“蒙古民族”),統稱時可稱為“中華民族的56個族群”。這樣調整與中國幾千年來族群關系史中產生的傳統族群觀(如把各族群稱為漢人、蒙古人、藏人等,一方面強調他們之間存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同時也強調幾千年來相互間形成的密切聯系)相一致。
從上面提出的概念體系出發,中國也可以被稱作是一個“民族國家”(a nation-state),而且是一個“多族群的民族國家”(a multi-ethnic nation-state)。近代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是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色彩的,所以凡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運動都可稱為“民族主義運動”。從這個思路出發,是否可以考慮不再把反映各少數族群的“族群意識”或爭取族群利益的活動冠之以“民族主義”,也不再把我國各族群之間的矛盾稱之為“民族問題”、“民族關系”、“民族矛盾”或“民族沖突”,而改稱“族群問題”、“族群關系”、“族群矛盾”或“族群沖突”。做這樣的術語調整使我們和國際上通行的概念相一致,有利于我們對外溝通與交流。
當我們進行了以上術語的調整,不再把中國各少數族群定位為“民族”(nation)的時候,我們也就隨之跳出了斯大林設定的有關“民族”定義的四條特征(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框架,跳出了西方民族主義在“民族自決”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方面的理論誤區,能夠更加實事求是地理解和分析我國的族群現象和劃分族群界限,我國的“族群識別”問題和其他涉及族群的各類問題也就不再像過去的“民族識別”工作那樣帶有政治色彩,而是更多強調文化和歷史因素,長期強調的“民族平等”這個政治問題也將從“各少數族群成員所享有的公民權利”的角度來予以充分保障。
“民族”、“族群”、“種族”這些詞匯,只是我們用以說明所處社會中的一些群組現象的表達工具。過去中國人只說“族”、“人”、“部”等等,照樣給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和浩瀚的歷史文獻。20世紀初我們從外面學得了“民族”(nation)這個詞匯,套用在中國的國情上,引起一些爭議,但是也被民眾所接受,成為習慣用法。近來又引進了“族群”(ethnic group)這個詞匯,這個詞匯用于稱呼中國的蒙古族、滿族等群體,也許更為適用、更為貼切。
群體的定義、稱謂及其演變是研究歷史與現代民族的形成和變遷的一個起點。不同的文化傳統中有不同的族群觀,當它們在文化交流中相遇時,不免發生碰撞與沖突。在文化對話過程中,各方也都會有意或無意、主動或被動地吸收其他文化的觀念來修訂自己的傳統,借用其他文化的概念與術語來構建本國的一套新話語體系。西方“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ity)概念先后出現在中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