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商業銀行發展沿革
商業銀行不是突然出現的,商業銀行從貨幣誕生時萌芽,然后發展壯大成為當今一個在國家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核心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成長過程一樣,商業銀行也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其經營方式、范圍、規模、管理在它誕生后的幾百年歷史長河中同樣經歷了逐步發展、規范、分分合合的過程。人類原始社會末期,簡單的、偶然的商品交換發展產生了一般等價物,然后一般等價物最終都過渡到金屬固形物。自國家誕生后,為了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由國家惟一鑄造發行的金屬貨幣便由此產生。金屬貨幣是財富的象征,商品交換的法定等價物,有貨幣就有貨幣的流通、保管及兌換加工。伴隨著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信用制度的初步建立,民間各種金融活動的數量、頻率迅速增加,金融機構從無到有,逐步從商業經營中分離出來。早期的商業銀行是由鑄幣兌換業脫胎換骨轉化而成,它是典型的為商家生產經營提供中介和較簡單信用服務的金融機構。
一、早期的貨幣兌換商
早期的商業銀行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各國封建君主政治割據,經濟上相互獨立,各國乃至各國內部的封建君主都鑄造自己的金屬貨幣。由于不同的貨幣其金屬材料、含量和外觀形狀都不同,嚴重阻礙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商品交換和流通,于是商人中逐漸分離出一些專業從事鑄幣兌換,兼營現金保管、成色鑒定等服務的貨幣兌換商人。
最初這些個體經營的商人經營條件很簡陋。例如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商業中心城市里,兌換商通常是坐在長凳上做生意的,因此長凳的意大利語“Banco”當時就成為兌換商的代名詞。而古英文中的長凳稱為“Bank”,后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帶動了一大批銀行誕生后,“Bank”一詞也就成為世界通用的銀行名稱了。
二、鑄幣兌換所的質變
當較大規模的鑄幣兌換所出現后,手中積聚一定數量貨幣資金的兌換商們,再也不滿足于其傳統的業務經營范圍,他們利用其保管、匯兌等業務的標的物——貨幣是種類物的特征和等量金屬與等量金屬貨幣為等量價值的金屬貨幣特征,將其傳統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貨幣資金高利貸借予他人生息。嘗到借本收息的甜頭后,兌換商便開始主動以支付存款利息為誘餌,開辦吸收各類存款業務和公共簿記服務業務,籌集放貸資金,賺取高額息差。從此鑄幣兌換所的社會融資、信用媒介功能迅速擴大,社會地位日益提高,此時的鑄幣兌換所也就從量變到質變,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專業從事授受貨幣信用、貨幣轉賬和匯兌結算服務的社會信用特殊企業——銀行。
據史書記載,最早設立的銀行是1580年的意大利威尼斯銀行。此后在意大利米蘭(159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1609年)、德國紐倫堡(1621年)、漢堡(1619年)等歐洲一些經濟發達和國際貿易繁榮的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相繼建立了銀行。
然而近代銀行的發展歷程并不一帆風順,由于新設銀行發放的大都是高利貸性質的貸款,借款人都是投機商人和封建君主,即使有個別商人和小商品生產者能獲得銀行貸款,最后也會被高額的利息和復息壓得無利可圖甚至破產。因此,早期帶有封建社會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最終都難逃歇業或破產的命運。
三、資本主義商業銀行誕生
新的資本主義商業銀行是在反對高利貸信用的斗爭中誕生和發展壯大的。新興的資產階級創業時自有資金少,商品化生產規模不大、利潤不高,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為自己提供各種貨幣信用、結算服務的銀行。于是為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和商品化大生產的需要,在資本主義革命最早的英國,1694年誕生了第一個有眾多資本家投資、以股份制形式組建的、主要為股東和其他經營者提供有償金融信用服務的英格蘭銀行。此后歐洲各發達國家都以英格蘭銀行為模式紛紛建起了一大批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而在美洲,1776年獨立的美國于1781年通過法令,批準在美國設立第一家商業銀行——北美銀行,1784年開始營業的還有馬薩諸塞銀行和紐約銀行
。因此歷史書都把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作為資本主義商業銀行誕生的標志。
以英國模式為代表的早期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其業務范圍和資金運作受其以活期存款、短期資金來源為主和“真實票據論”(或稱“商業貸款理論”)的影響,銀行資金運用集中于短期的自償性貸款上。這種貸款運作是由銀行通過貼現票據對借款人的儲備資產發放的短期周轉性貸款,當票據到期和存貨銷售后貸款就可以自動收回。因而此種貸款流動性好,比較安全可靠,所以世界許多國家早期的商業銀行受英國銀行制度的影響,都自覺遵循這一傳統,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各自發展差異也不大。
四、綜合性商業銀行制度的由來
19世紀中葉,隨著科學技術應用速度加快,資本主義生產力空前提高,新的資本大量投入和國際貿易額增加,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已不能滿足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各種不同期限、用途的資金需要。于是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德國出現了與傳統商業銀行有別的綜合性銀行。此類銀行不僅向客戶提供短期周轉貸款,同時也為客戶固定資產購入的資金需要提供長期資本融通服務。此外它們還直接投資企業,包銷公司債券,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活動。此類綜合性銀行通過業務多樣化擴大了銀行業務范圍和利潤來源,同時使銀行資金運用結構性風險減少,還使銀行的社會融資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綜合性商業銀行制度。以后意大利、瑞士等國也先后實行此類綜合性金融銀行制度。
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幾十年來,上述英國式傳統商業銀行制度與德國式的綜合性商業銀行制度之間的區別已逐漸消失,許多國家的商業銀行已發展成為可經營幾乎所有的零售和批發銀行業務和全方位經營的“全能銀行”,成為事實上的“金融百貨商店”。因而在如今的貨幣、銀行專業詞匯中,商業銀行僅僅是自負盈虧的金融機構。由于各國的銀行法律制度不同以及出于專業化經營和監管的需要,所以具體的銀行實際很少使用“商業銀行”名稱,例如美國的“國民銀行”、“州銀行”,英國的“存款銀行”,日本的“城市銀行”、“地方銀行”等,以及各種專業銀行,如:清算銀行、外匯銀行、儲蓄銀行、投資銀行、住宅銀行等。而且“商業銀行”這一名稱已經很難準確反映與上述綜合性百貨公司式銀行和其他專業銀行的共同性質。但因商業銀行一詞沿用已久,習慣上人們已經把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以外的其他所有銀行統稱為“商業銀行”。1995年我國頒布的《商業銀行法》第2條稱商業銀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從而使商業銀行這一名詞廣義化了。
五、我國商業銀行的由來與發展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我國商品經濟欠發達,雖然貨幣鑄造歷史悠久,貨幣信用業務開展較早。一千多年前唐朝時已出現經營金銀兌換、鑄幣保管和匯兌業務的“柜坊”,北宋時有了專營貨幣業務的“錢鋪”,明朝時更有了經辦銀票和存款、放款業務的票號——錢莊。然而落后的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不可能造就現代化的銀行。
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閉關鎖國政策下的中國沿海城市通商的大門。1845年英商首先在香港設立了第一家英資麗如銀行,以后資本主義列強紛紛憑借軍事強權陸續在我國設立了幾十家外商銀行,并且通過這些銀行的分支機構把觸角伸向中國內地。這些外資銀行大力資助“洋貨”占領中國市場,排擠我國民族工商業,并試圖通過向清政府、北洋政府的政治性貸款來控制和支配中國的財政金融及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大量登陸和向中國內陸的縱深發展也加速了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銀行業的興起。1897年由盛宣懷主持的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的股份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近代工商經濟中心上海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應付戰爭,把銀行資金都抽回國內,于是中國民族資本的小銀行在西方列強大銀行擴展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在難得的“真空”領域獲得迅速發展。據統計,自1921年到1927年的七年時間內,國內各地新成立的民營股份制銀行就達到186家。
1927年國民黨在南京建立了新政權后,即著手控制全國的金融,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銀行法令,并成立中央銀行,增加官股改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以后又新設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和中央合作金庫,形成了較完整的由國民黨政府官僚控制的“四行二局一庫”金融體系。然而直到1949年,因連續的國內戰爭、抗日戰爭和國民黨政府欺民媚外政策等各種因素影響,中國的商業銀行經過“抗戰搬遷”、“金圓券風潮”等事件的多次折騰已傷痕累累,難以再展其20世紀20年代的雄風。
六、新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1948年12月根據當時各解放區根據地已形成整片的具體情況和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需要,北方各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在石家莊成立了集貨幣發行、工商信貸和結算服務各種銀行功能于一身的中國人民銀行,次年2月遷入北京。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接管了國民黨官僚資本的銀行,取消外商銀行在我國的經濟特權,同時開始實行信用集中于國家銀行、取消商業信用和市場化融資工具等計劃經濟政策,并逐步對民營的金融業進行整頓和社會主義改造。50年代又成立了國有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初步形成了所謂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它們在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國有經濟基礎建設時期發揮出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在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性的金融體制下,國家貨幣信用領域(除鄉以下的農村外)由少數幾個國家專業銀行瓜分壟斷,銀行之間缺乏競爭機制,國有銀行與政府和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發行貨幣與發放貸款的不相容職能集中于一家銀行身上。因此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以后,原計劃金融體制顯然不能適應。自1983年起,中國金融體制開始進行改革,1983年9月宣布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84年新設中國工商銀行,1986年在上海重建股份制綜合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1987年第二家全國性綜合商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建立,以后中國人民銀行還批準了廣東發展、福建興業、深圳發展、蛇口招商、華夏等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設立。期間原國有四大專業銀行也打破了分工限制,逐步向全方位無專業分工限制的商業銀行轉軌。
1993年國務院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95年5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獨立自主、注重規范、依法經營、逐步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新階段。其間各地在城市信用社合并基礎上又誕生了一大批地方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業務從原國有四大銀行分離,另建三大政策性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成功發行股票并上市交易;金融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按照WTO協議安排,允許外資銀行來華投資,取消了對它們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禁令,并按照國際慣例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有關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治理結構、會計制度、風險資產管理等規章制度;2003年末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組建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明確了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體系,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目標。
但是相對于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我國目前仍然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大銀行相比,不論資產規模、人均利潤、金融市場拓展、人員素質,還是國際化程度都相差甚遠,目前的金融分業經營機制和人民幣的非自由兌換制度是國內商業銀行進一步發展的兩大障礙。不過可以相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商品經濟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以及我國加入WTO以后,對外資銀行在華經營和參股國內銀行,加上國有銀行上市籌資速度的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繼續發展的空間很大,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