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世界的媒介:德國女漢學家口述實錄
- 臧健
- 2725字
- 2019-11-29 16:34:48
女漢學家的實踐與經驗對漢學學術史的意義
20世紀后期,對女性、性別問題的關注已成為世界顯學,但包括中國學術界在內的國際漢學研究領域,至今沒有一部專門論述女性漢學家的研究著作,即使在有些書中會提到一些女性漢學家的名字,也常常只有只言片語。而不容忽視的是,女性漢學家是國際漢學學術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以其特別的研究視角與人生經歷,曾經為漢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說個案研究是繼續推動漢學史研究的重要一步,那么對于以往不被重視、甚至忽略的女性漢學家研究經歷與成果的研究,無疑將開啟漢學史研究的新領域,并推動漢學史研究的發展。
這本口述歷史,特別關注女性漢學家的生存與發展,以填補國際漢學史研究中女性漢學家研究這一空白為目標,以具有悠久歷史與傳統的德國漢學界女性漢學家為個案研究對象,通過性別研究視角和口述歷史的方法,從記錄以往研究中所忽視的女性漢學家的研究生活入手,如實展現德國女性漢學家的研究心路與歷程,從而將中國學者不熟悉、不了解的女性漢學家納入漢學史研究的視野。
以往的漢學史研究,都是從單純學術史的角度入手,較多地關注漢學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學者個人的研究經歷,更絕少探尋這些漢學家的心靈感受。這本口述歷史希望打破只見成果不見人的死板研究模式,將德國女性漢學家的研究與生活作為同一脈絡,將她們走上漢學研究之路的每一步都和其心靈感受相聯結,既要看到她們的成就或挫折,也要了解在這些成就或挫折背后她們的個人感受,以及社會評價、家庭影響、學術環境等等對她們學術研究的促進與束縛。
從2000年開始直到2009年年底,編者已經陸續對20位女性漢學家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只有一位做了書面訪談)。這些女性漢學家分布在從德國最北部的基爾到南部的慕尼黑等十幾所大學。她們之中既有原本生活在東德、50年代就被派到中國留學、柏林墻倒塌前后經歷了一系列她們自身難以想象的變化、至今已為耄耋老人的原東德漢學家;也有很多70年代“文革”期間作為早期來華留學的西方留學生、回國以后在所在大學創建漢學系、至今仍為漢學界中流砥柱的中年學者;還有在具有漢學研究悠久歷史與傳統的大學拿到漢學研究博士學位,甚至博士后學位,卻仍然難以找到漢學教學位置的青年漢學家;同時也有只因為學了漢學,在德國卻找不到工作而無法生存,只好離開父母、家庭到國外謀職業、謀生存之人。每一位受訪者,都有各自與眾不同的經歷,都有只屬于自己的生動而感人的故事。這些受訪女性的共同特點,是她們都從學習漢學開始,從此走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且至今沒有離開漢學研究,有人為此奉獻出了一生。
口述史稿在訪談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所有口述史都很注重的,即如何得到最真實的敘述,如何從敘述者所講的故事中,梳理出她們的真實感受與困惑。一方面,要求訪談者具有口述史訪談的經驗,會提問題;另一方面,訪談者要得到受訪者的信任,使受訪者愿意暢所欲言,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全書21位學者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如下六個方面:
一、對于17、18世紀歐洲漢學家的個案分析,對19世紀以來歐洲傳統漢學研究理論、方法的繼承、批判和反思。
二、對于20世紀初期、中期歐洲漢學成就的回顧,其中特別涉及對于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漢學研究機構、著名漢學家的評價,例如對捷克布拉格學派、對洪堡大學亞洲院曾經輝煌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影響的肯定,以及20世紀后期走向衰敗的沉痛回憶。
三、對于1989年前后冷戰結束,國際政局發生巨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垮臺,柏林墻倒塌,東西德統一等等事件的親身經歷,以及這些政治變化帶給漢學研究和普通百姓的切身感受。
四、受訪者不同時期留學中國的經歷,例如最早于50年代中期來北京大學留學的原民主德國留學生對于50、60年代中國教育和社會的感受;作為70年代中期第一批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大革命”從崇拜到批判的認識轉變,對中國人普遍貧窮卻男女平等、享有基本就業權方面的感慨;80年代以后來華的留學生所親眼看到的改革開放,中國努力尋求不同于西方的改革之路及其成就,普通百姓的生活變化,等等。
五、受訪者與中國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及學者個人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經驗,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學科范圍涉及人文社會學科的多個研究領域。
六、受訪者眼中的德國印象,作為國際漢學家,在深切了解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之后,多數人都會進而反觀德國的社會與文化,特別是對于當代德國教育制度、教育體系、教育結構的批判和反思。
所有貫穿于全書的豐富內容,無疑是一部女性漢學家視野中的、更是其親身經歷的漢學發展史,是一部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21世紀,超過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實踐史;同時,也是一部通過外國人的視角,來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如何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以及經歷了怎樣坎坷的中國現代化發展史;同時又是研究了漢學、了解了中國歷史文化之后,再回過頭來看歐洲與德國社會的漢學家眼中的西方發展史。其內容之豐富與視角之獨特,是任何只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中國學者、或只研究德國歷史文化的德國學者均無法做到的。
這本女性口述歷史不是一本漢學研究的專著,反映出來的卻都是女性漢學家的研究生活與研究成就;這本書也不是一本通俗讀物,但希望因其具有可讀性而為更多的中國人所關注。這本女性口述史出版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以此填補漢學史研究中女性漢學家研究這一空白,使中國學術界、知識界、普通百姓能夠了解,在德國學術界,有這樣一批學習漢學、并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于漢學教學與研究的女性,她們辛勤工作、孜孜以求的,是將漢學研究的傳統發揚光大,她們是國際漢學研究領域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群體。
此書出版之后,將在北京大學召開一個德國女漢學家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壇,重點圍繞如何看待漢學研究的傳統、漢學研究與中國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的差異、近三十年歐洲漢學的發展變化、性別研究對漢學的影響、國際漢學研究的未來發展動向等問題,進行深入地考察與研究。
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近三十年國際漢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性別研究與口述歷史的視角”(10YJA770066)的重要成果之一。
臧健
2010年12月
[1] 張西平:《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河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馬漢茂、張西平等主編:《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
[3] 田浩(Hoyt Tillman)教授,任教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哲學與宗教學院。講演題目《中國學術思想在美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2010年12月。
[4] 李學勤:《作為專門學科的國際漢學研究》,刊載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8月15日。
[5] 丁建弘:《龍與鷹——歷史上中德民族的文化交匯》,見何芳川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6] 邵健:《中國學的歷史和現狀》,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論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