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審美知覺理論

普洛丁的審美知覺理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美的歷程:按照他所描繪的梯級逐步上升;二是觀照美本身的方法:“抑肉伸靈,收心內視”。

一 審美上升歷程

普洛丁的審美歷程和他的美的等級劃分密切相關。美的等級結構按照流溢說自上而下地形成,而審美歷程則自下而上,由低級美逐步走向高級美,最后返回太一。審美上升歷程有兩個階段:愛美和愛善。愛美就是從物體逐漸上升到美本體,即理智,其手段是靈魂的凈化。愛善是靈魂與太一融為一體,達到迷狂,其手段是對太一或美的觀照。

《論美》論述了審美上升歷程。首先由物體上升到靈魂,途徑是拒斥感性知覺的美,“把肉眼的觀照拋在后面,不再回頭去看他過去所欣賞的肉體的光彩。如果看見肉體的美,就不應該跟蹤追逐,應該知道,這些肉體美只是幻象和蹤影,要追尋的是這些幻象和蹤影所反映的美本身”。同上書,第417頁。如果追尋這些幻象和蹤影,就會沉入對于理智是陰暗的深淵,“像一個瞎子落在陰魂界”。最好的忠告是“逃回到我們的親愛的故鄉”,即進入更高的精神美的梯級。普洛丁認為,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就以含混的語言暗示過這點,他逃離了女妖喀爾刻和女神卡呂普索,盡管她們那里有的是悅目的東西和形形色色的滿足感官的美。

物體上升到靈魂,這種靈魂僅僅是和肉體結合的靈魂,還須要進一步上升到真純的靈魂。真純的靈魂不會有罪過,有罪過的只是和肉體結合的靈魂。然而,罪過在肉體,而不在靈魂。《九章集》第1集第1篇《論活物和人》指出,靈魂真正的生活不是肉體的生活,而是理智的生活。和肉體結合的靈魂要上升到真純的靈魂,必須經過靈魂的凈化。經過凈化的靈魂是純潔獨立的靈魂,它要上升到理智,即返回故園(故鄉)。普洛丁寫道:“我們的故鄉是我們所自來的處所,我們的父親就住在那里?!?img alt="同上書,第4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78F1/13173336605429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07420-MMvgorHwGWyw8KzjvXAOfV1RIEdS9uOd-0-8ce1ac892a7277cc5e5a068b739b25cb">

至此審美上升歷程還沒有結束?!毒耪录返?集第3篇《辯證法》對審美上升之路作了具體的說明。普洛丁的辯證法不是論辯的規則,而首先是靈魂由塵世走向太一的上升之路?!掇q證法》描述了靈魂到達“旅程的終點”即太一或善的歷程。“旅程的終點”的說法直接取自柏拉圖的《理想國》(532e)。普洛丁繼承柏拉圖《斐德羅篇》(248d)的觀點,認為只有哲學家、愛樂者(“樂”指“音樂”,愛樂者泛指藝術愛好者,朱光潛譯為“詩神”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第123頁。)和愛美者能夠走上審美上升之路。踏上這條道路,還要走很久才能達到旅程的終點。哲學家走上這條道路是出于本性,而愛樂者和愛美者需要外在的引導。普洛?。骸毒耪录罚?集第3篇第1節。

哲學家在本性上就喜愛善和美,不需要外在的引導,只要向他指出美的道路的存在就夠了,他能夠借助數理學科和辯證法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同上書,第1集第3篇第3節。普洛丁引用了柏拉圖的說法,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指出,完善的靈魂羽毛豐滿,飛行上界(246c)。普洛丁辯證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哲學觀照。可見普洛丁的哲學也就是審美活動。因為哲學家本性上愛美,不滿足于形體美,而追求靈魂美,并且上升到靈魂美的根源。

盡管善或太一高于美,普洛丁有時也把善或太一稱作美。理智觀照善時,就是在觀照美。同上書,第5集第5篇第8節。在這種意義上,理智在美的領域里是一切美的原則,但還不是最終的美。理智確定一切存在的完善,但還不是最終的完善。美在自己的涵義上低于善。但是,如果善是美的原則,那么,這只會提高美的地位,使它變成絕對的現實,而不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表現。普洛丁關于善或太一的學說使他的美學成為絕對的客觀主義。一切東西首先要存在,然后才可能是美的。審美上升歷程是由多到一、由美的現象到美本身、由感性認識到理式認識的過程,求美的過程也是求真的過程。

靈魂在審美上升的歷程中,面對美感到巨大的喜悅。美的等級越高,它所引起的審美體驗越強烈。普洛丁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這種審美心理感受。靈魂知覺美的物體時,和它相契,歡迎它。而接觸到丑的物體時,靈魂就退縮畏避,拒絕它,把它看作為異己的。在存在的等級上,靈魂與理式世界、理智相接近,“所以它一旦看到某些東西和自己同類或是有親屬關系的痕跡,就欣喜若狂地歡迎它們,因而回想到自己和屬于自己的一切”。《朱光潛全集》第6卷,第410頁。普洛丁的這種觀點來自柏拉圖的《斐德若篇》。

靈魂追求更高的美和更高的存在,即追求理智,就像戀人盼望期待已久的約會,戀人站在理智的門外,在入口處激動地顫抖。觀照和欣賞最高的本原的美,能夠產生無比幸福?!罢l能達到這種觀照誰就享幸福,誰達不到這種觀照誰就是真正不幸的人。因為真正不幸的人不是沒有見過美的顏色或物體,或是沒有掌握過國家權勢的人,而是沒有見過惟一的美本身的人?!?img alt="同上書,第41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78F1/13173336605429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07420-MMvgorHwGWyw8KzjvXAOfV1RIEdS9uOd-0-8ce1ac892a7277cc5e5a068b739b25cb">這些論述充分表明,普洛丁十分重視審美知覺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他把情感看作為美感的要素之一。

二 “抑肉伸靈,收心內視”

“抑肉伸靈,收心內視”指觀照美本身必須“閉起肉眼,拋開用肉眼去看的辦法”,而喚醒“人人都有而人人都不會用的”收心內視的功能。借助內在視覺可以觀照更高的美。在普洛丁看來,要回到故鄉,即上升到理智世界,“依靠我們的這一雙腿是辦不到的,因為雙腿只能把我們從這一塊地上運到另一塊地上去;車船也無濟于事?!?img alt="同上書,第4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78F1/13173336605429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07420-MMvgorHwGWyw8KzjvXAOfV1RIEdS9uOd-0-8ce1ac892a7277cc5e5a068b739b25cb">惟一的辦法是靠“內在視覺”?!墩撁馈返?節對內在視覺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內在視覺“初醒覺的時候,它還不能看光輝燦爛的東西”。“光輝燦爛的東西”指最高的美,因此,“首先應該是使靈魂自己學會看美的事業,接著看美的行為”,這些事業和行為是“品德好的人所做出的”。然后“就看做出美的行為的人們的靈魂”。不過,“怎樣才能看到好人的靈魂美呢?”普洛丁的回答是:“把眼睛折回你本身去看”。同上。把眼睛折回自身內部、觀照自己深層的內心世界,這是晚期柏拉圖主義和早期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原則,它由于教父哲學和中世紀宗教哲學而流行開來。它對美學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這導致對人的心理的深層運動、對審美知覺和審美判斷的過程等予以特別的關注。

顯然,在觀照自己的內心深處時,并不是都能在那里找到美,人常常有不足、缺陷和丑。因此,普洛丁強調,一個人如果在自身找不到美,那么,就應該像制作美的雕像的雕刻家那樣創造美,從而達到內心的自我完善:“鑿去石頭中不需要的部分,再加以切磋琢磨,把曲的雕直,把粗的磨光,不到把你自己的雕像雕得放射出德行的光輝,不到你看到智慧的化身巍然安坐在神座上,你就決不罷休?!?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78F1/13173336605429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07420-MMvgorHwGWyw8KzjvXAOfV1RIEdS9uOd-0-8ce1ac892a7277cc5e5a068b739b25cb">達到這種境界,主體就成為“一種其大無窮,其形難狀,不增不減的光輝”,成為能夠知覺最高美的視覺。普洛丁認為,只有知覺者同被知覺客體相近似,知覺行為才有可能?!啊驗檠劬θ绻苡^照對象,就得設法使自己和那對象相近似,眼睛如果還沒有變得像太陽,它就看不見太陽;靈魂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見美。所以一切人都須先變成神圣的和美的,才能觀照神和美?!?img alt="同上書,第41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78F1/13173336605429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07420-MMvgorHwGWyw8KzjvXAOfV1RIEdS9uOd-0-8ce1ac892a7277cc5e5a068b739b25cb">

也就是說,為了使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知覺客體,必須培育內心世界。在這里,普洛丁進入細致的心理觀察。他表明,對美的知覺是主體的心理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過程。這時候主體充滿了對客體的愛,同客體的美相契合,仿佛同它發生內在交融,在自身內部觀照它。正如《論理智美》第10節所指出的那樣,“凡是以慧眼觀物的人都能見到自己心中有物在”。《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1卷,第257頁。

在各種感官中,普洛丁最推崇視覺,尤其是視覺以光作為自己的對象時。所以,他屢次談到眼睛對太陽的知覺問題:眼睛如果沒有變得像太陽,它就看不見太陽。對普洛丁來說,眼睛應當具有被觀照對象的本質。他敏銳地感覺到,在知覺美的過程中,人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客體的某種心理類似物,產生了近似于、幾乎等同于客體的某種形象,這種類似物和形象激起人的精神愉悅。視覺與被知覺客體的相似原理如果轉移到造型藝術領域,那么,就要求所描繪的形象和被描繪的對象之間具有直接的相似性。事實上,從普洛丁時代開始,在藝術中確立了對描繪的某些細節,比如眼睛的特別清晰的、浮雕式的描繪手法。

普洛丁在《論美》中所說的“內在視覺”指理智視覺。他專門寫過論視覺的論文(《九章集》第6集第5篇)。在《九章集》第5集第1、3、9篇中他把視覺分為三種:肉體視覺(visio corporalis),我們用肉眼觀看普通的客體;精神視覺(visio spiritualis),我們從自身內部觀看客體的形象,我們根據經驗或者表象知道這種客體;理智視覺(visio intellectualis),我們在自己的理智中觀照抽象的、沒有視覺形象的表象。最高的視覺當然是理智視覺,最低的是肉體視覺。沒有精神視覺就不可能有肉體視覺,沒有理智視覺就不可能有精神視覺,這三種視覺同時是對客體知覺的三個階段。普洛丁的信徒、中世紀美學家奧古斯丁在《關于創世的通信》第12卷中用一個例子解釋這三種視覺:當你讀到“你要像愛你自己那樣愛你的鄰人”時,你是用肉眼(肉體視覺)看見了這句話(字詞),用精神視覺、即想像視覺看見了你的鄰人,而用理智視覺、理智的直觀看見了愛。普洛丁關于內在視覺的觀點,肯定了美感比單純感覺更為復雜的事實,豐富了審美知覺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绥化市| 滕州市| 溧阳市| 利川市| 平武县| 策勒县| 蛟河市| 景洪市| 上栗县| 扎赉特旗| 嵊州市| 耒阳市| 法库县| 西吉县| 马鞍山市| 闽清县| 泗水县| 荥阳市| 班玛县| 拉萨市| 宜川县| 兰溪市| 永善县| 康定县| 穆棱市| 孟州市| 茶陵县| 金坛市| 鄱阳县| 宜州市| 建瓯市| 西林县| 镇康县| 兰溪市| 阳曲县| 成武县| 衡水市| 岢岚县| 无为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