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
- 袁明
- 2044字
- 2019-11-29 16:12:32
二 觀察美國
在世界歷史上,美國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從殖民地崛起為世界超級大國,確實是一大奇觀。對此,世界上不少有識之士都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
1831年,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赴美國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問世。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還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爾維亞等譯本。日本明治維新后,這本書亦很快被翻譯介紹。
《論美國的民主》是一本政治理論著作。它在美國大受歡迎。在美國著名大學的政治系中,這本書無一例外地被指定為必讀書。一些政治人物甚至與它終身相伴。一位身居高位的美國政界人士曾告訴我,他每隔一段時間便要仔細研讀一遍《論美國的民主》,在他看來,這本書幾乎與《圣經》一樣重要。
為什么一本由法國人所撰寫的關于美國的著作會引起美國人這么強烈的認同呢?我們不妨較為具體地來看一下。在最重要的緒論部分,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地說:“我在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于身份平等。我沒有費力就發現這件大事對社會的進展發生的重大影響。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5〕在觀察美國并回顧了法國及歐洲的歷史之后,托克維爾看到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即:“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6〕
《論美國的民主》完成了一種有機的結合:總結歐洲思想的美國實踐。它揭示了世界歷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進程:歐洲人曾用戰爭手段去推動社會的變革,但美國人卻主要依靠非戰爭手段實現了歐洲的理想。“十七世紀初在美洲定居下來的移民,從他們在歐洲舊社會所反對的一切原則中析出民主原則,獨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陸的海岸上。在這里,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進中和平地發展成為法律。”〔7〕歐洲思想的美國實踐是世界歷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華。這是美國人對此由衷認同的根本理由。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人對托克維爾所表現出來的宗教使命感亦由衷認同。托克維爾考察美國,但他真正關心的是法國的前途和整個基督教世界。他認為,“宣稱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會反對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呼吁“對民主加以引導,如有可能,重新喚起對民主的宗教信仰”。〔8〕
目前在美國,從喧鬧的首都華盛頓到中西部安靜的鄉村,對上帝的敬畏再次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自我約束和戒律。即便在總統布什的工作會議開始之前,他也要帶領全體內閣成員對上帝祈禱。他們的信仰和一百多年前托克維爾所闡明的一樣:“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圖,但我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寧肯懷疑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意懷疑上帝的公正。”〔9〕
從歐洲思想的美國實踐到對上帝的由衷崇敬,歐洲人和美國人的精神血脈是相通的。但是,這兩者與傳統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卻距離甚遠。辛亥革命后,康有為、梁啟超等清末民初的有識之士對美國都進行過實地考察。康有為認為,中美“本原不類,精神皆非”。他對美國的清教徒的評論是:“以立國為救民水火之心,無爭位以專擅權勢之意”,認為他們有學問、有知識、有財力。梁啟超對美國則做了更為深入的考察并著有專著《新大陸游記》。梁啟超認為,美國立國,是以清教徒為中堅力量的,他們在英國時就有自治的習慣,到新大陸后又培養數百年而得成熟,而中國則“久困專制之下,政治本能,屈而不申,自治習慣,養之無數”;在考察美國的外交政策時,梁啟超指出,美國以門羅主義為指導,不自陷于國際紛爭旋渦,“專務休養生息,蓄力待時”。康、梁對美國的考察,始終和對中國的思考并行。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借對美國華人的觀察進一步批評了中國人國民性中的弱點,即:有族民資格,而無市民資格;有村落思想,而無國家思想;只能受專制,不能享自由;無高尚之目的。〔10〕
應當說,在一百年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放眼看世界”時,他們的著眼點和立意是相當高的。當時鴉片戰爭舊恨未消,辛丑和約奇恥尚在,但他們能超越出來,從世界大勢想中國未來。他們的許多結論經受住了歷史和時間的考驗。這很值得后人們深思。
另一方面,康、梁等人對美國的觀察雖然也相當深入和獨到,但他們很難像托克維爾一樣被美國人接受。除了政治、社會、語言的種種障礙之外,精神上的溝壑亦難逾越。正如康有為自己所言:“本原不類,精神皆非”,這體現了當時的中國人一種很高的文化覺悟,但同時也表明了一種無奈。
因此,在觀察美國時,這些前人的足跡還是有一定的導航作用。懂“形”易,懂“神”難。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便說過:“我們要認識美國,不在他外表的聳天高樓,而是在他們早年的鄉村里。”〔11〕美國早年的鄉村,孕育了獨特的美國精神,它哺育了美國兩百年,造成了今天這個超級大國。而美國早年的鄉村,又聯結著歐洲大陸上的文明碎片。中國人要真正懂美國,可能需要邁出比托克維爾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