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
- 袁明
- 898字
- 2019-11-29 16:12:32
第一講 中國人看美國
中美交往的歷史遺產
觀察美國
美國的特色
美國的難題
●袁明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向世界開放,主要是向西方開放。國門開啟,“西風”撲面而來。首先是一批學人赴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學習;同時赴西方考察的政府官員亦“從中央到地方”不斷遞增;再就是商務活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內開展。實際上,當代中國人的這些活動,都是一個多世紀前中國開始的現代化運動的延續,只是在規模和深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前人。
在這次開放中,一個新的學科科目出現在中國學術圈,即“美國學”。為什么呢?“美國學”的出現有當時的政治大背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美國。陪同他出訪的一位資深國際問題專家曾問他,中國為何要開放,又為什么主要向美歐開放,鄧小平回答說,跟著美國的那些國家都富強了。
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曾在小范圍談及中美建交問題,稱“這確實是個大局”。這里所說的“大局”就是鄧小平和中央決策層對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和國內實現工作重點轉移這兩個問題的通盤戰略考慮。在中央工作會議和隨之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幾乎所有的重要講話中,都涉及一個關于外部環境的重要信息,即“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希望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信息是由美國人傳遞而來的。它被當作一個重要的依據,向黨的高層干部傳達,以說明中央新的政治路線和在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的正確性。〔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美國學”也逐漸成了一門“顯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這個領域中既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也有相當數量的非本專業人士和業余人士。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其間中美關系經歷了不少曲折與跌宕起伏,但是人們對美國的興趣未減,尤其是青年人。
自1999年春天開始,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在全校開設通選課“美國文化與社會”,試圖從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個角度來觀察和分析美國。授課教師都是各自專業領域內的知名學者。他(她)們都在美國較長時間地學習和生活過,對美國既有第一手的感性了解,又有對本專業知識的長期積累和把握。
這門大課的名稱是“美國文化與社會”。若更通俗一點講,就是“中國人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