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法的概念
一、國際法的定義
(一)國際法的定義
國際法是國際關系的準則。學者立場、觀念和方法上的差異,導致對國際法的定義不同。縱觀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學者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有代表性的定義。
荷蘭學者格老秀斯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是由世界各國或大多數國家的意志而產生的有義務效力的法律規則。
!
國際法是國際關系的準則。國際法來源于國際交往,沒有國際交往形成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沒有國際法。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的拘束力。國際法規范表現為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
英國學者勞特派特在其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中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是指文明國家認為在它們彼此交往上有法律拘束力的習慣和協定規范的總體。
美國學者惠頓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是那些存在于獨立國家間的,從社會本質推論而來的,符合正義的、理性的行為規則。
美國的另一位學者杰賽普認為:國際法是適用于國家在其相互關系中以及個人在其同國家的關系中的法。
法國學者福熙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是確定國家在其相互關系中的各項權利和義務的規則的總和。
德國學者李斯特認為:國際法是確定屬于國際法律關系,并用以實現國家最高統治權的國家的相互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日本學者中村進午認為:國際法是對于世界之需要,確定生存之條件為法律的形式。
我國國際法學者周鯁生在其出版的著作《國際法》中認為: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各國公認的,表現這些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在國際關系上對國家具有法律的拘束力的行為規范,包括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
我國另一位國際法學者王鐵崖在其主編的《國際法》教科書中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也就是說,它是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體。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強調國際法是國家間法的屬性,主張國際法調整文明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這是為西方列強對外擴張服務的。我國的學者強調國際法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為準則,主張國際法規范是一種法律規范,區別于道德和禮讓。
盡管學者對國際法的定義千差萬別,但對國際法定義應包括的內涵有共同之處:第一,國際法來源于國際交往,沒有國際交往形成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沒有國際法。第二,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的拘束力。學者們對國際法的主體是否僅僅指國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對國際法拘束國家的認識是共同的,學者們認為國際法對國家的拘束是一種法律拘束力,不同于國際道德和國際禮讓。第三,國際法規范表現為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國際法規范的表現形式不同于國內法,國內法規范主要表現為法律文件或判例。由于國際法的制定方式不同于國內法,在國家之上也不存在一個超國家的立法機關,因此,國際法規范只能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文件體現出來,或者散見于國家之間的各種文件之中。
(二)國際法的名稱
國際法抑或國際公法,這個名稱并不是有了國家和國家關系后即出現的,而是伴隨著國家關系的發展而逐步演變形成的。在西方,人們最早用自然法的觀念解釋法律,在對待國家之間關系問題時,也運用自然法的有關原則和規則。隨著歐洲經濟、貿易的發展,國家之間交往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形成了許多新原則和制度。用什么來稱呼這些不同于傳統國內法規范的原則和制度呢?這成了當時學者們的一個課題。16、17世紀,歐洲早期研究國家關系的哲學家和法學家開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借用古羅馬帝國的“萬民法”來代表指導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在古羅馬帝國立法中,將調整羅馬帝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稱為“市民法”,而將調整外國人與外國人或外國人與羅馬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稱為“萬民法”。顯然,萬民法是古羅馬帝國的國內法,但是,由于荷蘭著名國際法學家,被稱為“國際法鼻祖”的格老秀斯在其著作《戰爭與和平法》中,明確區分了自然法與國際法,并將國際法稱為“萬民法”,因此,在當時許多學者即借用“萬民法”來稱指導國家關系的國際法。由于“萬民法”這個名稱不能確切表達國際法作為調整國家關系的法的屬性,有些學者開始嘗試用其他的稱謂。英國法學家維多利亞就曾提出用國家間法,但沒有得到普遍接受。17世紀中葉,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兼海事法官朱仕用英文law of nations表示國際法,這個名稱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和接受。但由于law of nations這種英文表達方式代表多重意思,它既可以理解為國家之間的國際法,或者理解為國家內部的國內法,還可以理解為所有國家的法律總和,還可以理解為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的法。因此,1789年,英國著名哲學家邊沁在其著作《道德及立法原理緒論》中將law of nations改稱為international law。從此以后,international law這個名稱被各國學者普遍接受。
在我國,一般將law of nations譯為“萬國法”或“萬國公法”。而將international law譯成“國際法”或“國際公法”。
(三)中國與國際法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國際法在中國則是在鴉片戰爭之后隨著西方國際法學的傳入而發展起來的。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許多指導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如邊界不可侵犯原則,使節受特別保護原則,盟約必守原則,談判解決爭端原則,不伐亂國原則,禁殺俘虜原則等。由于國際法學產生于歐洲,近代國際法的主要理論形成于歐洲,因此,中國在奴隸制、封建制時期的實踐并未納入到近代國際法學中。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侵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西方國際法開始傳入。1839年,林則徐為了禁煙以及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曾命人將瑞士瓦特爾的《萬國法》一書中有關外國人待遇和戰爭法的部分譯成中文,稱《各國律例》。他指出鴉片為違禁品并致書英國女王,要求停止鴉片買賣。1864年,清政府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經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鼓勵,把1836年出版的美國國際法學家惠頓的《國際法原理》一書譯成中文,稱為《萬國公法》。這是在林則徐之后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將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一般認為,自這一時期始,中國開始接觸并研究國際法。1964年,在普丹戰爭中,普魯士軍艦在渤海灣緝捕一只丹麥船。清政府根據惠頓著作中的準則,指出渤海灣屬中國領海以內水域,經與普魯士交涉,該船被釋放。
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國際交往中雖有過運用國際法原則的實踐,但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主權遭到嚴重破壞,國際法在中國未得到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以后,國際法在中國獲得大發展。建國伊始,中國宣布廢除西方列強強加于我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列強在華的一切特權,收回國土,取消租界、勢力范圍,并開始了平等互利的國際交往。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聯合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體系發展成為指導中國外交的基本準則。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各大法律院系開設了國際法課程。1980年中國國際法學會成立。目前,已有一批國際法專著和教材面世,部分外國國際法專著也被譯成中文出版,這標志著中國國際法學研究已進入健康發展時期。
二、國際法的主體
(一)國際法主體的概念
國際法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能力的集合體。國際法主體涉及誰可以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并進行國際交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問題,因而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在國際法主體資格問題上,一直存在著爭論。傳統國際法認為國家是國際法惟一的主體,而當前西方國際法學界則認為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和個人都是國際法主體。西方有些國際法學者甚至認為只有個人才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國家、國際組織都不是國際法主體。我們認為,對國際法主體的理解,既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理論,忽視現代國際關系的發展、變化,也不能過分夸大這種變化,任意擴大國際法主體的范圍。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反映國際關系的實際情況,使之有利于國家間的交往與合作,有利于國際法的發展。
!
國際法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能力的集合體
(二)國際法主體的條件
根據上述分析,依據國際關系的實踐,國際法主體應當具備下列三個條件:
1.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
國際法主體必須具備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亦即不受任何權威約束,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對外事務。這是享受國際法所規定的權利、承擔國際法所規定的義務的前提條件。只有具備獨立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才能取得參加國際關系的資格,成為國際法主體。
2.直接承受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
國際法主體必須能夠直接以自己的名義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并保證國際義務的履行。此種能力集中表現在締結國際條約、參加國際關系和國際組織、建立外交關系等方面。在特定情形下,一些實體雖然也參加到國際關系中來,但它們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需要一定的權威機構的授權或受某種法律制度的限制,不能獨立承受國際法上的權利與義務,因而不構成國際法主體。
3.集合體。
國際法主體必須是集合體,而且是國際社會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應該是有一定的權威、一定的組織機構的群體。自然人不是集合體,國內法規定的法人不是國際社會集合體,因而都不是國際法主體。
(三)西方學者關于國際法主體的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的一些國際法學者提出了自然人和法人是國際法主體的主張。其中有的認為國家和個人都是國際法主體,有的從根本上否認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而只承認個人是國際法主體。由于個人和法人有同等的地位,因此主張個人是國際法主體,自然也主張法人是國際法主體。主張個人是國際法主體的基本論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國際社會是由國家組成的,而國家是由自然人和法人組成的,因此,國際社會的基本粒子是個人,國際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其援引的事例是:國家行為總是通過具體的個人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參加國際會議、締結國際條約,都是由個人來完成,因此,國際法所調整的國家行為,實際上是以國家機關的代表身份活動的個人的行為。我們認為,誠然,國家和社會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人組成的,國家的行為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是要通過個人來實現的,但是絕不能因此把國家行為同個人行為混淆在一起,不能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與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等量齊觀。首先,國際交往中個人的行為不體現自己的獨立意志,個人處于代表國家的地位,而不是代表自己,因此,個人代表國家在國際社會進行活動時,其言行應按照本國國家設計的內容、步驟進行,應符合國家的利益。由于個人不能按照獨立意志參加國際關系,因而不具備國際法主體的條件。其次,國家不等于個人,由一定數量個人組成的國家與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之間的關系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國家一旦產生,它就成為獨立于社會成員之外,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特殊力量。國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個人無法抗衡和取代的。
2.西方國際法學者認為,國際法的有關規定證明了個人是國際法主體。比如:(1)關于外交特權與豁免。西方學者認為,外交特權與豁免常常是賦予個人的。作為外交代表的個人既然能夠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當然可以成為國際法主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顯然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外交代表的特權與豁免,是由于他們作為國家代表而取得的,是接受國對外交代表執行代表國家的職能所提供的方便,是對派遣國的尊重。從根本上來講,外交特權與豁免是賦予國家的,個人若不是處于代表國家的地位是不可能獲得外交特權與豁免的。(2)關于保護基本人權。在《聯合國憲章》和一些國際公約中,有保障基本人權的規定,這是個人作為國際法主體常常被引用的例證。但是我們認為保證人權的規定并不意味著國際法能直接賦予個人以基本人權。個人的基本人權完全由國內法加以規定和保護,國際法所規定的基本人權不是個人所能夠直接享受的,只能是間接地享受。另外,有關人權的國際公約都是由主權國家參與制定的,履行條約規定的義務是國家的事情,而不直接涉及個人。個人不能直接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履行國際法規定的義務。(3)關于懲處個人的國際犯罪行為。按照國際法,對一些國際犯罪行為,諸如戰爭犯罪、販毒、販奴、海盜、空中劫持等應實施懲罰,但決不能因此就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懲罰對象或個人是國際義務的承擔者。國際法上懲罰國際犯罪行為的規定,是要求國家承擔懲罰國際犯罪的義務,即隨之而產生的權利義務的承受者是國家而不是個人,國家單獨或國家集體對國際犯罪行為進行懲罰是比照國內法的規定確定其刑事責任,國際犯罪行為的實施者承擔的實際上是國內法上的責任,而不是國際法上的責任。
另外,歐洲共同體成立之后,成員國的居民可以根據建立歐洲共同體條約的規定,參與以共同體及其成員國為被告的訴訟。據此有人認為個人可以作為國際法主體。實際上,歐洲共同體是根據成員國之間的協議建立起來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盡管它在一定范圍內賦予個人一定的權利,但這都是成員國承擔條約義務的結果。如果各成員國不將權力讓與共同體機構,個人的權利是不會得到所屬國家的承認的,因此,不能得出個人可以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權利的結論。
總之,無論是個人或是與個人有相同地位的法人,都是處于一國國內法管轄之下的國內法主體,它們既不能獨立參加國際關系,也沒有直接承受國際法上權利與義務的能力,因此不是國際法主體。擴大國際法主體的范圍、認為個人也是國際法主體,勢必會改變國際社會的結構,破壞國際法賴以存在的基礎。
三、國際法的特點
國際法是法律,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即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但國際法與國內法相比,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國際法是國家制定的。國際法主要通過國家的行為加以實施
(一)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國家
國內法的主體主要是自然人(公民)或法人,國家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而這種國家主體只能在私法的領域出現。國際法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國家與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相比,在國際關系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國家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國際法調整的基本關系。因此,國家是國際法的主要主體。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只在一定范圍內、一定條件下是國際法的主體。
(二)國際法是國家制定的
國內法是國內的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的權限、法定的程序制定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國內法主要約束自然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國內法律關系主體的自然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一般不能直接參與法律的制定,只是被動地實施或執行。然而,國家之間沒有也不可能有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立法機關,國際法規范是由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協議方式或習慣方式形成的,國家是國際法規范的制定者,也是國際法規范的實施者和執行者。
(三)國際法主要通過國家的行為加以實施
國內法的實施主體主要是一國的軍隊、法庭、警察以及其他強制機關,這些機關依據國內法行使自己的職權。國際法是國家制定的,國家之上沒有超國家的立法機關,也沒有超國家的司法機關,因此,國際法規范只能靠國家自身的行為加以實施。一方面國家通過自覺遵守國際法原則貫徹國際法,另一方面在發生國際爭端時,除武力自衛或依《聯合國憲章》采取行動外,國家之間用和平方法解決爭端。依照《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家在國際爭端的解決過程中可以使用的程序和手段包括抗議、警告、恢復原狀、賠償損失以及當國家遭到武力攻擊時,使用單獨自衛權和集體自衛權等。
- 國際法本體論(第二版)
- 國際經濟法學刊(第22卷第3期)(2015)
- 中德私法研究22:夫妻財產制
- 中國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報告(2013)
- 海洋法律、社會與管理(第5卷)
- 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2016 第十九卷)
- 格勞秀斯與國際正義(“經典與解釋”第34期)
- 北大國際法與比較法評論(第11卷·總第14期)
- 海上非戰行動法律問題研究
- 國際法(第四版)
- 國家利益視角下的國際法與中國的和平崛起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際經濟法(第3版)
- “一帶一路”國別投資法律指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哈薩克斯坦卷
-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中的對華反補貼問題研究
- 世界貿易組織法:理論·條約·中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