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學是什么
  • 周憲
  • 4595字
  • 2019-12-20 17:14:58

作為生活現象的美學

美學何處尋?美學無處不在。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細細想來,找尋美學頗有些這樣的意味。美學并不是一個像茶杯或桌子那樣的實物,決非我們尋找便可得之。照此理解,美學究竟在哪里呢?是在歷代美學家的頭腦里?還是在圖書館那卷帙浩繁的美學典籍里?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然則,美學又總是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和我們朝夕相伴,只不過我們未察覺而已。所以,找尋美學又“得來全不費功夫”。

說美學無處不在,無非是說美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玄學奧義。你我也許天天都會遭遇美學,因為美學觀念和道理就在飲食起居交往勞作這樣普通的生活現象中。往大處說,美學乃是關于我們生活中諸多審美現象的哲學思考;往小處講,這些思考和我們的生活現象關系密切。也許你有過登臨泰山的體驗,在“一覽眾山小”的磅礴豪氣中,你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岸和崇高。也許,你深夜靜讀魯迅的小說,意緒萬千,浮想聯翩,真正動情了。也許,你親手制作了一件家具,那造型和結構體現出自己的風格和趣味。顯然,這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美學了。

一俟說到美學,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美”。從人體的美到服飾的美,從家居裝飾到城市建設,美作為常見的現象和人的一種潛在的追求,總是這樣那樣地制約著人們。馬克思曾提出,人和動物不同,因為“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頁。在馬克思看來,動物無法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來生產,因而天鵝和鴕鳥各有各的生活范圍和方式,其物種的特定性是預先規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局限的。人則不同,他是超越性的,因而可以擺脫直接的肉體需要來生產,這就導致了人可以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于是,美作為人類生活的一種追求便應運而生。所以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美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那么,何謂美呢?

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去尋覓美的觀念是如何萌芽的。在希臘,美是一種理想,一種神圣的、不可企及的典范,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美學史上普遍認為,希臘人是西方最早發現美的民族,以至于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坦言:現在廣泛流傳的美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的天空下形成的,據說,“米涅瓦神由于這塊土地四季溫和而先于其他各地把它提供給希臘人作為生息之地,以利鐘靈毓秀。”溫克爾曼:《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見解》,載《世界藝術與美學》第一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頁。斯巴達的男青年從小接受角斗和游泳訓練,形體的美是人們的普遍追求;隆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成了展示健美體型和堅強意志的盛會。歷史地看,也許是希臘人最先發現了人體美并大加贊美。他們不但樂于展示自己的身體,而且被要求學習繪畫,以便學會敏銳地觀察和判斷人體美。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前往競技學校,向青年人教授如何塑造并欣賞人體的美,而偉大的藝術家菲狄亞斯則記錄下美的瞬間,將它們表現在藝術作品中。所以溫克爾曼寫道:“任何別的民族都沒有像希臘人那樣使美享受如此的榮譽。因此,在希臘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東西沒有一點被隱藏起來,藝術家天天耳聞目見,美甚至成為一種功勛。”溫克爾曼:《論希臘人的藝術》,同上,第306頁。

希臘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但忠實地模仿美的形象,而且為了追求美的典范性,不惜以理想的美來塑造自己,要求藝術。藝術史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希臘的雕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前額和鼻子幾乎形成一條平直的線形,這種理想的塑形旨在體現出希臘人所認為的理想之美,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美。據傳,偉大的藝術家宙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繪海倫的美,必須要集希臘美女美之總和,因此,海倫的美決非個別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絕對的美。所以我們看到,希臘雕塑中女神的美總是那樣高貴而完滿,神圣而不可企及。溫克爾曼把希臘雕塑的美學風格精辟地描述為“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米洛的維納斯便是這種理想的美的典范。

從宙克西斯生活的年代到今天,斗轉星移,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關于美的看法是否發生了變化呢?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影視到廣告,從模特兒大賽到美容瘦身,人們追求和表現美的沖動可謂有增無減。我們不妨追問一句,人們是如何來判斷人的形體或面容的美的?其中有無什么標準和規范?如果有,和希臘人的觀念有什么區別呢?當我們力圖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已經深入到美學中去了。

雖然人們常說“蘿卜青菜人各有愛”,美與不美完全在于個人的趣味。這話雖然有理,但關于美的判斷顯然又存在著共同性。美的事物和形象帶有普遍性,否則,人們便不會去狂熱地追索它了。這表明,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是有規律可尋的。盡管柏拉圖早就預言“美是難的”,但關于美之謎的探索幾千年來從未停止過。最近美國心理學家所做的一項經驗研究很有趣,似乎在相當程度上證實了希臘人美的觀念。

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心理學教授朗洛伊絲,自80年代末以來,孜孜不倦地探問一個難題:人們如何判斷美的?她研究的經驗材料非常普通,就是人的臉。而她的探問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什么樣的人臉才是美的?吸引嬰兒和成人注意力的美是否一樣?自古以來,人們已經創造了許多關于美的神話,它們演變成各種流行的觀念,比如美只在人的心里,美因人、種族和文化而異,美的標準隨時代不同而發生變化,美是人的第一印象,美的標準是通過媒介反復呈示而習得的,等等。這些在常識上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美的“神話”可靠嗎?朗洛伊絲對此表示懷疑。于是,她就把目光轉向什么樣的人臉是美的這樣一個平常的問題。

她充分利用電腦圖像合成技術,隨機選擇了該大學96位男生和96位女生的照片,將這些照片各分成三組,每組32張。把這些男女學生的照片輸入電腦后,用一種特殊的電腦程序將這些照片在五個算術級數上合成,即分別用2張、4張、8張、16張和32張照片合成一張人像。她想知道的是,合成前后以及不同的算術級數的圖像之間在美的程度上有何不同。更進一步,她邀請300人對這些合成的圖像美的程度進行評級打分。經過統計,結果令人驚奇:算術級數越高的合成圖像,便越具有吸引力,也就越美。在男性合成圖像中,16張照片的合成的圖像被評價最高,而在女性的合成圖像中,32張照片的合成人像評分最高。16張照片的合成人像往往被認為是比較美的,而8張照片以下的合成圖像美的程度就不那么明顯了。(見圖1)這個試驗表明,人們視覺上普遍認為的人臉的美,實際上是一種常規狀態或常模,它集合了人的諸多特征而具有某種普遍性。只要比較一下圖1和圖2,便可發現其中的奧秘。圖1是經過合成的人像,而圖2則是參與合成的具體生動的個體圖像,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趨近一種常模和平均值,后者則是千變萬化,各具個性的。這一結果似乎證實了希臘關于美的理想模式的觀念。既然海倫的美不是具體個別的美,而是一種集諸美女之大成的理想美,那么今天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正是一種平均狀態或常模。“我們和研究同仁已用簡潔明了的術語界定了人臉的美——具有吸引力的人臉乃是接近于人臉總數的平均狀態。”Langlois, J.H., &Musselman, L.(1995).“The Myths and Mysteries of Beauty.”In D.R.Calhoun(ed.),1996 Yearbook of Science and the Future.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p.55.一般人們認為,漂亮的臉應是對稱的、年輕的和微笑的,但朗洛伊絲教授發現,這些并不是美的必要條件。人臉的美關鍵在于是否趨近于一種平均狀態或平均數(averageness),一種臉的常模。這才是吸引人們視覺注意力從而構成美的唯一因素,沒有它,即使年輕、對稱和表情宜人,也不可能構成美的吸引力,因而也就談不上美了。Langlois, J.H., &Roggman, L.A.(1990).“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Psychological Science(1), pp.115—121.

圖1 電腦合成的白人女性頭像

左上為4像合成,右上為8像合成,左下為16像合成,右下為32像合成。

圖2 兩張參與合成圖像的學生照片

她們是個性化的和獨特的,可與圖1比較。

在此基礎上,朗洛伊絲教授進一步發現。她把經常在媒體上亮相的模特兒的臉與經過合成的人臉進行比較,經過電腦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大凡被認為漂亮的臉往往非常接近32張照片合成的人像。這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視為美的人臉往往接近平均數,接近常模。

如果說美是一種平均值或常模的話,那么,朗洛伊絲教授深入思考的問題是,成人對美的判斷與嬰兒是否相同?這個問題所引發的美學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審美判斷受制于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不同的文化境況決定了不同的審美觀。美學上的一句諺語是“趣味無爭辯”,說的是個人審美偏愛的合理性。一般美學理論主張,審美觀念的形成完全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種社會習得的過程,美與不美的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那么,尚未受到文化影響的嬰兒在審美判斷上會有如何表現呢?他們是否與成人相同?這種對比研究有助于說明審美判斷的復雜性。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的答案,朗洛伊斯把問題的焦點設置為:嬰兒與成人對美的人像是否有判斷的一致性?這項研究的結果耐人尋味,無論實驗者使用的是白人或黑人圖像,或成人或兒童的圖像,3至6個月的嬰兒都明顯體現出一個明顯的傾向,那就是成人通常認為美的人像,對嬰兒也具有同樣的吸引力。實驗中發現,嬰兒喜歡凝視美的人像,而不愿注視缺乏吸引力的人像,他們注視前者的時間遠多于后者。這個發現帶來了新的疑問:嬰兒所表現出的視覺偏愛是否延伸到嬰兒的其他行為上?于是,朗洛伊絲請一個專業面具師制作了美的和丑的兩副面具,以陌生人的面目出現在60個1歲大的嬰兒面前。結果顯示,對美的人臉的視覺偏愛擴展到了嬰兒的其他行為差異上,比如嬰兒更喜歡接近漂亮的陌生人,愛和這些人嬉戲玩耍,但卻不喜歡接近缺乏吸引力的陌生人。Langlois, J.H., Roggman, L.A., Rieser-Danner, L.A.(1990).“Infants' Differential Social Responses to Attractive and Unattractive Fac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 pp.153—159.

僅就人臉的美或視覺吸引力,竟然引出如此至多的復雜美學問題,也許會增加你對美學的興趣和思考。確實,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他們的長相、表情、姿態和形體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視覺,我們也會對這些視覺形象作出自覺或不自覺的判斷。其中就蘊涵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和原理,只不過我們對此尚未自覺而已。誠然,朗洛伊絲教授的研究并不是無懈可擊的定論,尚有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但是,這里已經透露出作為生活現象的美學真是無處不在。美學的風景其實不必非要到美術館和音樂廳里才能看見,它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里。如果你多一點美學知識修養,那就會更加自覺地體驗和反省這些生活現象了。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便可以進入美學理論的思考了。以上實驗所引發的美學問題,已經脫離了人們常識,進入了更加抽象的哲學思辨。比如,這個實驗隱含的問題之一是,如果美就是某種的平均數或平均狀態,這與傳統美學的“美即典型”的命題是否有關?它與個性化和獨特性關系如何呢?另一個問題是,是否真的存在著超越種族、文化甚至歷史的美的普遍標準?對美的判斷力有先天的原因嗎?看來,美學其實并不那樣高深莫測,美學的思索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

假如你進入藝術領域,便會遇到更多的美學問題。勞作之余,你沉醉在唐詩宋詞的意境里,體會《紅樓夢》中大觀園里的各式人物的命運,為《雷雨》那驚心動魄的矛盾沖突所震撼,流連于《蘭亭序》那雋永優美的形式感中,這已是進入一個純粹的審美世界了。那里的美學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假設一個音樂會的情境,人們是如何理解音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態下去聆聽同一首樂曲,比如肖邦的《夜曲》,或是維瓦爾蒂的《四季》,會有什么不同結果呢?美學研究發現,一個人聽音樂的特殊心境甚至情緒狀態,會深刻地影響到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比如,一個失業的或倒運的人,與一對處在熱戀中的情侶去聆聽同一首樂曲,效果全然不同。這對戀人雖然并不通音樂,但是此時的情緒狀態足以使他們感到“這是所聽過的最好的樂曲”,因為當下的情緒狀態影響了他們對作品的感知;相反,一個由于失業而情緒低落的人,在聽了這同一首樂曲之后,則往往對樂曲沒有什么印象,甚至會認為這首樂曲一無是處。為什么同一樂曲會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這就涉及美學的諸多問題了。

至此,你可以進入了美學的風景深處去打探究竟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廊坊市| 吉隆县| 资源县| 安西县| 肃宁县| 长沙县| 乐东| 平利县| 安宁市| 重庆市| 肃北| 蒙阴县| 家居| 芜湖县| 双牌县| 南乐县| 固阳县| 黄梅县| 潞城市| 大同县| 讷河市| 英德市| 云霄县| 江陵县| 江孜县| 当涂县| 得荣县| 秀山| 盐边县| 陆川县| 亚东县| 土默特左旗| 巴林右旗| 光山县| 神木县| 临夏市| 钟祥市| 万山特区| 潜江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