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國刑法
  • 儲槐植
  • 2636字
  • 2019-12-20 16:56:15

第六節 緊急避險

緊急避險(necessity)發生在自然力量使得人們處于“兩害擇一”(a choice of two evils)的緊急情況下:要么違反刑法分則字面規定而造成較小的損害結果,要么遵守刑法條款而造成更大的損害。從社會政策上看,與其選擇后者,不如選擇前者,因為這樣做有利于社會。經過很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之后,這種做法得到了法律的認可,這就是緊急避險合法辯護。

緊急避險和被迫行為的區別如前所述,主要在于威脅的來源不同:前者是自然力量(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后者是人的行為。緊急避險也可以看成是自然力量引起的被迫行為,而被迫行為也可以看成是人的行為引起的緊急避險。現在,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的刑法把二者合在一起統稱為緊急避險。1871年《德國刑法典》把被迫行為和緊急避險分開規定(第52條和第54條),但是1975年《德意志聯邦刑法典》把兩者合并為一個大概念——緊急避險,把原來的被迫行為稱為“阻卻責任的緊急避險”(第35條),把原來的緊急避險稱為“阻卻違法的緊急避險”(第34條)。

緊急避險和被迫行為的共同點是,威脅都是對被威脅者的心理而不是身體產生壓力。否則,既不是被迫行為,也不是緊急避險,而是“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例如,A和B同時站在懸崖上,突然發生地震,使A撞倒了B,B跌落懸崖而喪命。A無罪是顯然的,理由是不可抗拒,缺乏刑法上的“意識行為”, A的動作是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但是,被迫行為和避險行為都是意識行為,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沒有喪失控制能力,就是說行為是可以選擇的。

緊急避險辯護僅僅發生在立法機關沒有在刑事法律中作出明確限定的場合。如果刑事法律已有明確規定,就按法律規定處理,不存在緊急避險合法辯護。例如,墮胎法律假定這樣規定:為拯救母親生命而墮胎者不為罪,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實行的墮胎行為,就無需以緊急避險為理由進行辯護。又假定這項法律這樣規定:即使為拯救母親生命而實行墮胎的也是犯罪,那么這種墮胎行為也不能以緊急避險為理由進行辯護。由于墮胎法律一般都沒有類似上述兩種規定,所以就留有“緊急避險”合法辯護的余地。例如, 1939年伯恩案,醫生伯恩為一名年輕女子實行墮胎,該女子因被強奸而懷孕,如果讓她繼續懷孕則會損害她的身心健康,法院認為墮胎法律懲罰的“非法”墮胎行為不包括本案情況,因為“維護母親健康的價值高于胎兒的價值”,因此判決醫生無罪。

《模范刑法典》的評論中說,像以下情況都可以適用緊急避險合法辯護:藥商在緊急情況下把藥賣給沒有醫生處方的人;消防隊員為避免火勢蔓延而破壞某些建筑物;為拯救兩個或更多的人而殺死一個人;等等。但是,19世紀的判例采取較嚴格的態度。有兩個著名的救生艇案件,一個是英國的,另一個是美國的,法院都拒絕了緊急避險免罪辯護。

英國的案例:3名水手和1名船艙服務員在海船失事之后同駕一只救生艇漂流在大西洋上,離大陸有一千多海里。在失事后的第20天,已經是9天無食可吃,7天無水可喝,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兩名水手,達德利和斯蒂芬斯,提議用抽簽辦法來決定誰做“犧牲品”,服務員年歲最小身體也最弱,他對這個提議沒有表示贊成。但還是搞了抽簽。3名水手都沒有抽到做犧牲品的簽,于是兩名提議者把這個服務員殺死,3人一起喝了血,吃了肉。4天之后,3名水手被路過的一艘海輪救起。盡管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如果沒有1個人被殺而食之,則4人都會死亡,然而英國法院仍然判處2名被告人謀殺罪,最后上訴法院把原審法院的死刑減輕為6個月監禁,罪名不變。

美國的案例:在一次海船失事后,一只救生艇上超載有9名海員和32名乘客,在風暴來臨時,為減輕載重,避免全艇覆沒,幾名海員把14名男乘客拋入海中。救生艇因減輕重量而沒有沉沒。后來,被告人按過失殺人受審。對此案,美國學者一般認為,要么按緊急避險宣告無罪,要么按謀殺罪審理。法院認為,為駕駛救生艇留下幾名水手是必要的,但多余的船員應先于乘客而犧牲,乘客中誰應犧牲則需用抽簽辦法來決定。最后法院判處被告人6個月苦役,總統也拒絕給予特赦。

如上所述,犧牲小利保全大利,這是緊急避險合法辯護的基本理由。為使這種辯護成為合法,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避險行為必須在緊急情況下實施。例如,消防隊只有在火勢迅速蔓延的緊急情況下才可以損毀一些財產以防止大火危及更多財產,如果火剛起尚不致于危及周圍財產時就不得損毀其他財產。又例如,囚犯因獄中大火(不是他引起的)危及生命而逃跑,適用緊急避險作辯護理由(確有這樣的判例);生病的囚犯因獄中缺乏人道主義的醫療衛生條件而逃跑,不適用緊急避險作辯護,因為不能算是“緊急”危難情況(也有這種判例)。

(2)避險行為必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如果另有更好的選擇時,不成立緊急避險合法辯護。

(3)因自身的行為(無論是故意行為還是過失行為)引起的危難,不能實施緊急避險。

(4)行為人具有避免更大損害的目的,這是成立這種合法辯護的主觀條件。即使一個行為在客觀上起到損小利保大利的作用,但主觀上缺乏這種認識,仍不足以成立這種合法辯護。例如,A為報私仇而殺死了B,后來他高興地了解到殺B在實際上是救了C和D的命,A仍不能為謀殺罪進行緊急避險的免罪辯護。換言之,行為人行為時必須相信他的行為是為損小利而保大利所必需。下列情況可能存在這種辯護:A殺B時合理地認為這是為了保全C和D的生命所必需,但是實際上并不存在這種情況。A由于“緊急避險錯誤”而至少不構成謀殺罪。關于這類案件,多數州的法律并不排除無罪判決的可能性;有的州(如威斯康星州)的法律明文規定“把謀殺減為非預謀殺人”。

(5)保全的利益應當大于犧牲的利益。這在實踐中常常引起爭議,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是復雜的。在理論上有三項原則應被遵守:價值判斷最后取決于法院的意見,而不是當事人的看法;人的生命價值高于財產;生命等價,即人的生命價值不因人的種族、年齡、健康、地位等不同而有差異。因此,為救一人而犧牲另一人是不符合緊急避險合法辯護的構成條件。如果在不犧牲一人則必然造成二人喪生的情況下,允許有緊急避險的合法辯護。但是必須附帶一定條件,即不存在主觀上的任意選擇性。例如,兩個彼此用繩索系在一起的登山者,其中一人滑落崖邊而懸掛在空中,另一人又無法把他拉上來,要是這個人不解開繩子則他自己也會慢慢失去控制而兩人同歸于盡,在這樣的緊急情況下他解開繩子救了自己,雖然這不符合登山者的道德標準,但在法律上可按緊急避險作免罪辯護。又例如,兩個人同在一條只能承載一人的救生筏上,不犧牲一人,則二人都將死亡,在這樣的緊急情況下如果以抽簽方式來決定誰應當犧牲,幸免者不是犯罪,因為別人的死和他自己的生都不是由他自己主觀任意選擇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宜兴市| 滕州市| 浦县| 静安区| 陇川县| 界首市| 开江县| 柞水县| 酒泉市| 昭苏县| 宁国市| 新蔡县| 陆川县| 安阳县| 龙口市| 准格尔旗| 陇川县| 松滋市| 抚州市| 金华市| 三原县| 鄱阳县| 醴陵市| 姜堰市| 古浪县| 津市市| 于田县| 萍乡市| 大城县| 蒲江县| 全椒县| 丘北县| 黔南| 临颍县| 广南县| 台北市| 慈利县| 顺平县| 高邮市|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