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排除合法辯護——責任充足條件
合法辯護(legal defense)在美國刑法理論中是受到特別重視的一部分內容,因為它同司法實踐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合法辯護是英美刑法上的一個概念,內容有:未成年、錯誤、精神病、醉態、被迫行為、警察圈套、安樂死、緊急避險、合法防衛等。刑法理論將這些內容統稱為合法辯護,強調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同時準確地反映了司法中的定罪過程。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要追溯到英國普通法的歷史背景。以判例法為基礎的英國普通法的發展史上,上述內容起初都是刑事訴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隨著司法經驗的積累,這些問題逐漸被總結為訴訟法上的原則(辯護原則),直到晚近才被陸續納入(上升為)實體法范疇。在刑法典上通常用responsibility(責任能力)來作為上位概念,實際內容相當于大陸刑法中的違法阻卻和責任阻卻。
合法辯護研究的基本問題,就是行為具有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犯罪本體要件的外在特征時為什么不負刑事責任的理由。它從反面說明,行為要成為負刑事責任的犯罪,除要符合犯罪本體要件(行為和心態)外,還應不能進行合法辯護,即排除合法正當性,這就具備了責任充足條件。犯罪本體要件和排除合法辯護(責任充足條件)相結合形成了美國刑法犯罪構成雙層模式。
根據英美刑法理論,刑法規范的適用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普遍推定的基礎之上的,即實施了符合法定犯罪要件的行為的人被推定為是有實際危害的和有責任的。因此,控告一方只需要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是符合法定犯罪要件的。如果被告一方在其行為符合法定犯罪要件的情況下要否定其刑事責任,那就應當說明他的行為沒有實際危害或者是沒有主觀責任的,這就是所謂刑法上的合法辯護。合法辯護的核心內容就是說明形似犯罪但實質上不是犯罪的事實情況和理由。因此,這就產生了被告人的證明責任問題。
按照美國刑事司法制度,證明責任(burden of proof)有兩層含義:一是舉證責任(the burden of production of evidence),控告一方為避免駁回訴訟,有責任向法院提出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被告一方如果進行否定罪責的辯護時也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二是說服責任(the burden of persuasion),控告一方為保證法院作出對被告人的有罪判決而進一步反駁辯護所承擔的證明責任。
關于否定罪責的辯護一方的證明責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告一方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較大責任,即被告一方有責任提出證明自己無罪的優勢證據(a 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所謂優勢證據,就是雖不能完全排除陪審團和法官的合理懷疑,但也具有基本說服力的證據。在被告一方提出了優勢證據的情況下,控告一方為反駁辯護,則須提出無疑證據(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即完全排除陪審團和法官的合理懷疑的證據。另一種是被告一方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較小責任,即辯護一方只需提出足以使陪審團懷疑控告理由的若干情況便可。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控告一方為反駁辯護,仍須提出無疑證據。那么,在哪些合法辯護中被告人應承擔較大的證明責任,哪些合法辯護中被告人承擔較小的證明責任?這同合法辯護的分類有密切關系。
美國刑法把合法辯護分為兩類(具體內容各州不盡相同)。一類是“可得寬恕”(excuse),如未成年、錯誤、精神病、被迫行為等,相當于大陸刑法的責任阻卻;另一類是“正當理由”(justification),如緊急避險、正當防衛、警察圈套(也有人認為此項辯護應列為可得寬恕辯護)等,相當于大陸刑法的違法阻卻。這兩類合法辯護的相同處是,行為人的行為都具有不自愿性質,都是免除刑事責任的根據。兩者有顯著的差別:(1)社會價值不同。可得寬恕行為在客觀上有害于社會,只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的原因,才得到寬恕;正當理由行為在實際上無害于社會,甚至有利于社會(擇小害以避大害),因而這類行為在實質上是正當的。(2)誰有權利?正當理由的辯護權利是普遍的,屬于任何一個處于這類情況的行為人;而可得寬恕的辯護權利只限于特殊的個人。(3)是否認識自己的行為性質?可得寬恕情況下行為人一般不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正當理由情況下行為人通常都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這三項區別,同被告一方承擔證明責任關系密切的是第一項。根據行為的社會價值不同,可得寬恕辯護中被告一方通常應承擔較大證明責任,正當理由辯護中被告一方通常承擔較小證明責任。有些學者強調第三項區別,認為正當理由辯護也應承擔較大證明責任。在立法上,辯護證明責任不分大小的州也是有的,如《伊利諾伊州刑法典》。
把合法辯護分為上述兩類,除關系到辯護的證明責任這一訴訟意義外,有時甚至直接涉及刑事責任有無的實體法意義。例如,A為B的傷害行為吶喊助威,事后查明B出于正當防衛(B作正當理由辯護),因而A就無罪。又例如,C為D的傷害行為吶喊助威,事后查明D是精神病患者(D作可得寬恕辯護),因而A不能免除罪責。合法辯護的諸種情況分述于后。